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訪「兩德故里」,弘揚「兩德精神」(文哲)
作品欣賞
尋訪「兩德故里」,弘揚「兩德精神
據說,四川省儀隴縣是遐邇聞名的「兩德故里」,這裡孕育了開國元勛朱德總司令和為人民服務的光輝典範張思德同志。為紀念兩位革命先輩,黨和政府專門撥款修建了朱德故居紀念館和張思德紀念館等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書寫了一本厚重雋永的紅色經典。不僅如此,這裡還有李先念、徐向前、許世友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浴血奮戰的身影,而且至今仍保留着紅九軍政治部舊址、長勝蘇維埃遺址等紅色印記。
好風憑藉力,助我圓夢境。巧借國慶黃金周公休日之契機,10月3日清晨,筆者從重慶菜園壩客運站輕裝出發,正式開啟了尋訪「兩德故里」傳承紅色基因之旅。幸運的是客座上緊挨着的是一位儀隴籍姓田的文化老人,言談舉止文質彬彬。途中客車經過華鎣山地帶,要穿越華鎣山大隧道,得知筆者是外來遊客時,熱情健談的老人簡要講述了當年雙槍老太婆打游擊的傳奇故事。打聽到筆者此行的目的之後,見多識廣且頗具文采的老人又補充介紹說,儀隴是一幅色彩斑斕的鄉村畫卷。他掰着手指概括道,一是美在文化絢爛。唐代書法家顏真卿留下了《鮮于氏離堆記》的真跡,唐代詩人元稹寫出了「新政縣前逢月夜,嘉陵江底看星辰」的千古絕句;二是美在多彩田園。在儀隴,千畝桃花的醉人芬芳、萬畝柑橘的甜蜜果香,勾勒出「業興家富、村美人和」的絢麗畫卷;三是美在味覺盛宴。傳承三百年的客家水席讓人大快朵頤,客家美食,讓人垂涎欲滴。為及時回應老人家的熱情,筆者也簡單訴說了朱德、劉伯承、鄧小平、聶榮臻和楊尚昆等川籍老革命家在山西省太行山區、太岳山區開闢抗日根據地並逐步使人民武裝力量發展壯大的非凡功績。
接下來,熱情不減的老人又繼續介紹說,朱德故里琳琅山景區位於馬鞍鎮,整個景區由琳琅山、柏楊湖、蓬萊閣、插旗山景區和馬鞍古鎮五部分組成。其中,核心景區由朱德故居、朱德同志故居紀念館等核心景點組成。朱德故里琳琅山景區先後被命名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黨員幹部革命傳統教育基地、國家國防教育基地、全國廉政教育基地,是紅色旅遊經典景區、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中國紅色文化旅遊精品景區。朱德故居,位於馬鞍鎮琳琅村朱家大灣,是一座坐北朝南的土木結構房屋,為川北農家小院。朱德從9歲開始在這裡住了14年,度過青少年時期。屋內按照朱德離家時的原貌陳列着朱德及其家人使用過的物品,屋側的「雙柏樹」「琳琅井」是朱德當年勞動、生活、學習的見證物。故居依山臨澗,背北向南,大體分為三個部分:正面堂屋、臥室、廚房,為土牆青瓦結構;左側是蠶房、作坊、農具房,系穿投木建築;右邊的豬欄牛圈是木架草房茅舍。朱德故居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6年,朱德故居被國家評為AAAAA級景區。1999年8月1日,坐落在馬鞍場朱家增的朱德故居紀念館舉行開館典禮,館名由鄧小平題寫,館內陳列着朱德各個時期的珍貴照片、實物400多件。
旅途中有緣結識這位熱情好客的文化老人,不單為筆者緩解了途中的孤單和寂寞,而且幫助筆者矯正了原本不划算的參觀行程,規避了走冤枉路、花冤枉錢等有可能迷路的風險。在老人及時指點下,筆者改變了先趕往儀隴縣城再輾轉到朱德故里紀念館的原計劃行程,而是選擇在馬鞍鎮最接近景區的馬鞍灣岔道口直接下車,徑直走進朱德故里風景區。
走進北門入口,最先到達的景點就是朱德同志故居紀念館,該館屬於磚瓦混凝土結構,仿古建築平房,由兩大一小三個四合院組成,青瓦白牆,木柱雕窗,飛檐翹脊,具有濃郁的川北民居建築風格。大門外是朱德漢白玉像廣場,朱德漢白玉雕像聳立在正中央,正前方是多級台階的軍功道。紀念館以「人民的光榮」為主題,設置「朱德生平事跡基本陳列」、「思念」專題陳列和互動體驗區三大板塊。展廳內以苦悶中的求索、參加領導南昌起義、長征中的堅定意志、戰鬥在抗日前線、在大決戰的日子裡、推進人民軍隊的正規化現代化建設、黨的第一任紀委書記、在黨和國家領導崗位上、人民的光榮等九大部分32個單元依次實事求是地展示了朱德同志的豐功偉績,恰如其分地謳歌了朱德同志堅定的理想信念、崇高的思想品格和高超的政治智慧。館內陳列朱德各個時期的珍貴照片、實物400多件。
