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對象 (計算機科學)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對象

在計算機科學中,對象(英語:object),是一個存儲器地址,其中擁有值,這個地址可能有標識符指向此處。

簡介

對象可以是一個變量,一個數據結構,或是一個函數。是面向對象(Object Oriented)中的術語,既表示客觀世界問題空間(Namespace)中的某個具體的事物,又表示軟件系統解空間中的基本元素。在軟件系統中,對象具有唯一的標識符,對象包括屬性(Properties)和方法(Methods),屬性就是需要記憶的信息,方法就是對象能夠提供的服務。在面向對象(Object Oriented)的軟件中,對象(Object)是某一個類(Class)的實例(Instance)。在電腦運算中,內存地址是一種用於軟件及硬件等不同層級中的數據概念,用來訪問電腦主存中的數據。內存地址一般以固定長度之數字表示,並被視為無號整數操作。此類數字的意義和CPU的功能(如程序計數器及內存地址寄存器等),以及不同編程語言對數組之類型的內存用法相關連。內存地址有許多類型。換句話說,一個電腦,甚至在一個程序內,可能即存在數個不同的內存「定址空間」。電腦的內存(尤其是指主存)是由許多「內存地址」所組成的,每個內存地址都有一個「物理地址」,能供CPU(或其他設備)訪問。一般,只有如BIOS、操作系統及部分特定之公用軟件(如內存測試軟件)等系統軟件,能使用機器碼的運算對象或寄存器對物理地址定址,指示CPU要求內存控制器之類的硬件設備,使用內存總線或系統總線,亦或分別之控制總線、地址總線及數據總線,運行該程序之命令。內存控制器的總線是由數條並行的線路所組成的,每條線路表示一個比特。總線的寬度因此依電腦不同,決定了可定址之存儲單位數量,以及每一單位內的比特數量。計算機程序使用內存地址來運行機器碼、存儲及截取數據。大多數的應用程序無法得知實際的物理地址,而是使用電腦的內存管理單元及操作系統的內存映射,為「邏輯地址」或虛擬地址定址。

評價

在初等數學裡,變量或變元、元是一個用來表示值的符號,該值可以是隨意的,也可能是未指定或未定的。在代數運算時,將變量當作明確的數值代入運算中,可以於單次運算時解出多個問題。一個典型的例子為一元二次公式,該公式可以解出每個一元二次方程的值,只需要將方程的係數代入公式中的變量即可在計算機科學中,數據結構(英語:data structure)是計算機中存儲、組織數據的方式。數據結構意味着接口或封裝:一個數據結構可被視為兩個函數之間的接口,或者是由數據類型聯合組成的存儲內容的訪問方法封裝。大多數數據結構都由數列、記錄、可辨識聯合、引用等基本類型構成。舉例而言,可為空的引用(nullable reference)是引用與可辨識聯合的結合體,而最簡單的鏈式結構鍊表則是由記錄與可空引用構成。數據結構可透過程序語言所提供的數據類型、引用及其他操作加以實現。一個設計良好的數據結構,應該在儘可能使用較少的時間與空間資源的前提下,支持各種程序運行。不同種類的數據結構適合不同種類的應用,部分數據結構甚至是為了解決特定問題而設計出來的。例如B樹即為加快樹狀結構訪問速度而設計的數據結構,常被應用在數據庫和文件系統上。[1]

參考文獻

  1. 對象搜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