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小太平鳥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小太平鳥

中文學名: 小太平鳥
拉丁學名:Bombycilla japonica
別 稱:十二紅、緋連雀、朱連雀
界: 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
綱:鳥綱
目:雀形目
科:太平鳥科
屬:太平鳥屬
種: 小太平鳥
亞   種: 無亞種
命名者及年代:Siebold, 1824
英文名稱: Japanese Waxwing
保護級別:近危(NT) IUCN標準

小太平鳥[1](學名:Bombycilla japonica)為鳥綱太平鳥科的鳥類,體長約16厘米。尾端緋紅色顯著,與太平鳥的區別在黑色的過眼紋繞過冠羽延伸至頭後,臀緋紅。次級飛羽端部無蠟樣附着,但羽尖緋紅。缺少黃色翼帶。一般生活習性與太平鳥相似,以植物果實及種子為主食,秋、冬季所見的食物有衛矛、鼠李,兼食少量昆蟲。分布於西伯利亞東部及中國東北部,越冬至日本及琉球群島。不定期繁殖鳥見於黑龍江的小興安嶺。越冬鳥群有時至中國湖北及山東。極少數在福建、台灣及華中有記錄。

外形特徵

雄性成鳥:額及頭頂前部栗色,愈向後色愈淡,頭頂灰褐;枕部後方黑褐色並伸出長冠羽,此黑褐色冠羽被頭後部伸出的冠羽所掩蓋,有部分露出;

上嘴基部、眼先及眼上形成黑色細紋帶,後方與黑枕帶相連接;

背、肩羽灰褐色;

腰至尾上覆羽褐灰至灰色,愈向後灰色愈濃;

翅覆羽灰褐色,初級覆羽灰褐,具鮮明的、長約7-10mm的玫槐色外翈端;

初級飛羽近黑色,第2枚以內各羽有灰外翈緣,愈向內愈寬;

第3-8枚初級飛羽端部具細白緣,第5枚初級飛羽以內的各羽外翈端部有朱紅色點斑;

次級飛羽褐灰色具黑端尾羽褐灰,近端部漸過渡為黑色,黑色區與玫瑰紅色尾羽端相聯接;

頦、喉黑色,頰的下部與黑喉交界處為淡栗色;

胸、脅及腹側與背羽同色,腹中部淡灰色;

尾下覆羽淡栗色。

雌性成鳥:羽色似雄但頦、喉的黑色斑較小且染褐色

冠羽較短

上體更顯暗褐,尾上覆羽不顯灰色;

初級飛羽的白端斑小而不鮮明,外翈的紅斑僅在少數羽片上微留痕跡;

尾端的玫瑰紅色斑較小,黑色次端斑也不顯著。

虹膜紫紅色;嘴黑;腳、爪黑色[2]

生活習性

小太平鳥棲息於海拔9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和平原地區的針葉林、闊葉林中。

遷徙及越冬期間成小群在針葉林及高大的闊葉樹上覓食,常與太平鳥混群活動。

常數十隻或數百隻聚集成群,性情活躍,不停地在樹上跳上飛下。

一般生活習性與太平鳥相似,以植物果實及種子為主食,秋、冬季所見的食物有衛矛、鼠李,兼食少量昆蟲。

繁殖方式

每年6月份開始繁殖,巢多營於針葉樹枝間,以樹枝、苔蘚、枯草等為巢材,巢內鋪墊羽毛、草莖等,巢呈碗狀。每窩產卵4-6枚。孵化期為14天左右。

分布範圍

分布於俄羅斯東南部(雅庫特東部,哈巴羅夫斯克和阿穆爾河流域),還不定期進入毗鄰的中國東北地區(黑龍江北岸);非繁殖地主要是中國東部韓國和日本。

亞種分化

單一物種,無亞種。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近危(NT)。

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3]

飼養觀賞鳥類的注意事項

平時要搞好清潔衛生,因為小太平鳥排糞量大,通常消化不完全,而且該鳥有從糞便中找食的習性,這對鳥體健康有害,飼養時要注意。

小太平鳥耐寒怕熱,夏季要注意防暑,可每天供給一次水浴,保持體羽和趾的清潔,籠子要掛在陰涼處。

夏天飼料改用綠豆粉和鴨蛋,可以幫助消暑去熱。

可直接放入大籠飼養,3米高,4米長,3米寬的籠可飼養20隻左右。籠頂有1/3遮雨,夏季要有良好的遮蔭。

冬季每周一次水浴即可,注意不使之受寒。

觀賞鳥可能攜帶鸚鵡熱、禽流感等人畜共患疾病,在購買時請謹慎選擇健康的個體,並在飼養時留意其健康狀況,避免發生傳染。

不要棄養。有時棄養後被「放生」的物種會因不適應當地環境而很快死亡。可考慮轉贈或嘗試送回寵物店。

請了解當地法規,不要購買飼養保育類動物或禁養、限養物種,否則將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家養觀賞鳥的鳴叫聲有可能會打擾到別人,請在飼養前考慮清楚,並在飼養時加以注意[4]

視頻

小太平鳥給大家拜年

小太平鳥(也叫十二紅)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