寢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寢 |
寢(拼音:qǐn)是漢語常用字 ,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 。寢的古字形像房屋中有笤帚,或像手拿笤帚打掃房屋。本義是睡覺的地方,臥室。引申指臥、就寢。由臥又引申為橫放着。因為"寢臥"而停止了活動,所以這就可以引申為息、止義。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寢
漢語拼音; qǐn
注音字母; ㄑㄧㄣˇ
平水韻目 上聲第二十六·寢
部首; 宀
筆畫數; 3+10
繁體字; 寢
異體字;
- 寑、㝲、ࡨ�、ࡨ�、ࡩ�
五筆; PUVC
倉頡碼 JLME
鄭碼 WDWX
四角碼; 3014 7
統一碼; CJK統一漢字-5BDD
造字法; 會意字
結構; 合體字,上下結構
字級; 一級(3029)
文字溯源
會意字。甲骨文的"寢",像屋子(宀)里有掃帚(圖1)。遠古床還沒有被發明的時候,人們席地而坐,席地而臥。所以休息的地方,每天都要清掃一下保持整潔。"寢"字所表達的可能就是這類情形。金文(圖2-4),"房子"和"掃帚"依然不變,有的加上了手(又),如圖3,意思是手持掃帚把屋子打掃乾淨。《說文解字》籀文就由此發展而來。到了小篆(圖7)階段,字形繁化。房子(宀)里不僅有掃把(帚),手移到了"帚"下方,"帚"的左方還多了一個"人"。戰國文字(圖6)和隸書(圖8、9)將"宀"里的"人"省去,而代之以床形("爿",是床的初文),睡覺休息的意思更明顯了。楷書從漢隸演變過來。新中國成立後整理簡化漢字時,把"寢"中的"爿"簡化為"丬",同時把"寑"作為異體廢棄了。
近義辨析
寢、寐
在古代,在床上睡覺叫"寢",不論睡着或睡不着。《論語·公冶長》:"宰予晝寢。"(宰予白天睡覺)睡着了叫"寐"。《國語·晉語一》:"歸寢不寐。"(回家睡覺可是睡不着)
古籍釋義
說文解字 【卷七】【宀部】七荏切(qǐn)
寑,臥也。從宀,〔⿱帚又〕聲。
֗,籀文寑省。
說文解字注 臥也。
段注:李善引《論語》鄭注:寢,臥息也。臥必於室,故其字從宀。引伸為宮室之偁。《周禮·宮人》:掌王之六寢之修。《釋宮》曰:室有東西箱曰廟,無東西箱有室曰寢。又引伸之凡事止亦曰寢。
從宀,㑴聲。
段注:今人皆作寢,寢乃㝱部ᬓ字之省,與寑異義。七荏切。七部。
֗,籀文᪢,省。
段注:省人也。《水部》濅下曰:᩠,籀文᪢。
廣韻 七稔切,上寑清 ‖侵聲侵2部(qǐn)注:經典同寑
寑,室也。臥也。七稔切。九。
寢,上同,見經典。
康熙字典 【寅集上】【宀部】 寢·康熙筆畫:14 ·部外筆畫:11
古文:ᨦ、、寑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並七稔切,侵上聲。《說文》:臥也。《詩·小雅》:乃寢乃興。《論語》:宰予晝寢。
又《廣韻》:堂室也。《爾雅·釋宮》:無東西廂,有室曰寢。周制,王公六寢,路寢一,小寢五。路寢,冶事之所,小寢,燕息之地也。《公羊傳·莊三十二年》:路寢者何,正寢也。
又寢廟。凡廟,前曰廟,後曰寢。《詩·小雅》:奕奕寢廟,君子作之。《商頌》:寢成孔安。注:廟中之寢,所以安神也。
又陵寢。《史記·樂書》:三代以前,未有墓祭。至秦始出寢,起於墓側。漢因秦制,上陵皆有園寢。
又凡居室皆曰寢。《禮·王制》:庶人祭於寢。
又息也。《前漢·刑法志》:兵寢刑措。《唐書·裴度傳》:汲黯在朝,淮南寢謀。
又寢丘,縣名,在汝南。《前漢·地理志》應劭注:叔敖子所邑之地,後更名固始。
又葉衣檢切,音揜。《詩·小雅》:乃安斯寢。葉上簟。簟音忝。
《集韻》:亦作᩠。[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