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尋一方古厝,安放鄉愁(洪泓)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尋一方古厝,安放鄉愁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尋一方古厝,安放鄉愁》中國當代作家洪泓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尋一方古厝,安放鄉愁

回顧歷史,人們往往喜歡尋找那些輝煌歲月,談論那些驕傲的往事。但歷史轟然前行呼嘯而去,劃出或顯或隱的軌跡,成為後世對之評說的依據,也總會撒落些瑣屑碎片埋之于思念,掩之於鄉愁。

鄉愁,頗像一曲古老而又充滿溫馨的歌,每當夜閒人靜之際,它會時隱時現,忽遠忽近在你的耳邊響起,恰如遊子剪不斷的情懷和思念,灑滿了年少的酸甜苦辣。

那種叫鄉愁的東西,時時纏繞心頭。台灣詩人余光中先生以一首纏綿悱惻的《鄉愁》,質樸自然,直抒胸臆,連綴起大陸與台灣的遙思和懷念,從此成為兩岸隔海相望、舉杯邀約的信使,也成為遊子揮之不去的鄉愁。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故鄉構成了每個人身體的一部分,血緣一樣無法磨滅。閩南遊子而舟遠涉,離鄉背井,才能夠真正明白「葉落歸根」這四個字的含義來。

時光流轉,鄉愁情懷。不僅是永恆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也已經成為中華民族固有的文化基因。惟願那份綿長的鄉愁情懷的遠續,在一代又一代的人心中生根發芽,傳承恆遠。

古厝不僅賜予人間生命的延續,也帶給西街人深邃的思考與念想。西街的美麗與殘破同樣驚心動魄,承載着後來人對往事的讚美與敬畏。

歲月無言,木石有痕。西街,唐宋的形體,明清的骨架,民國的面相,至今仍然完整保留着民國風貌與悠閒民風,恍然感覺時間的倒流。如果你此時正站在西街街上,千年風物全部擁來眼底了。

如果講,建築是凝固的音樂,那這一棟棟古厝就構成了一個個跳躍的音符。也有人說,建築是固體文化,步入西街,給人印象最深的優美古厝就是一幅幅靈動的山水畫。

閩南人意愛說:「三間正房」來泛指古厝。「三間正房」一般指是客廳、臥房、書房,這正是社會自身文化的基本注釋,是由於合乎穩定為本的農業生產方式與「仁、義、禮、智、信」為宗旨的社會交往原則所造就的。古厝

一般若呈「口」字形的為一進;「日」字形為二進;「目」字形為三進。古厝愈深愈不得窺其堂奧。閩南古厝還是兼容並包、積極開拓的閩南文化的一個縮影,更是閩南文化人文豐碑。

在自然廢湮和毀隳之外,有沒有一種方式,能讓西街在保留風貌筋骨的同時,實現文化的有機演進,讓文明得以延續,得以煥發生機。

西街人,一代一代走出了古厝,守望古厝的似乎只有上了年紀永不倒下的身影。在西街巷子裡,走來走去,見到的似乎都是老人。

不可思議的是,許許多多年之後,年輕人又陸續搬回了西街古厝。從此,古厝成了年輕新的感悟,終生的惦念。

其實,守望古厝的不僅僅的老伯老姆,每一個從古厝走出來的巷仔巷孫的子弟們都會銘記自己的根,都會守望自己的脈。守望着古厝,就是守望着一種精神,守望着古厝就是守望着一種鄉愁。

現在,西街居住着二種人,堅守着古老,追隨着時尚。千年的老街已經破舊,一些原住居民已經搬離,留下的多為那些割捨不了對老街那份情的老人。一為70歲80歲的老伯老姆,在這裡守望鄉愁;一為70後80後的帥哥美女,來這裡架接古意。

