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灣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寺灣鎮隸屬於河南省南陽市淅川縣,地處淅川縣西北部,東鄰大石橋鄉,南與湖北省十堰市鄖縣劉洞鎮隔丹江相望,西連荊紫關鎮,北接西簧鄉,行政區域面積141.36平方千米。截至2019年末,寺灣鎮戶籍人口為42127人。
明成化七年(1471年),設保,屬上白亭保;1999年,撤鄉建寺灣鎮。截至2020年6月,寺灣鎮轄1個社區、29個行政村。
2019年,寺灣鎮有工業企業4個,其中規模以上2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32個。[1]
歷史沿革
明成化七年(1471年),設保,屬上白亭保。
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設里,屬上白里。
民國三年(1914年),屬西一區(滔河)第五段和西二區(荊紫關)第二、三、四段。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屬六區(荊紫關)。
1951年至1954年,從荊北區析置七區(寺灣)。
1955年,復歸荊紫關區,設上古城、下古城、柳林、槐樹、老君埡、孫家台、吳家溝、寺灣8小鄉。
1956年,屬荊紫關區,設黃河中心鄉帶寺灣、吳家溝、古城3小鄉,西簧中心鄉帶柳林、老君堀2小鄉。
1957年,仍屬荊紫關區。
1958年,撤區後,寺灣設為大鄉,轄寺灣、吳家溝、黃河、老君埡4小鄉。
1959年至1960年,鄉政設為寺灣公社。
1961年至1968年,復區(寺灣)。
1969年至1982年,撤區改寺灣公社。
1983年12月25日,改社為寺灣鄉。
1999年,撤鄉建寺灣鎮。
行政區劃
2011年末,寺灣鎮轄29個行政村:西營、黃楝樹岑、杜家河、趙河、水田峪、三泉溝、陳家山、大峪溝、柳林溝、老廟、羅崗、上街、下街、前營、孫家鋪、鶉鴿峪、高灣、火星廟、上賈溝、黨崗、清涼寺、孫家台、夏灣、秦家溝、楊灣、大華山、杜家窯、元嶺懷、老莊,下設256個村民小組。
截至2020年6月,寺灣鎮轄1個社區、29個行政村:前進社區、上街村、秦家溝村、園嶺懷村、大花山村、杜家窯村、老莊村、夏灣村、楊凹村、下街村、前營村、西營村、孫家台村、孫家鋪村、鵓鴿峪村、火星廟村、高灣村、上賈溝村、黨崗村、清涼寺村、水田峪村、陳家山村、羅崗村、老廟村、杜家河村、黃楝樹村、趙河村、三泉溝村、大峪溝村、柳林溝村。[2]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寺灣鎮地處淅川縣西北部,東鄰大石橋鄉,南與湖北省十堰市鄖縣劉洞鎮隔丹江相望,西連荊紫關鎮,北接西簧鄉,行政區域面積141.36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寺灣鎮東部為大池山脈,北部屬猴山南脈,東淇河、西丹江夾猴山西而匯於南部。地貌分高山、丘陵、河谷三種類型。山地占38.6%、丘陵占20.3%、小平原占21%、其他占20%。
氣候
寺灣鎮屬亞熱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雨量充沛,無霜期長,日照量高,過渡性明顯,光、熱、水資源豐富,高溫及多雨基本一致,天然氣候特徵較明顯,最熱月份平均氣溫38℃,年平均氣溫15.8℃。年均降水量約817.3毫米,降雨多集中在每年的5-7月。無霜期年平均約228天,風向多為靜風,東南和西北風為次。
水文
寺灣鎮境內河道有丹江、淇河兩條河流穿境而過,並在高灣村處交匯。丹江河源出陝西鳳凰山,經陝西省商南縣月亮灣入淅川荊關流入境內楊灣村,於清涼寺村流入大石橋鄉;淇河源出河南盧氏縣花園寺西,自西峽縣流經西簧鄉後進入境內,並在高灣村老君洞處匯入丹江。丹江淇河流域屬南水北調重要水源地。
自然災害
寺灣鎮境內自然災害主要有洪澇等。2010年7月24日,丹江、淇河發生特大洪水,秦家溝、夏灣、上街、下街、前營、西營、高灣、賈溝、黨崗、清涼寺、杜家河11個沿河村被洪水所淹,倒塌房屋6000餘間,沖毀耕地2萬餘畝,受災人口3.1萬餘人,重災人口L5萬人,道路、電力、通信、農業基礎設施損壞特別嚴重,直接損失達2.9億元。
自然資源
寺灣鎮境內礦藏資源有大理石、花崗岩、水晶石、沙金、青石棉、煤、鐵、石膏、耐火土等。其中大理石的分布面積達12平方千米,儲量在2億立方米以上,主要品種有雪花白、米黃等;沙金蘊藏于丹江、淇河流域河道、河床兩岸。
2011年,寺灣鎮有耕地面積34165畝。
人口
2011年末,寺灣鎮城鎮常住人口2.9萬人。另有流動人口2000人。總人口(含流動人口)中,男性1.6萬人,占51.6%;女性1.5萬人,占48.6%。2011年,人口出生率7‰,人口死亡率6‰,人口自然增長率1‰。
2017年末,寺灣鎮常住人口為39790人。
截至2019年末,寺灣鎮戶籍人口為42127人。[3]
經濟
綜述
2019年,寺灣鎮有工業企業4個,其中規模以上2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32個。
農業
2011年,寺灣鎮實現農業總產值3億元。糧食作物以小麥、玉米、豆類、紅薯等為主。2011年,生產糧食9336噸,其中小麥2381噸,玉米7015噸,大豆495噸,人均261千克。主要經濟作物有油料作物、棉花、黃姜等。
