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畫兒韓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內容簡介
畫兒韓和甘子千曾是一對擅鑑古玩字畫的好友。解放前,混跡於市井的小報記者那五安排了一場惡作劇,使他們之間產生了隔閡;畫兒韓被迫離開文物界。 解放初期,政府有關部門打算錄用畫兒韓,卻因甘子千個人得失作祟,沒能成功。十年浩劫後,文物界人才荒蕪,青黃不接,甘子千懷着內疚和懺悔,想到了畫兒韓。於是他不顧重病在身,四處尋訪,終於如願以償。
作者簡介
鄧友梅(1931年生於天津市)山東平原人。中共黨員。1945年參加革命工作。歷任八路軍魯中軍區通訊員,新四軍、華東野戰軍文工團團員,北京市文聯專業作家,中央文學研究所第二期學員,北京第三建築公司支部書記,北京市文聯書記處書記、黨組成員,中國作協第四屆書記處書記、第五屆全委會副主席及第六、七屆名譽副主席。全國第八、九屆政協委員。1314歲曾在日本作徵用工。1945年春回國後投奔新四軍參加抗日。歷任通訊員、文工團員、見習記者等職。靠自學走上文學道路,1946年開始發表作品。1955年在中央文學講習所學習結業後,從事專業創作。五十年代是大陸最活躍的青年作家之一。1957年被錯劃為右派分子。1962年摘帽後調到鞍山,先後在鞍山話劇團、鞍山市文聯任創作員。文化大革命中受嚴重迫害,送盤錦等地改造,拔亂反正後得到改正,調北京市文聯任專業作家,黨組成員。1979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文學創作一級。1984年當選中國作協理事,書記處書記,被任命為外聯部主任。1996年第6次全國作家代表大會當選為中國作協副主席。鄧友梅是全國政協第八、九屆委員,中華文學基金會副主席,中國對外友好協會理事
內容預覽
掐指一算,這一帶足有三十年沒來過。第一監獄門前那「無風三尺土,有雨一街泥」的「自新之路」已鋪了柏油,「梨園先賢祠」所在地「松柏庵」蓋起了大樓,楊小樓的墓地附近辦起了學校。往南走有「鸚鵡家」和「香冢」。年輕時甘子千常在那附近寫生,至今背得出墓碑上開頭幾句話:「茫茫愁,浩浩劫;短歌終,明月缺……」現在,他望着這歷盡滄桑後的陶然亭湖水,當真有點「茫茫愁」。上哪兒去找「畫兒韓」呢?畫兒韓是搞四化用得着的人,被擠出文物業幾十年了。自己已蠟頭不高,生前不把他找回來,死後閉上不眼。 甘子千跟畫兒韓的過節兒,是從三十多年前一場惡作劇開的頭。甘子千年輕時畫工筆人物,有時也臨摹一兩張古畫。有一次看到名畫家張大師作的古畫仿製品,他一時興起,用自己存的一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