西街,年輕與古老,新潮與古樸,多元與特色交相輝映。雖然,古街的記憶還末被新文明所遺棄,而今充滿現代化氣息的美麗西街增添了一抹魅力之光。

藍天和古厝之間,雲懸浮飄動。陽光一會兒在它面前,照出凹凸的曲線;一會兒在它的後面,勾出金色的邊緣。看一眼古厝,立即給你方穩、厚重的感覺。

古厝是一部歲月滿漶不了的鄉愁記憶。一個家族和一片家園共同上演着起承轉合、興衰成敗。雕花小窗依舊在,木梯踏出依舊吱吱叫響。天井上的一口大水缸在太陽底懶洋洋地倒映出古厝頂,石埕上晾曬的衣服講述着周圍鄰居的柴米油鹽,還有精美的鏤空窗欞、斑駁的燕尾脊、古樸的灰瓦簡、長滿青苔的紅方磚,皆有屋檐翹角,勾心鬥角,「五間片」、「三進古厝」,「手絹寮」的縱深古厝。中西合璧的洋樓、「番客樓」等西洋建築,增添了鋼筋水泥、有色玻璃、馬賽克、釉面磚等新型材料,出現了百葉窗、陽台、廊柱、拱券頂的南洋風格。可是,誰又能猜透片片雲彩帶走的悲歡離合呢?

歷史是那麼遙遠,遠到幾乎無力去陳述;歷史又仿佛就在昨天,與一塊塊出磚入石的古牆對視,灰瓦筒與瓦灰簡間的一株株狗尾巴草緩緩地伸手發言,表達着生命的意象。

生活又是那麼的真實,生活還是那麼的糾結,如何在平淡瑣碎乃至艱辛中活出趣味,這才算是真正懂得生活的西街人。

古往今來,崇文厚德;文脈流徵,人傑地靈。

千年西街回眸,值得細思量。西街故里,魅力彰顯。「東亞文化之都」讓西街的創意文化氣氛愈加濃厚,大大小小的文化展覽、文化交流、文化促進活動層出不窮。西街,酸甜苦辣咸樣樣俱全,卻是洗盡鉛華呈素姿,可以從容面對眼前人間冷暖。

老祖宗留下歷史的真實是用屬於它的文化遺存細節來證明的,文化遺存是有生命的,生命充滿了故事,故事演衍成歷史,歷史又回歸文化,但歷史文化承載着悲欣時時在我心頭交集。歷史文化不只是拿來留念和炫耀的,長久留存在我們的心中。

那一座座古厝,大門高牆,斑駁飛檐,袒露着閩南文化的堅韌風高和剛烈情格。

那一片片天井迴廊、木窗雕花、魚鱗瓦片,又蘊含着儒家文化的含蓄、精量和包容。

曾經的腳步再也不能回來。西街承載着我的童年、青春和友誼的話題,那古厝還保留兒時最純真、最樸實最美好的東西。猶如修禪開悟,讓我跟隨回憶學習釋懷。

在閩南,祠堂和族譜是宗族組織的象徵和符號。宗祠又是家族文化的核心,是尊祖盡孝的神聖殿堂。

有宗有祠,尊祖敬宗。祠堂莊重而嚴謹,散發着神秘的氣息。曾有人講過,中國人敬祠堂,就像西方人的教堂。這裡指的它所承載的文化的教育意義。「家家建追遠之廟,戶戶置時祭以資」。祠堂樹立已成為閩南一帶的世俗景觀。

一個悠久的歷史文化名城的沉澱,一座城市的面貌和形象能否讓人刮目,猶如人體既有了經胸、氣血的暢通,猶如顏面風華的雅致,那就是這座城市之光。

在城市文化進程越來越快、歷史文跡中的建築越來越少的時代,西街人應為擁有古厝感到驕傲,也要為古厝的保護、開發、利用而小心謹慎,把它作為命根子來對待。西街116號的「洲紫新築」,原為粘姓府第,1912年菲律賓一個華僑叫宋文圃的富商購置舊厝改建,1915年完工。整體中西合璧,工藝非常考慮,近街閃巷,一派書香風範。創新保護手段,讓歷史建築「華麗轉身」,在民生改善中延續鄉愁。如今,這棟久失修繕的百年雙層洋樓,由政府出資,業主出讓部分使用權的方式進行整治,即業主將房屋交政府組織進行修繕,並出讓一定的年限的房屋經營權歷史建築是彰顯古城印記的根與魂,保留古厝的肌理也是留住鄉愁。

