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小小小小的火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的圖片

內容簡介

☆ 《無聲告白》作者新作:《小小小小的火》

☆ 永遠記得,你呼吸着的每一個瞬間,都應該去過你真正想要的生活。

☆ 那年夏天,一把小小小小的火,燒掉了理查德森家的房子。所有人都覺得是他家的小女兒伊奇乾的「好事」,而她卻不見了蹤影……

與伊奇一起消失的,還有理查德森家的房客 :流 浪藝 術家米婭與她的女兒。她們曾無聲地挑戰了這 個家庭篤信的真理:安穩、美好的人生必須經過一場嚴密的規劃。她們的出現更是打破了伊奇身上的種種束縛,伊奇發現自己再也回不到過去的生活了。


◆又是她!征服歐美文壇的華裔作家!

◆繼《無聲告白》後,伍綺詩再憑新作《小小小小的火》奪得2017美國亞馬遜年度小說桂冠

◆《小小小小的火》是伍綺詩的全新作品,是一個關於家庭的故事,更是一個關於人生選擇的故事。

◆伍綺詩:「許多讀者告訴我,《無聲告白》深深打動了他們,幫助他們以全新的觀點看待自己的人生與家庭,為此,我深感榮幸。希望這本新作《小小小小的火》同樣能夠讓你產生情感上的共鳴。」

◆27項年度圖書大獎、104家媒體的重磅推薦及10萬多條Goodreads好評

◆400萬美國讀者評選為Goodreads年度桂冠圖書

◆擊敗斯蒂芬金、村上春樹等99位大牌作家,橫掃歐美27項年度圖書大獎:美國圖書電商年度小說、Goodreads年度圖書、Libraryreads年度圖書、《紐約時報》暢銷書、美國巴諾書店年度暢銷書、《今日美國》年度暢銷書、《聖路易郵報》年度圖書、《人物周刊》年度圖書、《赫芬頓郵報》年度圖書、《華盛頓郵報》年度圖書、美國國家公共電台年度圖書、Elle年度圖書等

這次,伍綺詩用她細緻入微的筆觸來講述了一個更加複雜的人生故事,深刻地探討了身份認同和人生選擇,極端、劇烈、熾熱,令人心碎不已,比《無聲告白》更勝一籌。

——《紐約時報》書評

伍綺詩有能力塑造出複雜的人物,並表現出他們深刻的情感,讓讀者在書本之外依然深受感動。

——《卡蒂卡評論》

許多讀者告訴我,《無聲告白》深深打動了他們,幫助他們以全新的觀點看待自己的人生與家庭,為此,我深感榮幸。希望這部新作《小小小小的火》同樣能夠讓你產生情感上的共鳴。

——伍綺詩

從《無聲告白》到《小小小小的火》,伍綺詩儼然已經成為一名天才作家。

——美國圖書電商書評

我一口氣讀完了《小小小小的火》。伍綺詩用她才華橫溢、細膩動人的文筆剖析了美國社會的縮影,探討了很多社會問題。我們過去所犯的錯,是否決定了我們將來一定會受到懲罰?

——朱迪•皮考特

聰慧、睿智、溫柔,一部奇蹟之作。

——寶拉•霍金斯 《火車上的女孩》作者

伍綺詩因其人類學家的背景構思出這本書的設定。她的構思無疑是精巧的,讓故事有了一種超凡的閱讀快感。

——《華爾街時報》

伍綺詩對真實的人物(特別是青少年),有着敏銳的思考力、感知力和溝通力,是一個天才的、鼓舞人心的小說家。

——《娛樂周刊》

妙不可言、引人入勝……《小小小小的火》是一個複雜且衝動的故事,深刻地探討了母親與女兒之間的關係。其中包含了對社會的尖銳批判和對特權與剝削階層的挑戰。滲透其中的還有一種令人振奮的樂觀情緒,它相信藝術的變革性力量及人心的力量,即使遭到破壞、變成灰燼,這股力量也會欣欣向榮。