緊接着,筆者緊隨參觀的人流來到朱德文物中心,依次參觀了亂世求生存、結社抒抱負、領袖似平民、起居亦樸素、平常家居、樸素無華、勤勞持家儉以養德、讀書破萬卷詩文留手跡、勤於學習樂此不疲、書有千粟誨人不倦、閱研碑帖雅習詩書等展區展櫃以及櫥窗里展出的各種文物和實景圖片,所到之處參觀者心靈受到陶冶,精神為之振奮,人人受到震撼,個個感慨不已。
之後,來自全國各地穿着不同民族服飾的上千名遊客,呈三路縱隊沿着山路拾級而上,緩緩走向朱德同志舊居,按照景區管理局指定的參觀順序,依次參觀了外圍的琳琅井、海量亭和四方田以及朱德祖父母臥室、堂屋、三叔朱世和臥室、幺叔朱世祿臥室還有煮酒作坊、織布機、繅絲車等賴以生存發展的農用機具展品。從現場展示的巨型石碾、豆腐加工和繅絲機具以及豬圈牛欄原貌中不難看出,朱德出身貧苦農家以及早年經受過的艱苦磨練,才使其長大後成為頂天立地英雄豪傑的底氣骨氣和浩然正氣。
據悉,朱德誕生地即琳琅村李家灣故居,始建於清乾隆年間,坐北朝南,是一座明三暗五的川北三合院民居,初為當地李姓富戶所建,後由地主丁邱川購買後改建。清光緒八年(1882年),朱德祖父朱邦俊佃租丁姓地主田地時租住在這裡。清光緒十二年冬月初六(1886年12月1日),朱德誕生在西側的倉屋裡。朱德故居周圍還保存有朱德少年生活的遺物遺蹟,門前養魚的四方陽,在勞動中使用過的石碾、石磨,栽植的嘉陵桑樹和掏挖的琳琅井等,朱德故居室內陳列有朱德少年讀書時用過的條桌、桐油燈盞、裝書的背簍、算盤、硯台等用具。當地政府依託朱德故居建成朱德故里景區,以朱德故居、朱德誕生地、朱德同志故居紀念館為主體,加上丁氏莊園、川北大木偶等人文資源,充分利用琳琅山、四方田等地理標誌,融合德文化、紅色文化、客家文化、農耕文化,實現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的相融、相通,是集「偉人瞻仰、旅遊消費、度假休閒」為一體的全國紅色旅遊示範區。
朱德(1886年12月1日-1976年7月6日),字玉階,原名朱代珍,曾用名朱建德,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和領導人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十大元帥之首,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政治家、國家的領袖。
講解員介紹說,1960年3月8日,74歲朱德委員長親赴故里儀隴,52年離鄉之後首次回訪。此行成為他最後一次踏上故土。在儀隴,他首先踏上馬鞍場,對縣委書記表達了不喝酒、不抽煙、不添麻煩的願望,強調自己是一位普通老兵。晚餐桌上,青菜、豌豆尖、魚腥草、紅薯組成的簡樸菜餚讓他連連稱讚。飯後,他不顧一天的旅途勞累,召集了縣委、區委、公社、大隊的負責人座談,深入聽取了老百姓的生產生活情況,並提出發展規劃、實事求是的工作原則。他要求根據山區特點,多搞副業,廣開財路。除了糧食,還要重視棉花、油料等經濟作物的生產。並強調要多養豬、餵雞鴨牛羊,着重改善百姓生活水平。在土地利用方面,他鼓勵老百姓在田邊地角、河坡路旁多種植桑樹、果樹、茶樹等,以推動全面的農業發展。接下來,朱德走訪了席家扁私塾舊址,在老師席聘三的墓地表示深切哀悼。午餐後,他來到舊居大壩,與家人親切交流。堂弟們執意要為他換上新衣,朱德笑着拒絕:「這樣就很好,不用添亂。我是老兵,不看穿戴。」他通過與親友拉家常,感受到了公共食堂的真實情況,更加堅定了解決群眾吃飯問題的信心。
次日早上,筆者趕往儀隴縣城新政鎮春暉路,慕名參觀了張思德紀念館,該館由紀念性景區、陳列展覽區和辦公服務區三部分組成。紀念館主要陳列張思德生平事跡,以實物、史料、圖片,組畫等形式,按「穀雨時節,黑暗歲月的歷練」、「紅星照耀,光輝歷程的起點」、「漫漫征途,平凡中見偉大」、「忠魂永駐,生命綻放光芒」及「為人民服務,思德精神永存」五個單元,採用聲、光、電等現代展示手段,生動形象地再現了張思德同志平凡而光榮的一生,詮釋了「為人民服務」的真正含義。紀念館通過豐富翔實的文字資料和珍貴的歷史照片,生動全面地再現了張思德平凡而光榮的一生。張思德紀念館被命名為「南充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四川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全年免費向社會開放,是廣大幹部群眾特別是廣大青少年學習思想和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場所。
