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將進酒 李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將進酒
圖片來自搜狐網

將進酒是一首樂府詩,為勸酒歌。此詩前四句寫筵席之華貴豐盛;五、六句寫動態的歌舞;七、八兩句點明宴飲的時間;最後引用古人之例以反語結束。全詩語言瑰麗生動,以幽遽朦朧、瑰艷淒冷的意境,生動靈澈、神奇超常的意象,構設出意與境渾的美學特質,充分表達了詩人身處病態社會煩悶、壓抑、淒涼與憤激的心緒,給人以深刻的精神啟示和強烈的審美感受

原文

李賀〔唐代〕

琉璃鍾,琥珀濃,小槽酒滴真珠紅。

烹龍炮鳳玉脂泣,羅幃繡幕圍香風

吹龍笛,擊鼉鼓;皓齒歌,細腰舞。

況是青春日將暮,桃花亂落如紅雨。

勸君終日酩酊醉,酒不到劉伶墳上土。

譯文

  酒杯用的是琉璃鍾,酒是琥珀色的,還有珠紅的。經過烹、炮的馬肉(龍)和雄雉(鳳)拿到口中吃的時候,還能聽到油脂被燒烤時的油爆聲,像是在哭泣。用綾羅錦繡做的帷幕中充滿了香氣。羅幃之中,除了食品與酒的香氣外,還有白齒的歌伎的吟唱和細腰的舞女和着龍笛的吹奏、鼉鼓的敲擊在舞蹈。宴飲的時間是一個春天的黃昏,他們已歡樂終日了,他們飲掉了青春,玩去了如花的大好時光。桃花被鼓聲震散了,被舞袖拂亂了,落如紅雨,他們把如花的青春白白地浪費了。我奉勸你們要像他們那樣,終日喝個酩酊大醉吧,由於酒已被你們喝光,酒鬼劉伶墳上已經無酒可灑了!

鑑賞

  這首詩將一個宴飲歌舞的場面寫的繽紛絢爛,有聲有色,形神兼備,興會淋漓,並且以精湛的藝術技巧表現了詩人對人生的深切體驗。

  這首詩的前五句描寫一幅奇麗熏人的酒宴圖,場面絢麗斑斕,有聲有色,給讀者極強烈的感官刺激。作者似乎不遺餘力地搬出華艷詞藻、精美名物,目不暇接:「琉璃鍾」、「琥珀濃」、「真珠紅」、「烹龍炮鳳」、「羅幃繡幕」,作者用這樣密集的華麗字眼描繪了一場華貴豐盛的筵宴。其物象之華美,色澤之瑰麗,簡直無以復加。

  諸物象之間沒有動詞連接,就像一組蒙太奇鏡頭,將畫面與畫面按照內在邏輯順序一一呈現出來。杯、酒、滴酒的槽床……這些具體意象的相繼出現,給讀者酒宴進行着的意念。這種省略敘寫語言的手法,不但大大增加了形象的密度,同時也能啟迪讀者活躍的聯想,使之主動地去填補、豐富那物象之間的空白。

  「吹龍笛,擊鼉鼓,皓齒歌,細腰舞。」四句寫宴樂的鼓點愈來愈急,連串三字句法襯得歌繁舞急,僅十二字,就將音樂歌舞之美妙寫得盡態極妍。不僅讓讀者目不暇視,甚至耳不暇接。這似乎已不是普通宴飲,而是抵死的狂歡。下面的詩句作者開始解釋這炊金饌玉,浩歌狂舞的原因。

  「況是青春日將暮,桃花亂落如紅雨。」春光正美,太陽卻冷酷地移向地平線;青春正美,白髮卻已在悄悄滋長。曾在繁茂的桃花園中,看花瓣隨風如雨而落,那真是令人目眩神迷的美。但每一秒的美麗,都是以死亡為代價的。何等奢侈的美麗。人們伸出手想挽留殘春,但最終留下的,只是那空蕩蕩的枝頭和指間的幾片殘紅。在這淒艷的花雨中,在這漸漸拉長的日影下,愈轉愈急的歌弦舞步是想追上時間的腳步,在時間鼓點均勻而無情的敲擊聲中,入唇的玉液瓊漿己變得苦澀。

  「勸君終日酩酊醉,酒不到劉伶墳上土!」詩的前一部分是大段關於人間樂事瑰麗誇張的描寫:美酒佳肴,歡歌曼舞,人生之樂似乎莫過於此。但結尾筆鋒倏轉,出人意料地出現了死的意念和「墳上土」的慘澹形象,透露出一片苦澀幽怨的意緒。時光難逗留,詩人遂道,罷了,對酒當歌,人生幾何,既是壺中日月長,就多喝幾杯,終日酩酊吧,無知無覺也就沒有困擾了。何況哪怕好酒如劉伶,死後想喝酒亦不可得。可酒並不是真的就能令人忘憂。劉伶「一醉一石,五斗解醒」也未必真的逃避了痛苦。狂呼痛飲,及時行樂固然痛快,但是,即使秉燭夜遊,人生又有幾何,再回首已百年身,酒閒人寂之後,留下的只有深沉的孤獨和空虛之感。況且生時的輝煌更加襯托出死後的悲涼,正是前後這種極度的反差和不協調給讀者帶來極大的震撼。人間樂事極力地反襯出死的可悲,終日醉酒和暮春之愁思又回過來表露出生的無聊,這就是詩人內心深處所隱藏的死既可悲而生亦無聊的最大的矛盾和苦悶。人生總難免面對差別,在差別面前,莊子喜歡否定它,以求心靈的寬慰和淡泊;作者李賀則喜歡確認它、甚至放大它,以強化主體對生命、生活的敏感和執著。他為此寧願悲憤傷感,寧願陷入感性的深淵而不願自拔。

  這首詩以幽遽朦朧、瑰艷淒冷的意境,生動靈澈、神奇超常的意象,構設意與境渾的美學特質,充分表達詩人身處病態社會的煩悶、壓抑、淒涼與憤激心緒,給讀者以深刻的精神啟示和審美感受。

簡析

  《將進酒》是一首樂府詩,為勸酒歌。此詩前四句寫筵席之華貴豐盛;五、六句寫動態的歌舞;七、八兩句點明宴飲的時間;最後引用古人之例以反語結束。全詩語言瑰麗生動,以幽遽朦朧、瑰艷淒冷的意境,生動靈澈、神奇超常的意象,構設出意與境渾的美學特質,充分表達了詩人身處病態社會煩悶、壓抑、淒涼與憤激的心緒,給人以深刻的精神啟示和強烈的審美感受。

創作背景

  吳企明以「紅酒」為江南特產,認定詩為李賀唐憲宗元和十一年(816)南遊時作。劉衍認為是李賀自抒懷抱,作於元和九年(814)告別長安友人時。

李賀

李賀(約公元790年-約817年),字長吉,漢族,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陽宜陽縣)人,家居福昌昌谷,後世稱李昌谷,是唐宗室鄭王李亮後裔。「長吉體」詩歌的開創者,有「詩鬼」之稱,是與「詩聖」杜甫、「詩仙」李白、「詩佛」王維相齊名的唐代著名詩人。著有《昌谷集》。李賀是中唐的浪漫主義詩人,與李白、李商隱稱為唐代三李。有「太白仙才,長吉鬼才」之說。李賀是繼屈原、李白之後,中國文學史上又一位頗享盛譽的浪漫主義詩人。李賀因長期抑鬱感傷,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而身體抱恙。元和十一年(816年),強撐病軀,回到昌谷故居,整理所存詩作,不久病卒,時年二十七歲(一說二十四歲)。[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