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尉 |
尉(拼音:wèi,yù,yùn)是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此字始見於戰國文字。"尉"本義指熨燙,是"熨"的初文。
熨燙可以使織物平展,引申用於社會政治,就有憑藉武力或法律使地方安穩下來的意義。所以古代掌管軍事或刑獄的官員多稱為尉。
"尉"自上對下使織物平展的本義引申用於人際關係,就引申為通過安撫問候來安定人心的意義,即慰問,這一意義後作"慰"。
複姓尉遲的"尉"讀作yù。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尉
拼音; wèi,yù、yùn
部首; 寸
五筆; NFIF
倉頡; SFDI
鄭碼; XMBD
筆順; 橫折、橫、撇、橫、橫、豎鈎、點、點、橫、豎鈎、點
字級; 一級(編號:2471)
平水韻; 去聲五未(wèi),入聲五物(yù、yùn)
注音字母; ㄨㄟˋ,ㄩˋ、ㄩㄣˋ
總筆畫數; 3+8
統一碼; 5C09
四角碼; 7420₀
造字法; 會意字
字形結構; 合體字,左右結構
異體字; 叞、㷉、ई�
文字源流
會意字。"尉",戰國文字寫作圖1,小篆寫作圖2。可見"尉"字中左下角的"小",在小篆中本寫作"火";右邊的"寸",本寫作"又"。"又"表示手。"尉"字構形中的"ࡰ�",意思是平。以手持火,則是原始熨斗形象的真實寫照。當時的熨斗就是把火盛於斗中使斗受熱,然後手持斗柄來熨燙繒帛的,因此,"尉(熨)"後代又稱作"尉(熨)斗"或"火斗"(《通俗文》:火斗曰尉)。如此,"又持火"在組字中的作用也就明了了。
還有一說,"尉"最早是古代的一種治病的方法。將小扁石放在火上燒熱,置入醋中使溫度降低,取出摁壓病痛部位,利用熱醋作用治療,叫做尉。馬王堆漢墓帛書《五十二病方‧牡痔》載:"燔小隋(橢)石,淬醯中以尉。"這種治療方法與熨斗的作用方法類似,可備一說。
由於"熨斗"在熨燙東西時,是通過加熱,然後用力下按的方式來完成的,所以在"尉(熨斗)"這個詞的深層詞義結構中,隱含着一個十分突出的詞義特徵,即"從上按下使平"。於是,在思維聯想的基礎上,"尉(熨斗)"這個詞產生了"鎮服""懾服"之類的新義。如:《資治通鑑·陳宜帝太建十二年》:"穆使渾奉尉斗于堅曰:'願執威柄以尉安天下。'"其中"尉安"之"尉"正是"鎮服""懾服"義。值得注意的是,此段引文中的進言者在奏請楊堅"執威柄以尉安天下"時,正是手捧"尉(熨斗)"來作為象徵的。
可見,在古人的觀念中,"尉(熨斗)"正形象地表示了"權柄"的意思;而"熨燙"之類行為和動作、則正形象地表示了"鎮服""懾服"之類的意義。二者雖有具體、抽象之別,但其中隱含的"從上按下使平"的意義特徵,卻使二者具備了相互聯繫的契合點,從而使"尉(熨斗)"這個詞有了產生"鎮服""懾服"之類意義的動因,並進而成為事實。而肩負完成"鎮服""懾服"任務的使命者,恰恰是武官,於是乎"尉(熨斗)"這個詞,在此基礎上又連帶着產生了"武官"之類的意義。"尉"作為武官的稱謂,自春秋戰國開始使用,歷經兩漢唐宋,直至明清,到了現代才轉用為表示軍官的一個等級,專門成為軍銜的一種稱謂。從詞義發展角度說,當屬於又轉移之列。
對被統治者的"從上按使平",除了憑藉"威柄"和"武力"外,還可以從思想上說服,從心靈上撫慰。因此,"尉"又產生了"安慰""慰問"等意義。如:《資治通鑑·晉穆帝永和八年》:"謝尚不能撫尉張遇,遇怒,據許昌叛。"
"尉"由原本表示"熨斗"這一單一的意義,發展成為表示多種意義,進而分化成不同的詞。這使得文字的負荷加大,為了避免書面表達上易造成混淆的不必要麻煩,在文字的寫法上也作了適當分工:表"熨斗"的"尉"下加"火"字,寫成"熨";表"安慰"的"尉"下加"心"字,寫成"慰";表"武官"及"軍銜"的"尉"仍寫成"尉"。在讀音上後來也有了分工:"熨"讀作yùn,"慰"和"尉"讀作wèi。[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