解說員講解說,張思德同志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模範。他於1915年4月19日(農曆3月6日)誕生於儀隴縣六合場的韓家灣一戶貧苦的佃農家裡,不滿周歲時死去了母親,靠叔父和嬸母撫養長大。12歲時就給地主放牛、割草。1933年9月,紅軍來到了他的家鄉,成立了革命政權。他積極參加少先隊,被選為隊長。1933年12月參加紅軍,不久加入共青團。1937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在一次反六路圍攻的戰鬥中,他右腿先後兩次負傷強忍劇痛,沖入敵陣,繳獲了敵人兩挺機槍。1935年6月,紅四方面軍與長征北上的中央紅軍在四川懋功會合後,揮師北上。在長征途中,他曾兩度經過人跡罕至的雪山、草地,歷盡千辛萬苦。到達陝北後,調到中央軍委警衛營通訊班當班長,在數年的通訊工作中,兢兢業業,吃苦耐勞,認真負責,完成任務準確無誤。
1940年初夏,國民黨頑固派對邊區軍民實行軍事「圍剿」和經濟封鎖。為解決中央機關冬季取暖問題,他帶領一班人到延安以南的土黃溝的深山老林中燒木炭。苦戰了三個月,經過伐樹、打窯、燒火、出窯、綑紮、運輸等數道繁重的工序,終於把八萬斤燒炭運到了延安。1941年,抗日戰爭進入最艱苦的時期,為克服敵人封鎖帶來的經濟困難,他隨警衛營到南泥灣開荒。帶領全班戰士,克服生活上的許多困難,努力完成上級交給的生產任務。同時,還照常擔負通訊工作,白天生產勞動幹了一天活,不顧勞累,在夜裡又遠距離步行送信,按時完成通訊任務。1942年冬,他從南泥灣調回延安。不久,因部隊整編,領導調他這個班長去另一個班當普通戰士。對此,他毫無怨言,服從革命的需要,不計較個人的名利得失。1943年初夏,被調到棗園內衛班,在毛主席身邊當警衛戰士。1944年,組織上再次派他到安塞縣燒木炭。9月5日,他正在炭窯內操作時發現炭窯即將崩塌,他連忙將戰友推了出去,自己卻深埋窯內不幸犧牲。
1944年9月8日下午,中共中央直屬機關隆重舉行追悼大會,黨中央主席毛澤東同志親筆寫了「向為人民利益而犧牲的張思德同志致敬」的輓詞,並親自參加了追悼會。在會上毛澤東發表了《為人民服務》的重要講話,對張思德同志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高尚品德作了高度的評價,說他是「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還要重的」。 通過對「兩德故里」進行兩天的實地走訪了解並親臨現場參觀目睹,筆者深切地感悟到「兩德精神」不僅在歷史上有過廣泛而深遠的影響,而且在當今時代現實生活中依然具有不可低估的指導意義和價值。「兩德精神」是指意志如鋼、度量如海、用兵如神、品質如蘭、革命到底的朱德精神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張思德精神。德,是一種善性品質,正向力量,人生慧,天地大道。公德、道德、美德、品德、官德、師德、醫德、商德……等等,都是衡量一個人素質和品位的標準。德,在個體層面,對普通人而言,需要守住起碼的道德品質底線;對共產黨員而言,要求更高更嚴,必須具有高尚的思想情操和崇高境界。所謂「兩德精神」,就是指朱德、張思德精神。朱德和張思德,一個是總司令,一個是普通戰士,雖然兩人的地位懸殊,但是在他們身上有一點是相同的,那就是都具有共產黨人高尚的道德品質。他們不僅是合格的共產黨員,而且是共產黨員的傑出典範。儘管人類歷史早已進入21世紀,但是「兩德精神」並不因為時間的推移而褪色,反而更加熠熠生輝,為廣大的共產黨員怎樣做合格黨員樹立了一根行為標杆。[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