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密蒙花的鑑別方法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密蒙花的鑑別方法

【鑑定中藥材名】

密蒙花

【生境分布】

生於向陽山坡、河邊、村旁的灌木叢中或林緣。分布於山西、陝西、甘肅、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江蘇、安徽、福建、雲南、貴州、四川、西藏等省區。

【藥材來源鑑定】

本品為馬錢科植物密蒙花Buddleja officinalis Maxim.的乾燥花蕾及其花序。原名蜜蒙花。本植物的花香甜如蜜,蒙有茸毛,故名蜜蒙花。因其花序上密生小花,故又名密蒙花。又名老密蒙花、老蒙花、蒙花。

【藥材歷史考證】

密蒙花原名蜜蒙花,其始載本草《開寶本草》曰:「蜜蒙花,……生益州川谷。樹高丈余。葉似冬青葉而厚,背色白,有細毛。二月、三月採花。」《本草圖經》曰:「今蜀中州郡皆有之。木高丈余,葉似冬青葉而厚,背白色,有細毛,又似橘葉。花微紫色。二月、三月採花,暴干用。」並附有「簡州蜜蒙花」圖。

至明代,《本草品匯精要》、《本草蒙荃》始改其名為密蒙花。《本草蒙荃》曰:「產自川蜀,木高丈余,葉青冬不凋零,花紫瓣多細碎。十房一朵,故名密蒙。」李時珍曰:「其花繁密蒙茸如簇錦,故名。」《本草經疏》曰:「形與芫花相似,但芫花狹小,而密蒙花差大,為異。」根據以上本草圖文考證,與現今藥用密蒙花相符。[1]

【植物形態鑑定】

落葉灌木,高1~4m。小枝略呈四棱形,灰褐色;小枝、葉下面、葉柄和花序均密被灰白色星狀短絨毛。葉對生;葉片紙質,狹橢圓形、長卵形、卵狀披針形或長圓狀披針形,長4~19cm,寬2~8cm,頂端漸尖、急尖或鈍,基部楔形或寬楔形.有時下延至葉柄基部,通常全緣,稀有疏鋸齒,上面深綠色,被星狀毛,下面淺綠色;側脈每邊8~14條;葉柄長2~20mm;托葉在兩葉柄基部之間縊縮成一橫線。

花多而密集,組成頂生聚傘狀圓錐花序,花序長5~30cm;花梗極短;小苞片披針形,被短絨毛;花萼鍾狀,4裂,長2.5~4.5mm,外面與花冠外面均被星狀短絨毛和一些腺毛;花冠紫堇色,後變白色或淡黃白色,喉部橘黃色,長1~1.3cm,4裂,花冠管直立,圓筒形,長8~11mm,被疏柔毛,花冠裂片卵形,長1.5~3mm;雄蕊4,着生於花冠管內壁中部,花絲極短,花葯長圓形;雌蕊長3.5~5mm,子房2室。蒴果橢圓形,長4~8mm,2瓣裂,外果皮被星狀毛,基部有宿存花被;種子多顆,狹橢圓形,長1~1.2mm,兩端具翅。花期3~4月,果期5~8月。

【藥材性狀鑑定】

本品多為花蕾密聚的花序小分枝,呈不規則圓錐狀,長1.5~3cm。表面灰黃色或棕黃色,密被茸毛。花蕾呈短棒狀,上端略大,長3~10mm,直徑1~2mm;花萼鍾狀,先端4齒裂;花冠筒狀,與萼等長或稍長,先端4裂,裂片卵形;雄蕊4,着生在花冠管中部。質柔軟。氣微香,味微苦、辛。

【藥材顯微鑑定】

花萼及花冠表面觀

下表面密被非腺毛,通常為4細胞,基部2細胞單列;上部2細胞並列,每細胞又分2叉,每分叉長250~500μm,壁甚厚,胞腔線形。花冠上表面有少數非腺毛,單細胞,長200~600μm,壁具多數刺狀突起。花粉粒球形,直徑13~20μm,表面光滑,有3個萌發孔。

【藥材理化鑑定】

取本品粉末0.5g,加乙醚10ml,置70℃~75℃水浴中浸漬30分鐘,放冷,濾過。取濾液2ml,加鹽酸5滴與鎂粉少許,顯棕黃色。(檢查刺槐苷)

【採集加工】

春季花未開放時採收,除去雜質乾燥

【飲片炮製】

除去雜質及枝、葉,篩去灰屑。

【性能功用】

甘,微寒。歸肝經清熱養肝明目退翳。用於目赤腫痛,多淚羞明,眼生翳膜,肝虛目暗,視物昏花。內服:3~6g,水煎服。

【附註】

置通風乾燥處貯藏。[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