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尋陸鴻漸不遇 皎然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尋陸鴻漸不遇
圖片來自紅動中國網

尋陸鴻漸不遇是一首五言律詩。此詩描寫了隱士閒適清靜的生活情趣。前半部分通過對陸羽幽僻高雅的隱居之地景物的描寫,表現了他的高潔不俗;後半部分通過西鄰對陸羽行蹤的敘述,側面烘託了陸羽的瀟灑疏放。詩人選取種養桑麻菊花、邀游山林等一些平常而又典型的事物,刻畫了一位生活悠閒的隱士形象,表現出乘興而來、興盡而返的情趣,亦讚美了陸羽不以塵事為念的高人逸士之襟懷氣度。全詩語言樸實,層次分明,音調和諧。

原文

皎然〔唐代〕

移家雖帶郭,野徑桑麻。

近種籬邊菊,秋來未花。

扣門無犬吠,欲去問西家。

報道山中去,歸時每日斜。(歸時 一作:歸來)

譯文

他把家遷徙到了城郭一帶,鄉間小路通向桑麻的地方。

籬笆邊的菊花應該是近期才種上的,所以雖然到了秋天,還未曾開花。

敲門後未曾聽到一聲犬吠,要去向西家鄰居打聽情況。

鄰人回答他是到山裡去了,歸來時怕是要黃昏時分了。

賞析

  這是詩人訪友不遇之作。全詩描寫了隱士閒適清靜的生活情趣。詩人選取一些平常而又典型的事物,如種養桑麻菊花,邀游山林等,刻畫了一位生活悠閒的隱士形象。全詩有乘興而來,興盡而返的情趣,語言樸實自然,不加雕飾,流暢瀟灑。

  「移家雖帶郭,野徑入桑麻。」是說陸羽把家遷徙到了城郭一帶,鄉間的小路通向桑麻的地方。陸羽的新居離城不遠,但已很幽靜,沿着野外小徑,直走到桑麻叢中才能見到。開始兩句,頗有晉陶淵明「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的隱士風格。

  「近種籬邊菊,秋來未著花。」點出詩人造訪的時間是在清爽的秋天,自然平淡。陸羽住宅外的菊花,大概是遷來以後剛剛才種上的,所以雖然到了秋天,還未曾開花。這兩句一為轉折,一為承接;用陶詩之典,一為正用,一為反用,卻都表現了環境的幽僻。至此,一個超塵絕俗的隱士形象已如在眼前,而詩人訪友的興致亦側面點出。

  「扣門無犬吠,欲去問西家。」說詩人又去敲陸羽的門,不但無人應答,連狗吠的聲音都沒有。此時的詩人也許有些茫然,立刻就迴轉去,似有些眷戀不舍,還是問一問西邊的鄰居吧。一般說來,寫到「扣門無犬吠」,「不遇」之意已見,再加生髮,易成蛇足。就像柳宗元的《漁翁》一詩:「漁翁夜傍西岩宿,曉汲清湘燃楚竹。煙銷日出不見人,欸乃一聲山水綠。回看天際下中流,崖上無心雲相逐。」前人每謂末二句「着相」,情思刻露,如蘇軾、嚴羽、胡應麟、王士禎、沈德潛等都持是說。但皎然之寫問訊於西家卻正得其所。一方面,見出對陸羽的思慕,表明相訪不遇之惆悵;另一方面,則借西家之口,襯托出陸羽高蹈塵外的形象,表明二人相契之根由。同時對詩中所描寫的對象即陸羽,並未給予任何直接的刻畫,但其品格卻呼之欲出,這也正符合禪宗「不着一字,盡得風流」之旨。

  「報道山中去,歸時每日斜。」是鄰人的回答:陸羽往山中去了,經常要到太陽西下的時候才回來。這兩句和賈島的《尋隱者不遇》的後兩句「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恰為同趣。「每日斜」的「每」字,活脫脫地勾畫出西鄰說話時,對陸羽整天流連山水而迷惑不解和怪異的神態,這就從側面烘托出陸羽不以塵事為念的高人逸士的襟懷和風度。

  這首詩前半寫陸羽隱居之地的景;後半寫不遇的情況,似都不在陸羽身上着筆,而最終還是為了詠人。偏僻的住處,籬邊未開的菊花,無犬吠的門戶,西鄰對陸羽行蹤的敘述,都刻畫出陸羽生性疏放不俗。全詩四十字,語言清空如話,不加雕飾,吐屬自然,流暢瀟灑,別有雋味。

創作背景

  陸鴻漸就是陸羽,是皎然的好友,終生不仕,隱居在苕溪(今浙江湖州境內),以擅長品茶著名。這首詩當是陸羽遷居後,皎然過訪不遇所作。

簡析

  《尋陸鴻漸不遇》是一首五言律詩。此詩描寫了隱士閒適清靜的生活情趣。前半部分通過對陸羽幽僻高雅的隱居之地景物的描寫,表現了他的高潔不俗;後半部分通過西鄰對陸羽行蹤的敘述,側面烘託了陸羽的瀟灑疏放。詩人選取種養桑麻菊花、邀游山林等一些平常而又典型的事物,刻畫了一位生活悠閒的隱士形象,表現出乘興而來、興盡而返的情趣,亦讚美了陸羽不以塵事為念的高人逸士之襟懷氣度。全詩語言樸實,層次分明,音調和諧。

皎然

僧皎然,生卒年不詳。俗姓謝,字清晝,湖州(浙江吳興)人,是中國山水詩創始人謝靈運的十世孫,唐代著名詩人、茶僧,吳興杼山妙喜寺主持,在文學、佛學、茶學等方面頗有造詣。與顏真卿、靈澈、陸羽等和詩,現存皎然470首詩。多為送別酬答之作。情調閒適,語言簡淡。皎然的詩歌理論著作《詩式》。[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