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富萍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富萍》是當代作家王安憶創作的長篇小說,首次出版於2000年9月。

該小說講述了揚州鄉下女孩富萍在大城市上海的生活中尋找自我,選擇自主生活的經歷。小說以富萍的生活摹畫出一系列經受種種漂泊的磨礪與艱辛,對城市充滿嚮往的人物形象,從而勾勒出上海社會底層民眾瑣碎、細膩、平實的生活畫卷。

《富萍》入選2000年度中國小說長篇小說排行榜,後獲第六屆上海長中篇小說優秀作品大獎長篇小說二等獎。

內容簡介

從小父母雙亡的富萍住在叔嬸家,過着寄人籬下的生活。未婚夫的奶奶叫她去上海玩,實際上是為她改變過去提供了可能。她是一個平凡而不安分的女子,在上海的滯留不歸,引起了奶奶的擔心。奶奶的焦慮不安、催促和別人嚴厲的表情,逼得富萍逃離現有的生活圈子。於是,她開始「往外跑」,而往外跑的最大收穫便是找到了失散多年的舅舅。

當富萍提出結婚後分出來單過的要求遭到李天華的委婉拒絕之後,未婚夫缺少生活獨立性的性格促使她最終立下背叛婚約的決心。於是,她又開始了自己第二次的、也是真正意義上的逃離。對她來說,她一點也不想在這樣一個人際關係相當複雜,尤其是奶奶十分精明、而丈夫又顯得相當懦弱的大家庭里生活,她沒有必要為一個自己沒有絲毫感情的人奉獻和犧牲,她想爭取自己的幸福,按自己的意願生活。她硬着頭皮,忍受着屈辱在舅媽家住了下來。富萍以她特有的韌性在城裡默默生活着,終於,她與一個以糊紙盒為生的跛腳青年走到了一起,找到了自己在這座城市的歸宿和立腳點,靠雙手撐起一片天空。

作品目錄

一 奶奶 二 東家 三 富萍 四 呂鳳仙 五 女中 六 「女騙子」 七 戚師傅 八 祖孫 九 舅媽 十 孫達亮 十一 小君 十二 劇場 十三 請奶奶看戲 十四 過年 十五 年後 十六 孫子 十七 不辭而別 十八 舅甥 十九 母子 二十 大水

創作背景

對於創作《富萍》的起因,王安憶稱自己到達揚州之後,來往經過的人事忽然就顯現出自身的色澤和情調。這讓她覺得,自己居住的上海,因有揚幫人的鄉俗,方才變得柔軟,有了風情。 因此,王安憶創作小說《富萍》是出於對移民這一特殊人群的興趣,寫富萍這個外來的年輕女子怎樣漸漸地融入上海。

人物介紹

富萍:來自揚州鄉下的女孩。在她厚厚的圓臉,單眼皮小眼所顯示的呆滯面目下,深藏他人不能輕易覺察的不安分、善觀察。自幼失去父母的現實,從小到大伴隨着她的漂泊感,讓她急於想擺脫在鄉下的過去。來到城市後,她很用心地認識和熟悉上海的生活。在叔嬸家勤勞慣了的富萍,一來到上海就不斷向奶奶、鄰人學習做活,並很快因幫坐月子的人家洗尿布而掙到了錢。這讓富萍感到,她是可以通過勞動技能生存下去的,使她產生了主宰自己、選擇自己想要的生活的想法。

奶奶:奶奶是個自認命苦而且命硬的女人。她十六歲離家,孤身一人到上海幫傭。奶奶在當保姆期間,和房管所的戚師傅產生感情,後來還懷上了孩子。當奶奶知道自己不可能得到想要的結果時,便決絕地打掉了孩子,和戚師傅一刀兩斷。一個人在城市裡打拚幾十年,奶奶終於成了頗有身份的老上海。在保姆這一行里,只有她挑人家,不會人家挑她。

舅媽:富萍舅媽。舅媽在這個城市是個地道的外來者,住在這個城市的邊緣區域,和舅舅以在蘇州河上搖垃圾船衛生。她可以靠着垃圾船這份職業在上海紮下根,並且日子過得還不壞,把一個小家操持得溫馨有序。

作品鑑賞

作品主題

《富萍》通過講述蘇北農村女孩富萍隻身到上海投靠未婚夫的奶奶、後來逃婚的故事,詳細描述了城市底層人民日復一日的勞作和生活。作家藉助富萍的眼睛展示了在繁華的都市文明下,底層市民的生活追求和生存態度。小說以大量篇幅講述了以「奶奶」為代表的保姆群體在上海的生活現狀。她們都是城市的移民,靠自己的勤勞和智慧在城市中紮下了根,構築着自己的精神家園,從而展示了女性頑強的生命意識。