——《波士頓環球報》

一本完美的秋季選書,同時也是一本探討了人性的懸疑小說。

——美國國家公共電台

完全被吸引住了,每一個人都刻畫得很好,以至於你不知道自己應該站在哪邊。

——《美麗佳人》

《小小小小的火》裡面提到的很重要的一點:有時候,做對的事,意味着要打破規則。

——《大眾文化雜誌》

這本書是關於母女是如何被彼此吸引,又如何反抗對方的。

——《西雅圖時報》

複雜、迷人,描寫了一個完美到令人毛骨悚然的郊區小鎮,《小小小小的火》是一本探討母性、富有懸念的小說。

——《出版人周刊》星級評論

伍綺詩有着能讓一百個人物變得鮮活的智慧。她創作出的複雜的人物,大多富有同情心,偶爾令人煩惱,卻總是出人意料。

——《哈潑時尚》

《小小小小的火》中的家庭鬧劇會深深地吸引你。

——The Skimm

她筆下的人物有種很強大的同情心,栩栩如生就像我們身邊的人。《小小小小的火》是對母性、身份、家庭、特權、完美主義的深入探討,講述了那些我不曾告訴你的秘密。

——Buzzfeed

伍綺詩天賦異稟,擅長多線敘述。她的故事總是非常很有力量,讓人很受啟發。

——BBC秋季選書

沒有人會拒絕的一本書。

——PopSugar

聰明、自信、驚奇、不安。伍綺詩探討了複雜的母女關係,從她們平靜的相處,到她們的關係一步步破裂。這種至深的情感讓人眼前一亮。

——PureWow

《小小小小的火》相當耀眼!情節非常嚴密,充滿着伏筆,又能一氣呵成。觀點來回切換,而人物卻像是被一根緊密、厚實、重疊的繩子緊密地纏繞在一起。伍綺詩是一位自信、有才華的作家,很高興看到她通過自己乾淨、敏銳的文筆,賦予西克爾高地的人物以生命。

——《洛杉磯時報》

引人入勝!伍綺詩發掘了種族、階級、母性和歸屬感對人物的塑造……伍綺詩感人至深之處也許就在於讓讀者原諒了理查德森太太——一個以完美為自我使命的女人,嚴格遵守規則,結果卻成了各種矛盾及問題的催化劑。

——《芝加哥論壇報》

伍綺詩塑造出來的故事結構,會帶着木匠般的真實質感。當代小說家中很少有人能像伍綺詩這樣聰明、飽含愛心和同情心。無論我們選擇怎樣的人生,我們都要付出一定的代價。

——《金融時報》

伍綺詩擁有把一百個人寫活的才能。

——《時尚芭莎》

特別吸引人,《小小小小的火》是這個秋天我超喜歡的小說。

——美國讀者

就像伍綺詩的天才處女作《無聲告白》,這本書用一種聰明、易懂的對話探討了種族和階級問題。

——《紳士季刊》

伍綺詩的描述是極致的,你可以真切地感受到自己正與故事中的那些人物一起騎行在西克爾高地的天空下。

——《魅力雜誌》

我是特別喜歡伍綺詩的處女作《無聲告白》。在這本《小小小小的火》,故事線在人物之間毫不費力地漂移切換,同時保證每一個人物都是飽滿的、難忘的,他們一起促成了小說精彩火熱的高潮。一路閱讀,結局不可逆轉地鋪成開來。

——Bust雜誌

特別吸引人!故事發生在一個小小的社區,但卻探討了母親與孩子關係之間幾乎可能出現的所有情感。

——Vox雜誌

引人入勝,伍綺詩的人物都是鮮活的、複雜的,但是她自信的敘述,使得讀者被帶進這個故事裡,她是一個知道怎麼感染讀者的人。隨着每一層線索的揭開,故事就愈發深刻、動人。

——Dallas Morning News

伍綺詩的後續作品十分強盛,探討了母性的本質、特權的危機,以及一些小小的秘密是如何分裂我們的家庭的。伍綺詩是一位大師,促使我們用一種新的觀點正視我們自己的缺點和社會的缺點。如果你覺得《小小小小的火》沒有賦予你一種新的方式來思考人性和社會事件,你可能需要重頭好好讀讀這本書。

——《舊金山新聞》

對《小小小小的火》中的每一個人來說,真相都是混亂的。伍綺詩處理的和《無聲告白》一樣好。伍綺詩的故事背景極富同情心,使得他們每個人做出的選擇都能讓人理解。她創造的人物都是立體的,特別是女孩和婦女,提出了一個問題:母親應該給予孩子什麼?那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麼?

