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小克鼎銘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小克鼎銘》是中國的一個名詞術語。

語言一發即逝,不留痕跡。當人類意識到需要把說出的話記下來時,就發明了文字[1]。在世界範圍內,曾經獨立形成的古老文字除我們的漢字外,還有埃及的聖書字、兩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古印度的印章文字以及中美洲的瑪雅文[2]。後來,這些古老文字的命運各不相同,或因某種歷史原因而消亡,如瑪雅文;或因文字的根本變革而遭廢棄,如楔形文、聖書字,只漢字沿用至今,而且古今傳承的脈絡清晰可見,成了中華民族文化的良好載體。

名詞解釋

此鼎銘文與大克鼎銘文風格一至,如出一人,而在文字的排列安置上與大克鼎不盡相同。在陽文界線之內,多數字按格子大小置于格內,加上界線的聯繫,使通篇銘文相連,形成了構圖的穩定性。另外,卻又將某些字有意加大,突破界線,或者同樣大小的字,不置于格內,而是跨居兩格之間。這些人爲的變化就打破了界線所造成的嚴整格局,使得通篇文字跳動、活潑起來了。這種打破平衡,造成對比的布局方式,也是後代書法創作的常用手段。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