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審 |
審,漢語一級字,讀作pán或shěn,最早見於金文 ,其本義是詳究、考察,由此引申出檢查核對、知悉(即《說文解字》所謂的"悉也")、周密、明白、不偏斜等含義。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審
拼音; pán;shěn
注音; ㄆㄢˊ;ㄕㄣˇ
舊字; 審
繁體; 審
古字; 寀
結構; 上下結構
部首; 宀
字碼1; U:5BA1;GBK:C9F3;鄭碼:WDKI
字碼2; 倉頡碼:JLWL;四角碼:30506
五筆; PJHJ
總筆畫; 8畫
筆順; 丶丶フ丨フ一一丨
字級; 一級字(1279)
平水韻; 上聲二十六寢
字源演變
審,本是會意字,簡化字形則是新造形聲字,最早見於金文,尚未見於甲骨文。在字形上,早期金文中的"審"字由上部的"宀"、中部的"米"和下部的"口"組成,之後有兩種寫法:一是"口"內加了飾點變為"曰"的春秋金文字形,一是承續早期金文字形的戰國文字字形。
二者都演變為承續春秋金文字形的戰國文字字形後有兩種演變途徑:一是字形大體不變的隸書字形,一是早期金文字形中的"口"訛變為"田"的小篆字形(圖7)。
據首都師範大學副教授陳英傑等學者研究,"審"字小篆字形的出現可能有兩個途徑:一是承續春秋金文字形的戰國文字字形中"曰"被改寫為"田"而來,一是《侯馬盟書》中由上部的"宷"和下部的"思"組成的古文字字形(圖8)省去"心"而來。小篆中的"審"字經歷由上部的"宀"和下部的"番"組成的隸書字形後演變為楷書中的"審"字。
在字義上,"審"字的本義是"詳究,考察",引申指"檢查核對"、"知道,知悉,察知"、"詳細,周密"、"明白,清楚"、"正,不偏斜"等。
古籍釋義
說文解字
【第二上】【采部】
宷,悉也。知宷諦也。從宀,從采。(徐鍇曰:"宀,覆也;采,別也。包覆而深別之。宷,悉也。")式荏切。
審,篆文"宷",從番。
說文解字注
【卷二】【采部】
宷,悉也。知宷諦也。
注:諦,《廣韻》引作"諟",古同部假借也。
從宀、采。
注:徐鍇曰:"宀,覆也;采,別也。能包覆而深別之也。"按:此與"核"字從"襾"、"敫"同意。
式荏切。
注:七部。
審,篆文"宷",從番。
注:然則"宷"古文、籒文也。不先篆文者,從部首也。
康熙字典
【寅集上】【宀部】審
古文:宷。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並式荏切,音嬸。《說文》:悉也。本作"宷",從宀,從采。徐鉉曰:宀,覆也;采,別也。能包覆而深別之也。今從篆作"審"。《增韻》:詳也,熟究也。《書·說命》:乃審厥象,俾以形旁,求於天下。《中庸》:審問之。《禮·樂記》:審聲以知音,審音以知樂,審樂以知政,而治道備矣。
又《禮·月令》:審卦吉凶。注:謂省錄也。
又《莊子·徐無鬼》:水之守土也審,影之守人也審,物之守物也審。注:郭象曰:"無意,則止於分,所以為審。"循本曰:"言此理相守,未嘗相離,如水之守土,影之守人,物之守物,審定而不移也。"
又凡鞫事曰審。《書·呂۬》:其審克之。
又束也。《周禮·地官·羽人》:十羽為審。注:古人徵羽為旌旄之飾,弓箭之用。審,一束也。
又姓。漢審食其。《正字通》:漢郎中審忠,靈帝時上書論曹節等罪惡。
又《韻會》:與"盤"同,水盤旋也。《莊子·應帝王》:止水之審為淵。注:審音盤。簡文雲:"蟠,聚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