——《聖路易郵報》

引人入勝,也引人深思。當你遇見西克爾高地的這兩個家庭時,你會被他們吸引。

——The Missourian

《小小小小的火》是一部精彩的作品──可以說是一部喜劇,但兼具社會小說的價值,閱讀時的感覺又像懸疑小說。情節時而黑色幽默、時而感人揪心、時而洞察敏銳,再次驚嘆伍綺詩的文學創作的天賦。

——彼•戴維斯

閱讀伍綺詩的第二本小說時,我不禁一次又一次想:她怎麼會這麼了解我們所有人?她怎麼能以如此敏銳的洞察力寫作?她的作品怎麼會具備如此驚奇的優雅,如此大膽,又如此包容?《小小小小的火》具備懸疑小說精心布局的步調,以及經典文學作品中的傑出觀察力。伍綺詩絕對是一流的作家,足以媲美同時期極出色的作家。我狂愛這本書。

——喬•希爾

作者簡介

伍綺詩(Celeste Ng)

征服歐美文壇的華裔作家。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州和俄亥俄州長大,父母均為科學家的她,是香港移民第二代。她畢業於哈佛大學英文系,後考取了密歇根大學的研究生院,獲得創意寫作碩士學位。在出版《無聲告白》前,她已寫作多年,小說及散文作品多見於各類文學期刊雜誌。

《無聲告白》是伍綺詩耗時六年寫就的首部長篇小說,故事編排精妙細緻,文筆沉穩內斂,一經出版便廣受好評,成為2014年度極具實力且眾望所歸的黑馬,不僅躍升為《紐約時報》暢銷書,還獲得包括美國圖書電商網站在內的無數媒體評選出的2014年度圖書桂冠。

《小小小小的火》是伍綺詩2017年的重磅新作,一經出版,便獲得2017美國圖書電商年度小說殊榮,隨後一口氣拿下27項年度圖書大獎。《紐約時報》書評稱讚此書道:「極端、劇烈、熾熱,令人心碎不已,比《無聲告白》更勝一籌。」

伍綺詩如今與家人一起在馬薩諸塞州的劍橋生活。

想了解更多關於伍綺詩的信息,可關注她的官方網站:http://www.celesteng.com

原文摘錄

作為父母,你的孩子不只是個人,還是一個處所,好比代表永恆的納尼亞世界,你現在的人生、對過去的記憶、對未來的渴望都存在於那裡。每當你望向他,就會看到這個世界,想起他小時候的樣子,憧憬他未來的長相,甚至像3D圖像那樣同時看到他的過去、現在和未來。這個世界讓你目眩神迷,假如你知道該如何到那裡去,它會成為你永遠的避難所。每次離開那裡——每當你的孩子離開你的視線——你都會擔心自己再也無法回到那個地方。 多年的流浪生活中,米婭給自己定了一條規矩:不要留戀。不留戀任何地方、任何住處乃至任何人或事。

書評

我不太喜歡看外國文學作品,尤其不看外國小說。可是當我看完,幾乎是一氣呵成地看完《小小小小的火》,首先想到的,是木心先生這樣一句話:凡是令我傾心的書,都辨不清是我在理解它還是它在理解我。

世上的書只有一本,那就是我們自己。一讀傾心的書籍、百聽不厭的音樂、流連忘返的風景,不過是人生的註腳。

在這部由美籍華裔作家伍綺詩所寫的長篇小說中,我讀到自己的影子。這些影子,在一頁頁翻閱過去時,不經意地投射在字裡行間,不期然而然地遇見,有溫柔又孤寂的撫慰,也有懂得且共鳴的觸動。又或許,在那些撫慰和觸動背後,是每一位閒讀它的人曾經都有過的內心掙扎。


伍綺詩 暗戀、早戀、代孕、打胎、死亡、保姆、縱火,這些奪人眼球的話題裹挾着家庭教育、追求夢想、種族矛盾、生命尊嚴等等各色各樣的社會問題。正因為這些,加上作者細膩敏感的筆觸,閱讀的過程中,我時不時會產生一種在觀看電視劇的感覺,男女主角也好,配角也罷,哪怕一個跑龍套的,作者都願意賜予他豐富且個性化的生命,帶來非常爽快的閱讀體驗。因此,《小小小小的火》奪得2017美國亞馬遜年度小說桂冠。

總之,這的確是一部非常「好看」的小說。

以上種種,看似紛繁複雜,剝除光怪陸離的表象,回歸人生本質,問題其實只剩下一個:人該如何選擇與放棄?

