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對不起,我操控了你的大腦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的圖片

內容簡介

2018年3月,臉書(Facebook)被曝出泄露數據醜聞,一家在2016年幫助特朗普贏得美國總統大選的數據公司曾違規獲取8700萬臉書用戶的信息。網絡上發起了「刪除臉書」的活動。一周後,臉書股價暴跌18%,市值蒸發800億美元。

本書作者克里斯托弗·懷利正是這則醜聞的「吹哨人」。他曾是身處這場風暴核心的心理戰諮詢公司「劍橋分析」的數據科學家。在書中,他講述了自己加盟「劍橋分析」,參與基於數據挖掘得出社交網絡用戶畫像,並預測及引導其行為的研究,構建可用於宣傳戰的算法系統,繼而捲入臉書、維基解密、特朗普競選及英國脫歐等一系列事件的全過程。懷利在發現自己所效力的公司漸漸變成了一個操控民意,進而侵害社會、破壞民主的工具之後,站出來舉報了一切,並聯合新聞界向公眾發出警示:人們的身份和行為已經成為數據交易中的商品。控制信息的那些當今世界的強大企業,正以過去無法想象的方式操控着大眾的思想。任何人都很難逃脫算法的掌控。 懷利的舉報引發了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數據犯罪調查。他的故事不僅揭露了由流量經濟驅動的眾多公司內在的冷漠,也暴露了民主制度的脆弱性。

作者簡介

[加]克里斯托弗·懷利(Christopher Wylie )

數據科學家,劍橋分析公司聯合創始人。出生於加拿大,懷利在中學時期對數據產生興趣,開始自學編程,後赴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學習法律,並於喬治華盛頓大學獲得政治管理學位。在大學期間,懷利開始參與英國自由民主黨的競選工作,為其提供信息和數據方面的支持。畢業後,懷利加入到英國SCL集團,負責開發用於軍事心理戰的新武器,並參與創立了劍橋分析公司。在親眼目睹了文化、信息和算法如何被軍隊、政府和公司武器化,用以破壞各地的選舉後,2018年,懷利決定與《衛報》和《紐約時報》合作,向公眾揭露社交媒體的數據是如何被利用來操縱2016年的美國大選和英國脫歐。 2019年懷利被《時代周刊》評選為「年度百大人物」,併入選《福布斯》「30歲以下精英榜」。目前懷利在H&M集團擔任市場研發總監。

原文摘錄

奧巴馬競選活動的支柱是數據。斯特拉斯瑪團隊最重要的成果是建立了用來分析和理解數據的模型。有了這個模型,他們能將數據轉化為應用適配——通過……人工智能來判定「真實世界中的傳播戰略。 選民活化網絡公司里充斥着年齡、性別、收入、種族、房屋所有權等林林總總的信息,甚至還有雜誌訂閱情況和航空里程。只要有恰當的數據輸入,你就可以開始預測人們是會把選票投給民主黨人還是共和黨人。你可以識別、分離出他們最有可能在意的議題。你可以開始有的放矢地打造更能說服他們改變觀點的信息。

書評

相信很多人在手機或電腦的網絡上流連忘返的時候,都有過這種經歷,當瀏覽過一個話題以後,再刷新的時候就會立刻有好多相同或相似的話題推送過來,剛開始覺得非常神奇,但是慢慢的就能理解了,這其實是大數據作用的結果。有機構專門測算過,如果要大數據掃描一個人,全網範圍內會有成千上萬條信息,鎖定一個人的所有痕跡,這其實是相當可怕的。

互聯網時代誕生海量的數據,全球頂尖的IT網絡公司的數據庫承載這些數據,一些頂級的程序和算法每時每刻都在分析、測算、總結,形成報表。一個人、一個團體、一個組織的數據疊加、相互交織以後,會產生定向的數據指認,通過這些信息,有目的性的機構就會利用信息和數據的不對稱性,進行某些不為人知、靜悄悄的操控,故意引導人們的大腦思維和思考活動,繼而達到自己的目的。可怕之處就在於這些針對性極強的動作都是潛移默化的,因為這符合人們的日常習慣,而習慣形成以後,就沒有人去懷疑所有的動機了。


由加拿大著名數據科學家,劍橋分析公司聯合創始人克里斯托弗·懷利根據親身經歷出品的《對不起,我操控了你的大腦》是一部基於事實編著的紀實類文學作品。書中的內容令人瞠目結舌,主要講述了劍橋分析作為戰略諮詢公司提供的那些令人無法忍受的信息服務,通過社交網絡收集龐大的用戶信息,編寫出強大的算法挖掘目標人群甚至於無差別人群的所有數據,提取信息歸納,為客戶、為自己發動輿論、意識形態等方面的操控打下了龐大的數據基礎。通過有目的性的操控,可以控制民意的走向,社會輿論的形成,有意識、有目的性的達到某種社會意識形態的目的,這非常關鍵。像美國總統競選、英國脫歐、維基解密等都無法逃脫被數據影響所導向的命運,偶然性中透露着必然,在這其中,臉書在幕後起到了至關重要的決定性作用。這也是本書誕生的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有意激活人們內心深處最為邪惡的部分,從偏執到種族主義,貧富差距導致了更為嚴重的後果。通過大數據的分析,然後故意釋放這些目標性極強的策略,讓作者感到越來越難以接受。他首先選擇了辭職,然後又義無反顧的面向這個世界揭發出劍橋分析的暗黑操作,這需要相當大的勇氣。

當今世界上,這種「數據殺人」的現象越來越頻繁,人們的認知也都隨着各種事件的頻發逐步提升,都小心翼翼的保護好個人信息,雖然數據的無孔不入,但努力提升個人的思維意識才是最重要的,努力成為獨立思考的人,而不是被大眾意識所影響的人。 [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