寺灣鎮畜牧業以飼養生豬、牛、羊為主。有規模化養殖場2家,養雞場2家,養羊場5家。2011年,生豬飼養量1.5萬頭,年末存欄8000頭;牛飼養量5000頭,年末存欄3000頭;羊飼養量1.2萬隻,年末存欄8000隻。2011年,生產內類15噸,禽蛋25噸,畜牧業總產值1.8億元,占農業總產值的60%。
植桑養蠶是寺灣鎮農業生產的支柱產業。擁有桑蠶產品加工企業2家,主要加工蠶繭和桑葉等桑蠶產品。有桑園1.6萬畝,優質桑園3000畝,年可養蠶12800張,產鮮繭512000千克。除養蠶外,可採收桑葉200噸,另外桑芽、桑菜、桑皮加工每年可創收500萬元。桑蠶產業每年可創收8000萬元,人均收入2300元。
截至2011年,寺灣鎮累計造林16050畝,其中荒山造林1.6萬畝,封山育林2萬畝,通道造林700畝,生態經濟林3000畝,四旁造林1000畝,改造撫育5000畝,樹種主要由黃楝樹、側柏、馬屬松、柿子、核桃、柑橘等。
工業
2011年,寺灣鎮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4家,職工1200人。2011年,工業總產值達12.4億元,比上年增長23%。[4]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2011年末,寺灣鎮有學校23所,初中1所,小學27所,中心幼兒園1所。2011年末,在校生4300人,在職教職工242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小升初升學率、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均達100%。
文體事業
2011年末,寺灣鎮有體育場地31處,參加體育鍛煉的人數逐年增加。2011年末,實現了有線電視全覆蓋。
醫療衛生
2011年末,寺灣鎮有衛生院1家,村衛生所26所。2011年,法定報告傳染病發病率0/10萬,農村安全飲用水普及率70%,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95%,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人數37705人,參合率100%;孕婦死亡率0/10萬,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嬰兒死亡率、新生兒死亡率均為0。
社會保障
2011年,寺灣鎮有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戶數58戶,人數58人,支出16.1萬元,月人均230元。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1960戶,人數2192人,支出228.8萬元,月人均87元,比上年增長18%;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2192人次,支出12.7萬元;農村臨時救濟285人次,支出9.5萬元,比上年增長20%。國家撫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177人,撫恤事業費支出46.1萬元。
郵政電信
2011年末,寺灣鎮有郵政網點1個,投遞路線單程總長度132千米,投遞點59個,鄉村通郵率100%;全年投遞國內函件1.4萬件,國內匯票業務完成0.3萬筆,國內異地特快專遞信件完成0.2萬件,征訂報紙0.3萬份、期刊0.15萬冊。電信企業1家;電話交換機總容量4000門,固定電話用戶3000戶;移動電話用戶8000戶,移動電話用戶普及率為70%,比上年提高18個百分點;光纜線路總長19000千米,互聯網端口總數2000個,寬帶接入用戶1200戶,比上年增加400戶。[5]
基礎設施
能源
2011年末,寺灣鎮有110千伏變電站和35千伏變電站各1座,高壓輸電線路總長206千米。
園林綠化
2011年末,寺灣鎮綠化3.76公頃,綠化率達45%。
交通運輸
寺灣鎮有201國道自北向南過境,境內長約9千米,上荊公路自東向西過境,境內長約12千米,鄉村公路28條,總長約92千米。擁有貨運汽車28輛,貨運量25萬噸。
歷史文化
地名由來
寺灣鎮因古有掘山寺,寺後有大灣得名。
文物古蹟
黨崗漢代遺址:位於寺灣鎮東部黨崗村。遺址內有漢代陶片、缸瓦片。附近有古地名店子、北巷、城窪,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郭灣遺址:位於寺灣鎮東部,火星廟村(現大坪村)西部,淇河東岸。郭灣遺址為一個原始人居住的遺址,遺址內有大量的陶片、石斧、石碓、石銼、陶紡輪等。
三戶城遺址:位於淇河(古稱黃水)和丹水交匯之東(現寺灣鎮高灣村到夏灣村上、下古城一帶)。
夏灣古墓嶺:位於寺灣鎮西部的夏灣村。1987、1988年南陽文物考古隊曾在此兩次挖掘,大量的墓群屬漢代,墓內文物被盜,無遺留。1957年群眾挖掘三塊大型漢畫磚,兩塊損壞,一塊完整,現存南陽漢畫館。
掘山寺遺址:位於寺灣鎮東南部的前營村。該遺址始建於唐代,毀於1958年,遺址內有大量的陶磚、陶瓦片。
西營宋墓:位於寺灣鎮東北部,西營村缸窯北土坡上。該遺址是1994年被一鄭姓村民建豬圈時發現,出土墓碑一塊,墓主名子屈炳臣,卒於宋鄭和年間。
大象牙化石:位於寺灣鎮東北部西營村境內,缸窯北原上荊公路山坡上。1977年修築上荊公路時,民工們挖出大象牙化石。此化石長約兩米,直徑8寸,呈彎狀。[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