面對人生,我們該如何做出選擇,在選擇的基礎上堅守什麼、放棄什麼。——這是小說的內核,也是現實中每個人需要面對的問題。

從故事結構的角度看,這部小說圍繞兩位母親,講述了兩個家庭內部以及家庭成員之間的一系列故事,人物各色且各有特色,伏筆多而不亂。

理查森太太是一名報社記者,丈夫是律師,他們的婚姻幸福美滿,生兒育女。老大萊克西聰明漂亮,老二崔普帥氣陽光,老三穆迪敏感沉默,老四伊奇任性暴烈,是一個「內心暗藏破壞欲望的顛覆分子」。至少,在外人眼裡,這是一個熱鬧、幸福、富有的大家庭。

他們住在中產階級地區,在此紮根,繁衍生息,安居樂業,十年如一日地過着按部就班的生活。尤其是理查森太太,她敬畏規則,遵守秩序,追求完美。務實是她的行事原則,正確是她的生活作風。在她影響下,兒女們「非常重視穿正確的衣服、說正確的話,與正確的人交朋友」。通過一系列的「正確」,創建美好人生。小女兒伊奇是個異類,她代表反抗,也代表理查森太太的反面。

如果沒有遇見米婭,理查森太太也許永遠複製這這樣的生活,從不思考這是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更不會捫心自問是否快樂?

米婭是一位藝術家,也是單身媽媽,和女兒珀爾常年過着「週遊式的藝術家生活」。她倆日常生活的物質需求很低,一輛汽車,載着娘倆和全部財產就能隨時上路。長期的流浪生活讓米婭學會不留戀,不管物質還是情感。雖然沒有生活保障,可是足夠自由自在。雖然沒有體面事業,但是能夠以詩意的靈魂,做着自己喜歡的工作。

生活方式多種多樣,有些甚至大相徑庭。如果理查森一家代表遵守規則、循規蹈矩,那麼米婭母女倆則代表打破規則、隨心所欲。

當米婭帶着女兒,流浪到這片居住着中產階級的小鎮,當她以鐘點工的身份介入理查森家的生活,當她女兒珀爾與理查森家的孩子產生友情甚至愛情的時候,兩種截然不同的人生要麼互相接納,要麼彼此碰撞。

當兩種生活環境與觀念中的人遇見,必定產生關聯、對望、比較、質疑、羨慕、嚮往。珀爾羨慕理查森家的孩子所擁有的安穩與富裕,理查森家的孩子呢,有的在自己所處的家庭中感到滿足和安逸,有的對米婭和珀爾母女隨心所欲的生活產生羨慕。

芸芸眾生,來來往往,生活總是這樣,這山望着那山高。假若自己站到對面那個山頭,卻又得隴望蜀般覺得還是原來的好。

具有獨立思考和反抗思想的伊奇,一心想從秩序井然的家庭出走,跟隨米婭步伐,去尋找自己要找的東西,去過自己想過的生活。

相比於伊奇的勇敢與清醒,她的母親理查森太太膽小而苟且。她只做正確的事情,為了獲得體面的工作、漂亮的房子、安穩的日子,放棄了自己都不知道的想要的東西。這個東西,其實就是自由。

生活方式有很多種,不管哪一種,都沒有對錯,關鍵是要選擇自己真正想過的生活。

有選擇,就有放棄。聰明誠實的人,願意聽從內心所想,放棄外在浮華虛榮。在現實生活,大部分人,或多或少都有理查森太太的模樣,心裡卻深藏着一個米婭。

剛剛拿到這本書,面對書名,就感到很好奇——小小小小的火。

這個火,代表什麼呢?

