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牛彈琴 - 漢語成語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對牛彈琴 - 漢語成語 |
對牛彈琴(拼音:duì niú tán qín)是一個漢語成語,最早出自漢代牟融撰寫的《理惑論》。
該成語比喻對不講道理的人講道理,對不懂得美的人講風雅,也用來譏諷人講話時不看對象。在句子中一般作謂語、賓語;含貶義。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對牛彈琴
外文名稱; cast pearls before swine
拼音; duì niú tán qín
近義詞; 對牛鼓簧、白費口舌
反義詞; 對症下藥、有的放矢
出處; 《理惑論》
注音字母; ㄉㄨㄟˋ ㄋㄧㄨˊ ㄊㄢˊ ㄑㄧㄣˊ
語法; 作謂語、賓語;含貶義
作品原文; 對牛彈琴
公明儀為牛彈《清角》之操,伏食如故。非牛不聞,不合其耳也。
轉為蚊虻之聲、孤犢之鳴,即掉尾、奮耳,蹀躞而聽。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①操:琴曲。
②犢(dú):小牛。
③掉尾:牛因聽到蚊、虻(牛蠅)的叫聲,便搖尾驅趕。
④奮耳:豎起耳朵。牛因聽到小牛的叫聲,便豎耳細聽。
⑤蹀躞(dié xiè):小步徘徊。
白話譯文; 有個彈琴能手叫公明儀,他對牛彈奏一首名叫《清角》的琴曲,牛低着頭吃草,就好像沒聽見任何聲音一樣。不是牛沒有聽見,是這美妙的曲子不適合牛的耳朵而已。
公明儀於是變換曲調,彈奏出一群蚊虻的嗡嗡聲,還有一隻孤獨小牛的哞哞叫聲。牛聽了,馬上搖動尾巴,豎起耳朵,因為不安而小步來回走動。
創作背景
牟融向儒生們宣傳佛理時,往往引用《詩經》、《尚書》等儒家經典。有人問他為什麼要這樣做,他就講了這個故事。
作品鑑賞
思想內容; 這個成語用以說明:辦任何事情,都必須看對象.因人制宜.因事制宜。後人用"對牛彈琴"這個成語,比喻向不懂道理的外行人講高深道理是徒勞的。
折藝術特色; "對牛彈琴"這個成語,因為帶有譏諷對方的口氣,所以引用時必須區別對象。對於某些頑固的人來說,同他們講道理,有時確實是"對牛彈粗體文字琴",白費勁兒。但是對於各種不同水平的群眾來說,這個成語卻不宜亂用。
名家點評; 東周文學家《莊子·齊物論》:"昭文善於彈琴,師曠精於音律,惠施好談名理,他們各以自己的才能顯示予世,而世人不能理解"。
宋代學者載姚鎔《齊東野語》載姚鎔: "物之不靈,告以話語而弗聽,俗所謂對牛馬而誦經是已。"
宋代禪師惟白《續燈錄·汝能禪師》:"對牛彈琴,不入牛耳。"
作者簡介
牟融 (?―79)字子優,東漢官員。北海安丘(今山東安丘西南)人。少時博學,以教授《大夏侯尚書》聞名州里。初任豐縣令。永平五年(62年),經司徒范遷推薦,入京任司隸校尉。八年,代包成為大鴻臚。後歷任大司農.司空等職。章帝即位,代趙患為太尉,與患共參錄尚書事。[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