事實上,西街116號宋宅的生存現狀,並非個案。在西街,不少名人故居、舊居正面臨着保護、利用和開發的困境和尷尬。

我竊認為,若有一日,西街改造成另一個大理、麗江,哪怕是三坊七巷,我想背包族和遊客不會再有濃厚興趣前來。我不忍見,古街幽巷遠去,換做媚俗與燈紅酒綠;我不忍心,古老質樸的生活方式被打破,人們用最價值傳承的精神來換取表面的富足興旺。

建築本身是一部凝固的歷史。它不僅能反映歷史上的社會經濟及當時人們生活狀態,同時也反映了人們對建築審美觀的變遷。西街古厝已成了人們從不同時期的建築探究這座古城往昔景況,乃至時代民居演變的證據。

長期以來,在不同地點、不同規模、不同鄰里的古厝居住,再回過頭來思考古厝的體驗最深刻的不僅僅是它作為物質有關;而是文化方面的感受。古厝情結是對那個成長空間的眷戀,更承載着對父母、親人、朋友的思念。忘不了周圍鄰居的海闊天空,忘不了兒伴時的嬉戲打鬧,忘不了埕石前的鳥語花香,忘不了幽幽長巷的叫賣叫……這份情,那份愛,只有久居古厝的人才能獲得,才能感受。

泉州市多數為移民社區,「古姓聚成村」,鄰里雞豚社,同鄉相熟,同族更親,鄉族「結拖」,相結為賈。在西街幾乎每一個姓氏都擁有清楚的脈絡。比如一般大門之上,雕匾一方,鐫刻有三個字匾或四字匾,上面嵌刻厝主姓氏之郡望、人望或意望,是家族的重要名片講述家族傳承,見證衍播歷史,還是解開血脈延續的密碼,代表着主人的姓氏。

一座座古厝,造成巷陌;一段段牆,承載回憶;每一片瓦,每一角檐,每一塊石砛,每一孔古井,都讓人浮想聯翩;對於每一個閩南人的文化記憶,功不可沒,不可或缺,貼着對聯的門,還有與花草、莊稼蔬菜一起成長的民間故事和神話傳說。

歲月真是無情啊!

我不奢望熟識的人都關心和理解西街,也不苛求每一個到達的遊客都要懷着愛、真誠和責任去對待西街。

西街古厝確實是一筆不可再生、不可多得的精神文化資源。廣大民眾對古建築進行保護和利用有着強烈的希望和要求。希望關部門能創新一種辦法,建立一種體制和機制,將其永久地保持下來,並隨着社會的發展,引導民眾,賦予這批文化遺產資源以繼承的、向上的、科學的,能夠體現先進文化建築方向的時代新意,這不僅是對我國文化建築精神資源的挖掘,而且是一種對傳統文化資源的激活和開發。

改造老城區刻不容緩。但新建老城區將會是怎樣?它曾經的風貌、風采、風情是否依然?它那無與倫比的魅力是否依然?

步入西街,是否還認為人們還受到古厝民居獨特的生活方式、建築形態和蘊含其間的生存智慧。

西街,繁華不失靜謐,繁忙不失休閒,雜亂中求靜,繁紛中求無。當你轉過巷子某個拐角時,會突然忘了身在何處,仿佛穿梭在時空隧道中,遊走於歷史與現實之間。再往內走在西街的巷子深處,古色古香的風韻仍然飄動在古街的上空,醞釀在街巷兩旁的古厝里,向你撲面而來。在微風與陽光中穿行,在古典與夢幻中漫步,猶如觸摸到厚實而真切的歷史肌膚,處處是光陰打磨的印記,時光在這裡放慢了腳步。聆聽着古意呢喃,呼吸着悠遠氣息,西街,就這樣別具一格地存在,別具一格地延續。忙碌是因生活,浮躁也因生活,豈不知困頓與浮華皆因心難平而起。一起來西街古地品古風,憶故人情懷再好不過。歡喜由心,找個空閒,找個時間,逛一條巷;興味所至,找一處休憩,找一個坐席,約一個人;古厝無言,訴說不盡;尋一方古厝,安放鄉愁! [1]

作者簡介

洪泓,字聞之。男,公務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