為何是小小小小的?

梵高曾說:每個人心裡都有一團火,路過的人只看到煙。當我讀完此書,發現「小火苗」這一意象貫穿整部作品。它是情緒中想要爆發的因子,是母親腹內生命的種子,也是「為公義而戰,為不公平鬥爭」的信念,更是尋找自己、渴望自由的念頭。

生存不易,很多人寧願選擇將火苗暗藏,甚至撲滅,然後務實、正確、循規守矩地過着並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

在小說里,理查森太太選擇了安穩,自覺撲滅了自己內心有過的火苗。小女兒伊奇卻將它繼承,所以伊奇反抗規矩,渴望自由,踏上征途去尋找想要的東西。

那種反抗與繼承,讓人感動,也讓人在思考中有所覺醒。心胸寬闊的人會明白,世上諸事,並不是非黑即白,也沒有絕對的對錯之分。

若要問心無愧,只有聽從內心召喚,做自己喜歡做的事,過自己想過的生活。

人最大的誠實,就是過自己真正想過的生活,在這條道路上奮力前行,為之永遠年輕,永遠熱淚盈眶。


所謂的成功,就是按照自己的心意過一生 你對自己當下選擇的生活有沒有產生過懷疑,哪怕一瞬間的懷疑有沒有?你有想過自己過另外一種生活的可能性嗎?哪怕只是偶爾的神遊和想象。為了擁有現在的生活,你知道自己放棄了什麼嗎?

我熬夜看完了《小小小小的火》這本書,因為又被作家伍綺詩驚艷到了,於是手不釋捲地讀完。對的,她就是那個我曾經推薦過的《無聲告白》小說的作者。3年過去了,這是她的第二本書。一出版就獲得2017年美國亞馬遜年度小說桂冠,隨後一口氣拿下了27項年度圖書大獎。

這真是一本令我驚嘆的好小說,無論故事、結構,還是細節描寫、人物形象和氣氛營造都令人印象深刻。

小說講了兩個家庭相遇之後擦出火花的故事,這個火花可是實實在在的火。故事的開頭就是女孩伊奇給自己家住的大房子到處點上小小的火苗,小火苗變成了一場大火,燒光了房子。

充滿懸疑感的開頭緊緊地抓住了讀者的眼球。你會忍不住想:這孩子為什麼要燒自家的房子呢?不得不感嘆伍綺詩真是一位說故事的高手。

書裡面描寫了兩個截然不同的家庭,展現了兩種完全相反的生存方式和價值觀。

第一個家庭是:理查德森一家。

以理查德森太太為代表人物。她的祖輩們都生活在西克爾高地。她大學一畢業就回到了家鄉工作。在報社做一名記者,編寫各類當地的新聞。然後很快結婚、貸款買房、生兒育女。

西克爾高地信奉規則至上,強調一切都得有完美的規劃,按照標準來。從男人的頭髮長度,到家家戶戶的外牆顏色,都要恰如其分。誰家草坪長了六英寸,都會收到市政部門的譴責信。

理查德森太太深深認同這種社會文化與價值觀,一直過着循規蹈矩,非常有規律的生活。

她每周稱一次體重,為了保持身材,每天早上都只吃二分之一杯穀物片;晚餐只允許自己喝一杯紅酒,因為這樣對心臟有益,還在酒杯上做了記號;每周上三次有氧操課,並確保達到每分鐘120次以上的燃脂心率……

總之,她始終堅持按部就班的做事原則,只做正確的事情,並且在此基礎上建立起美好的人生。

第二個家庭是:藝術家米婭母女一家。

以「流浪」的藝術家米婭為代表人物。米婭是一位富有天賦的攝影師,也是一位單親媽媽,她從孩子出生開始,就帶着女兒,輾轉全國各地拍照,完成一個項目,就去下一個駐地。

她們沒有固定工作和住處,為了方便上路,生活中的必需品都壓縮到最少。米婭每天只打幾個小時的零工,賺到生活所需即可,更多的時間用來進行藝術創作。賣得好的照片也不願多衝洗幾張,一照多賣。她們的生活一直都比較拮据,穿二手店裡買來的衣服,用着路邊撿來的家具,直接睡在床墊上……

