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小山村的客家年味(靜看斜陽)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小山村的客家年味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小山村的客家年味》中國當代作家靜看斜陽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小山村的客家年味

小老家,居於江西的最南邊,是正宗的客家小山村,與廣東省和平縣隔山隔河相望。四周竹密林茂,山清水秀,依山傍水,有平坦的稻田,也有清澈的小河,同樣也有小時候認為很高的青山。物產雖然說不上太豐富,但也可以讓小時候的年,一樣豐富多采,也一樣讓人覺得溫馨。父輩們照樣把清淡的日子放在風雨中浣洗,浣洗出特有的滋味,在歲月的輪迴中一樣感受到對生活的渴望與執着。

春節就在孩子們的期盼中,在大人們的忙碌中,終於來到了人間。除夕這天上午,家家殺雞宰鴨。殺雞鴨的時候,會用草紙(我這裡叫陽明紙)沾上一點雞鴨的血,叫打花紙。再端上殺好的雞鴨、魚、肉、豆腐、米酒等。再用紅紙在這些祭品上染上一點紅色,整齊擺放在廳堂的供桌上,拜祭祖先,並祈禱先人保佑後人平安健康。父輩們虔誠地做着這一切,放鞭炮、燒紙、喃喃祈禱,禮成。

貼春聯,也是年味之一。可以自己先擬好,叫村裡的某位先生書寫,當然也可以直接到集市上買。大紅的春聯一貼,喜慶色彩立即顯現出來,預示着來年火紅的日子,火紅的生活。

吃過年夜飯,一家老少聚在一起,按客家人的習俗,叫守夜,把所有房子的燈光打開,或點上燈,叫「照年光」。照例是要給孩子穿上新衣服,穿上家裡女人們做的布鞋,當然還要給孩子發一點壓歲錢。那時候,錢不好掙,如果家裡孩子多,可能一人只能給個一毛二毛了,甚至於可能只有幾分錢。能有個五角或一元,那在孩子們中就相當於大富翁了。

這時候,媽媽會到樓上,小心翼翼地取出珍藏的鈴帽(客家繡花帽子,裝飾有銀子打制的鈴鐺之類的飾品,戴在頭上走動時會「鈴鈴」作響),當然也是前幾天就洗乾淨了,但也要再撣拭一下,小心地給孩子們戴上;再取出子孫袋(我老家叫肚兜,一種繡花的布袋子)給孩子掛上,裡面裝有湯皮、花生一類的小吃。做完這些,再用慈祥的目光凝視着孩子們一會,仿佛眼前的都是藝術珍品。在孩子們歡笑聲中,伴隨着銀飾「鈴鈴」的響聲,斜掛着子孫袋來回跑動,這也成為小山村的一景。許多年後,我依然還記憶猶新,一直到遠離故土,外出求學,我才明白,這鈴帽和子孫袋,是母親對我們寄予的期望,同樣也是對生活寄予的期盼。

過完了除夕,一直到元宵之間,這段時間最吸引人的是舞龍獅表演了。這既是拜年,其實也體現了客家的尚武精神。舞龍獅是需要力氣和技巧,如同武術一樣。以前客家人都是因為躲避戰亂,從北方遷徙而來,因為是後來者,只能居住在山區,自然也少不了會與原著居民發生衝突,更可能遇上土匪盜賊的劫掠,因此當地不少地方時興練武,以作防身之用。定南的舞獅子和其他地方的有所不同,叫瑞獅。每年春節後,龍獅隊的鑼鼓聲響起,就說明要到每家每戶去拜年了。主人不需要紅包,只需要準備鞭炮,還有準備一點茶水點心,供龍獅隊的人員飲用。

「咚咚鏘,咚咚鏘,咚鏘咚鏘咚咚鏘——」,鑼鼓聲響起,夾雜着 「噼噼啪啪」的鞭炮聲,還有硝煙的味道,人們「嘩」地跑過去,遠遠圍成一圈,孩子們更是趕緊衝上去,等着撿那些沒有炸響的炮竹,以滿足自己過年時還沒玩夠的爆竹癮。

只見本地的瑞獅閃轉騰挪,由頭戴大頭佛面具的「沙和尚」逗引着,做出各種動作。「沙和尚」身穿長袍,腰束彩帶,手持葵扇而逗引獅子,舞出各種優美的招式,動作滑稽風趣。獅子時而跳躍、時而翻滾、時而打鬧,引起了觀眾的陣陣喝彩;定南的黃龍,在鞭炮和鼓樂聲中按預定的路線穿行騰挪、為人納福,在行進間龍頭要不停地小幅擺動,到了大門前,幾條龍便如波濤般上下翻飛滾動,呈現飛龍上天或潛龍出海等姿態。舞龍的隊伍在門前有滾龍、團龍、帶龍等,步法主要有跑、跳、拜、搖等,龍頭帶頭髮力,模仿龍的各種動作,舞龍身者要及時順應和配合龍頭,或倒放或上揚形成首尾相應。鯉魚龍(鯉媽龍)、採蓮船、蝦船、蚌殼船等等,在鑼鼓、樂器的配合下,作碎步交換位置,盡情表達了對未來生活的渴望與嚮往。帶頭的老先生還會叫唱着頌詞:「鑼鼓一打響叮噹,龍獅前來拜四方。祝願你家都幸福,人人平安又健康!」這樣的詞句一唱好幾段,雖然會有所變化,但內容基本差不多,自然都是祝願吉祥的話語。就這樣,一家接一家,連着好幾天,家家都要拜到,不能有遺漏。這時候,再窮的人家家裡也要買上幾掛鞭炮,用心準備好茶點,不說和誰比,但也要求得個心安。

元宵節的晚上,那是一年春節的結束,更是年味的高潮。吃過晚飯,或有月光,或是陰雨天,但不管什麼天氣,人們的熱情依然不變。天剛黑下來,先是煙花、焰火灑滿天空,五顏六色,變幻莫測,或旋轉、或噴火、或升空炸響,不一而足,讓人眼花繚亂。後來響聲中傳來了陣陣歡呼聲,空氣中瀰漫中硝煙的氣味。老輩人說,那是想通過煙花、焰火,除去穢氣,迎來新氣象。南宋史書也有記載放煙花的風俗,南宋代詞人辛棄疾在《青玉案·元夕》這首詞中,也描寫了元宵的風俗,有「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之句:東風還未催開百花,卻先吹放了元宵節的火樹銀花;它不但吹開地上的燈花,而且還從天上吹落了如雨的彩星——燃放的煙火,先衝上雲霄,而後自空中而落,好似隕星雨。想來作者生活在八百多年前的宋代就有這樣的習俗,一直沿襲到現在。

在煙花、焰火的爭相綻放中,春天即將降臨人間,不久春雨將滋潤大地,萬物復甦。觀看的人們,露出了笑容,大人孩子都在歡笑着,感受着這濃濃的年味,迎接着春天的到來。在如花的星雨中,依稀看到了春天爭艷的百花;在人們欣喜的笑容中,仿佛看到了豐收後的喜悅

古人說「節莫如大過年」,在春節這段時間裡,大人們最是放鬆,孩子們最為開心。但最重要的是在春節里,家庭的親情最濃,鄰居關係也最好,親戚朋友走動也最勤。因此,這種濃濃的人情味,才是最濃最重的年味,而這也是最讓人念念不忘的且始終縈繞在夢裡的那種味道[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