對於世俗愛情的書寫,作家一反20世紀80年代小說創作刻骨纏綿的情愛視角。富萍對李天華沒有所謂的愛情,她更多考慮的是自己將來物質生活方面的問題。即便是最後與殘疾青年結合,也只是因為富萍特別想要一個自己的家,因為她從小生活在不是至親的人當中,他們在生活上都依賴她,所以她就有可能做主人,覆蓋她整個感情世界的就是這些。富萍沒有渴求浪漫永恆的愛情或是男性的溫柔呵護,而是把愛情看作改變自己命運的方式。 奶奶,她對戚師傅的愛是建立在生存的艱辛和漂泊的孤獨基礎上的。當戚師傅因自私和膽怯而逃避責任,無法帶奶奶脫離孤獨,反而讓她更加絕望時,這種愛便轟然倒塌。因為奶奶的物質資本才是她精神世界的支柱。沒有這些東西,她無法取得家族的認同,當她老了,喪失生活自理能力,生活便沒了依靠。箱底儲存着她在愛情失敗後戰勝心理挫折的物質力量,使她能在上海繼續保持尊嚴。這份尊嚴與男人無關,全是憑着自己的努力和打拚掙來的。

藝術特色

雙重線索

富萍從小父母雙亡,在孩子眾多的叔叔嬸嬸家長大,寄人籬下的境況使得她急於擺脫這種被弟弟妹妹纏繞的生活。王安憶在文中多次強調富萍的木訥,但木訥之中似乎又總是透着點光亮的顏色。富萍儘管不善言談,但實際上非常有主見,表面的順從背後是堅定的反抗。她敢於置道德的譴責於不顧,敢於違背婚約,義無反顧地選擇過自己想要的生活。

王安憶在文中也點出了富萍名字所隱含的意義。富萍和舅舅出去散步時,走過一個水塘,上面鋪着厚實的水草,舅甥在一問一答中引出了「富萍」和「浮萍」這兩個詞。富萍與浮萍諧音,浮萍依水而生,隨波輾轉,四處為家,它寄跡於水面,肆意生長,將旺盛的生命力呈現給世人。這也暗示着富萍的日子像浮萍一樣隨波逐流,一直處在漂泊的狀態,但一旦遇到合適的比如年輕母子這樣的家庭, 她便會紮根下來,安靜地生長。

場景描寫

《富萍》對於上海底層生活場景的描繪是在兩個大角度上展開的。一是奶奶和呂鳳仙們幫傭的淮海路上的弄堂。王安憶把目光投向文學作品較少關注的更為底層的民間:那些幫傭的外來老媽子灶間井邊的生活。第二大底層生活場景就是蘇州河畔的船民們的棚戶區。王安憶在描寫這一場景時也是帶有觀察試探性質的,同時也是着墨最多的。

小說中王安憶對於底層的生活場景的描寫有幾個顯著特點:一是作者態度的外露相當明顯,文中字裡行間處處流露出對於這種質樸民間生活的由衷肯定和讚嘆;二是對底層民間生活的詩性展示,許多有煙火氣的生活細節都有了一種朦朧的美感,在作者的筆下,生活的瑣屑特別是底層小人物從事的一些微不足道的工作,都具有一種樸素的美感;三是對細節描寫的鋪陳。在《富萍》中津津樂道的是灶間的陳設、做針線活和燒飯的一舉一動,以及棚戶區的船民的走路和說話,正是這些點點滴滴的小事才匯聚成整本小說勾勒出的底層面貌,王安憶就是要利用生活中細鎖的小事匯聚來切近個體的生存狀貌。[1]

作品評價

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王宏圖:作者精心描繪的上海市民生活的群像圖主要是從日常生活角度切入的,雖然故事的年代是在文革前的1964、1965年,但作者有意避開了那些具有強烈意識形態色彩的場景,而將筆觸集中在市井人家瑣屑平凡的生活的精雕細刻上。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可以將《富萍》視為一幅群像風俗畫。隨着情節的演進,富萍這一形象的輪廓漸漸清晰可辯,她在沉默寡言外表背後堅韌執拗的性格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但小說着力刻畫的不僅富萍一人,圍繞在她四周的人物,李天華的奶奶、呂鳳仙、戚師傅,孫達亮等,同樣光彩照人,他們組成了上海弄堂和棚戶區的群像圖。

作者簡介

王安憶,1954年3月6日出生於江蘇南京,原籍福建同安,現居上海,中國當代著名女作家,文學家,現任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上海市作家協會主席、復旦大學教授。八十年代即已成名,其短篇小說《小鮑莊》被視為尋根派代表作。

1976年,發表散文處女作《向前進》。1986年,出版首部長篇小說《69屆初中生》。1987年,調入上海市作家協會創作室從事專業創作。1996年,出版長篇小說《長恨歌》,後獲第五屆茅盾文學獎。2005年1月,短篇小說《髮廊情話》獲第三屆魯迅文學獎優秀短篇小說獎。2012年7月,長篇小說《天香》獲第四屆世界華文長篇小說獎「紅樓夢獎」首獎。 2013年9月,獲法蘭西文學藝術騎士勳章。 2020年10月,發表長篇小說《一把刀,千個字》。[2]

參考資料

  1. [劉華.論《富萍》中底層民間書寫的特點[J].時代文學(上半月)]
  2. 中國作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