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導彈發射井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導彈發射井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中文名稱: 導彈發射井

屬於: 導彈發射陣地的主要樣式

導彈發射井指供陸基戰略彈道導彈垂直貯存、準備和實施發射的地下工程設施。是導彈發射陣地的主要樣式。某些核潛艇的導彈垂直發射器也叫導彈發射井。[1]

基本信息 

定義

導彈發射井指供陸基戰略彈道導彈垂直貯存、準備和實施發射的地下工程設施。是導彈發射陣地的主要樣式。

分類

按發射方式分為井內貯存井口發射的發射井 (簡稱井口發射井) 和井內貯存井內發射的發射井(簡稱井內發射井);井內發射井可分為熱發射發射井(簡稱熱發射井)和冷發射發射井(簡稱冷發射井);熱發射井按燃氣排出的方法分為有排焰道的發射井和無排焰道的發射井;有排焰道的發射井可分為單排焰道、雙排焰道、偏心排焰道、同心排焰道發射井。無排焰道熱發射井有的利用導彈與井筒之間的環形空隙排焰,有的利用抑焰池或蓄焰池吸收燃氣。

組成

導彈發射井的組成和配備的設備取決於導彈的種類、發射方式和對抗力、抗震、抗核輻射、抗電磁脈衝等核爆炸效應的防護要求。導彈發射井由井筒、設備室、井蓋3部分組成。

①井筒。是導彈發射井的工程主體,通常用鋼筋混凝土現場澆灌而成,也可用分段預製的鋼筋混凝土管或金屬管裝配而成,或在多層同心鋼圈之間澆灌混凝土製成。為防止水通過井筒滲透到井內,在井筒內壁或外壁設一層或幾層防水材料,或在井筒外壁上設金屬防水層。熱發射井的井筒內表面還附有降低聲振的消音層。

②設備室。通常為鋼筋混凝土結構,與井筒可建成一個整體,也可分開建築,用管廊與井筒相連,用於安裝專用技術設備和工程設備。專用技術設備包括導彈的裝配、貯存、維護、測試、瞄準、發射控制、減震等設備,液體推進劑導彈發射井還有加注設備。為對導彈進行技術維護和發射準備,發射井內還設升降吊籃或多層工作檯。不同的發射井還有不同的設備,例如井口發射井設提升裝置;有的熱發射井發射台下設有導流錐,燃氣衝擊導流錐後,沿排焰道或井壁與導彈之間的空隙排出井外;冷發射井設有專用彈射裝置,將導彈彈射出井口後發動機點火。工程設備指保證導彈長期處於戒備狀態、保持發射井內必要溫度和濕度所需的設備,包括恆溫、降濕、通風、給排水、電源設備等。

③井蓋。由防護蓋和開啟機構組成,用以保護井內導彈和設備。防護蓋用碳鋼或合金鋼骨架、鋼筋混凝土等材料製成。井蓋有單扇和雙扇兩種。單扇井蓋向井口一邊滑動。雙扇井蓋向井口兩邊滑動或翻轉。井蓋的開啟機構有機械式、液壓式、氣動式和爆炸式。

發展簡況

20世紀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為提高陸基戰略彈道導彈的生存能力,有些國家將導彈發射陣地從地面轉入地下。1959年服役的美國"宇宙神"D洲際導彈起初豎立在地面發射,以後加築了地面掩體,抗力僅0.014兆帕。1961年服役的"宇宙神"E洲際導彈部署在地下掩體內,掩體上部與地表面齊平,掩體抗力為0.175兆帕,發射前仍要打開掩體蓋、起豎導彈、加注推進劑,再點火發射。1962年開始將"大力神"Ⅰ、"宇宙神"F洲際導彈部署在發射井內,垂直貯存、井口發射,發射井抗力為0.7兆帕。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初,由於導彈性能提高、地面設備簡化、發射井建井技術比較成熟,導彈發射井得到發展。美國"大力神"Ⅱ、"民兵"Ⅰ、"民兵"Ⅱ和蘇聯SS-8洲際導彈全部部署在熱發射井內,抗力提高到2.1兆帕,以後美國將"大力神"Ⅱ導彈發射井抗力又提高到3.87兆帕。到1967年,美國部署了1054個導彈發射井。到1972年,蘇聯部署了1530個導彈發射井。法國部署了18個中程導彈發射井。中國也部署了洲際導彈發射井。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美國和蘇聯對導彈發射井採取了綜合抗核加固措施。到1979年9月,美國完成了1000個"民兵"導彈發射井的全面抗核加固,使發射井抗力由2.1兆帕提高到14兆帕,截止1988年底,將少量用於部署"和平衛士"導彈的發射井抗力提高到28兆帕;蘇聯將308個SS-18 導彈發射井的抗力提高到42兆帕。導彈發射井抗核加固措施主要有:增大井筒和井蓋鋼筋混凝土的強度和厚度,以加強對衝擊波超壓的防護;將導彈彈性懸吊在井內,將整個發射控制設備室放在減震平台上,將應急發電機和電池組懸掛在發射控制設備室的減震平台下面,以加強對地震波的防護;內井壁採用鋼板進行整體屏蔽,發射井可靠接地,加固電路,選用加固的電子元件,設置高靈敏度電磁脈衝檢測器和傳感器,在電磁脈衝來到之前瞬時斷開關鍵電路,以加強對電磁脈衝的防護;在井蓋邊沿設置碎片收集器,用來清除核爆炸後沉積在井蓋上的碎片等,以加強對彈坑效應的防護。為了克服導彈發射井因位置固定而生存能力低的弱點,導彈發射井將向超加固和深地下發展。

安全措施

導彈發射井壁包括5層:導彈發射筒、特種鋼板層、特種水泥層、釩土層、特種水泥層。根據導彈型號不同,井壁厚度一般可達到2-5米。發射井蓋的可靠性應能保證抗擊百萬噸級以上核彈的非直接命中,並能順利打開實施導彈發射。前蘇聯在洲際彈道導彈發射井建設初期,發射井井蓋重量達100噸以上,以橫向牽引方式打開,即在井口兩側各安裝有兩條導軌。打開時,通過牽引裝置將井蓋沿導軌向兩側拉開。隨着科學技術的發展,核武器及常規武器的精度不斷提高,使"定點"打擊成為可能,上述武器直接命中發射井的概率也不斷提高。許多軍事專家對這種打開方式的可靠性提出質疑:導軌及其牽引裝置很容易在遭到打擊時被毀,甚至一般常規武器都可將其毀壞,導致井蓋無法打開。因此,從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期,前蘇聯對井蓋進行了改造,採用垂直方式打開:井蓋一端由鉸鏈固定,井蓋底下兩側安裝兩個液壓千斤頂和兩個固體火藥蓄力器。平時,在進行導彈裝填、燃料加注和導彈維護時利用千斤頂,戰時或導彈發射時,利用固體火藥蓄力器只需7-9秒就能打開,打開角度為105度。這樣,井蓋既可對導彈進行防護,也保護了打開裝置,可靠性有了很大提高。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