而這對母女,成了理查德森一家的房客。

當這兩個家庭相遇,意味着兩種生活方式和價值觀的碰撞。

遵守規則vs打破規則;一成不變的安穩vs動盪不安的自由;世俗認可的幸福vs追尋內心的聲音。

作者伍綺詩並沒有貶低一種生活方式,抬高另一種生活方式,而是讓我們看到兩個家庭,兩種生存方式相遇後,產生的比較、質疑、羨慕和互相影響。

我們每一個人都處在某種社會比較中,總在與他人相處和對照中更認清自己,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他人的影響。

兩個家庭里,無論是大人,還是孩子,他們都在這場相遇中內心產生了微妙的變化。

理查德森家的兩個女兒,因為自己與主流不同的行為方式而得到米婭的理解與寬慰,她們會想象自己如果是米婭的女兒,生活會怎麼樣。

米婭的女兒珀爾經過多年物質匱乏又動盪的生活之後,看到理查德森安穩舒適的中產階級生活,她也會渴望自己擁有和其他孩子一樣的生活:充裕的零花錢,漂亮的衣服,坐在漂亮寬大的沙發上看電視節目。

理查德森太太看不慣米婭,甚至內心厭惡她。我們討厭一個人往往是因為在他們身上我們看到了自己身上也有,但卻被我們壓抑的部分。那是我們的陰影人格。

米婭想為了女兒不再流浪,安定下來,但天並不遂人願。

……

除了這兩種生活方式和兩種價值觀的碰撞,這本書打動我的地方還在於它提出了一個富有哲學意味的問題:母親應該給予孩子什麼?孩子真正需要的又是什麼?

為了籌措學費,完成大學課程,熱愛藝術的窮學生米婭接受了幫華爾街經理夫婦代孕的合同,但是在懷孕5個多月時,她帶着孩子逃跑了,過起了流浪的藝術家生活。

拋開違背合約不談,孩子應該給富裕的生父,過體面富足的生活,還是跟着母親米婭過有親生母親在身邊陪伴但不安穩的窮苦生活?

這實在是充滿辯論感的問題。

我想,無論是母親做選擇,還是孩子自己做選擇,都會很艱難,都會有一點遺憾。

因為我們的選擇往往只能有一個,選擇A,就不能選擇B,選擇意味着放棄,放棄那個我們未曾擁有的生活,而我們的人性又是如此複雜和貪婪,往往對自己擁有的不珍惜,對自己未曾擁有的生活保持着一定程度的幻想甚至執念。

就像理查德森太太質問米婭,為什麼要讓女兒珀爾而像流浪者一樣生活?米婭挑戰她:「我覺得你實在缺乏想象力,不明白為什麼有人會選擇和你不一樣的生活,為什麼大家不都去住大房子,擁有大草坪、漂亮的汽車和辦公室的工作,為什麼別人會選擇和你選擇的不一樣的東西。」「這讓你感到恐懼,讓你覺得難以把握,因為你放棄了你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東西。」「你究竟放棄了什麼呢?喜歡的男孩?出遠門的機會?還是整個人生?」

一個人放棄了自己不知道自己想要的生活。這真是複雜矛盾的議題。如果一個人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生活,那談何放棄?如果可以談放棄,那放棄了這樣的生活可不可惜呢?

你對自己當下選擇的生活有沒有產生過懷疑,哪怕一瞬間的懷疑有沒有?你有想過自己過另外一種生活的可能性嗎?哪怕只是偶爾的神遊和想象。為了擁有現在的生活,你知道自己放棄了什麼嗎?

「現在的生活是我主動選擇的想要的生活嗎?」這是我在看完《小小小小的火》之後,問自己的問題。還好,答案是:「yes」。

我想每一個讀過這本書的人都會忍不住問自己這樣的問題:「現在的生活是我想要的嗎?是主動選擇,是別無選擇,還是與生活妥協的結果?」

你年輕的時候,內心是否曾經也有一把小小小小的火,那是一種渴望按照自己的意願過一生,不在意世俗眼光的小火苗,後來這火苗是熄滅了,還是一直在燃燒?

願你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生活,並且能過上自己想要的人生,然後堅定地走下去。 [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