寨兒令·鑑湖上尋梅 張可久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寨兒令·鑑湖上尋梅這首小令前五句以寫景為主,突出表現了鑑湖的歷史淵源;後五句以尋梅為線索,體現了作者豁達爽朗的個性特徵。他在曲中喟嘆世風日下,官場腐朽,社會黑暗,同時渴望擺脫塵世,融入一個清靜自由的空間,每日對酒當歌,吟詩作畫,逍遙自在。
原文
張可久〔元代〕
賀監宅,放翁齋,梅花老夫親自栽。路近蓬萊,地遠塵埃,清事惱幽懷。雪模糊小樹莓苔,月朦朧近水樓台。竹籬邊沽酒去,驢背上載詩來。猜,昨夜一枝開。
譯文
賀知章的住地,陸游的住所都在鑑湖。那裡也有老夫親自栽種的梅花。道路接近蓬萊閣,清靜無憂遠離凡俗的塵埃,幽懷中關心的唯有這些風流韻事。
白雪覆蓋了小樹莓苔,暗月朦朧了近水樓台。到竹籬邊買酒去,騎着毛驢吟詩。心中猜想,肯定昨夜又有一枝梅花盛開。
創作背景
古代文人都在每年早春去尋梅、賞梅。梅花與文人分不開。賀知章、陸游都曾在鑑湖居住,由此引出了作者栽梅、尋梅、賞梅的清高意志,這是作者去鑑湖尋梅之作,具體創作時間不詳。
賞析
這首小令旨在尋梅。梅的品格歷來為詩人所讚頌,特別是志在山林、對現實中的腐敗現象深惡痛絕者,常以愛梅自娛,表現其高潔恬淡的品格。「尋」字是此曲的中心,全曲圍繞何處尋、如何尋、尋到後又如何的線索,逐層描寫。
起首三句寫何處去尋,目標落在賀監與放翁住地,因為他們是高潔的隱居者,該處的梅又是人品似梅品者「親自栽」的。
四、五、六三句承前三句補充說明鑑湖的梅梅品高於一般的梅,意為它「路近蓬萊」,蓬萊亦泛指仙境,它「遠塵埃」,與齷齪的社會隔離。因此,作者心裡總是記掛着去鑑湖尋梅,為尚未見到梅花而煩惱。
接下來兩句是寫如何尋。按照梅的特性去尋,「雪模糊小樹莓苔」,梅是迎寒斗雪開放的,要到雪地里尋,「小樹莓苔」言幽靜的地方。早梅又名江梅,是生長在水濱的,要到水邊去尋。「月朦朧」寫梅花夜間開放,並與末句「昨夜一枝開」相呼應。
最後四句寫尋到早梅後的喜悅,趕緊去買酒,對梅飲酒吟詩作曲。「猜,昨夜一枝開」是神來之筆,它不單是借典點明了這是早梅,更是為「尋」字增添分量。 他終於尋到了這迎寒風斗霜雪,最先開放在鑑湖水濱的品格高潔的早梅。尋梅的過程展現了詩人的愛好與情操,特別是不畏嚴寒、戰風斗雪的精神。
本曲寫得放達,風雅,流露出作者遠離官場,走近自然的豁達胸襟。全曲情景相生,質樸清雅,體現作者豪放的氣魄和寬闊的胸襟。
簡析
這首小令前五句以寫景為主,突出表現了鑑湖的歷史淵源;後五句以尋梅為線索,體現了作者豁達爽朗的個性特徵。他在曲中喟嘆世風日下,官場腐朽,社會黑暗,同時渴望擺脫塵世,融入一個清靜自由的空間,每日對酒當歌,吟詩作畫,逍遙自在。全曲情景相生,質樸清雅,曲中以尋梅為線索,句句不離梅花,結構謹嚴,結尾則給人以希望之感。
張可久
張可久(約1270年~約1350年),字小山(《錄鬼簿》);一說名伯遠,字可久,號小山(《堯山堂外紀》);一說名可久,字伯遠,號小山(《詞綜》);又一說字仲遠,號小山(《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慶元(治所在今浙江寧波鄞州區)人,元朝著名散曲家、劇作家,與喬吉並稱「雙壁」,與張養浩合為「二張」。現存小令800餘首,為元曲作家最多者,數量之冠。他仕途失意,詩酒消磨,徜徉山水,作品大多記游懷古、贈答唱和。擅長寫景狀物,刻意於鍊字斷句。講求對仗協律,使他的作品形成了一種清麗典雅的風格。[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