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花石豆蘭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密花石豆蘭 |
中文名稱 密花石豆蘭 拉丁學名 Bulbophyllum odoratissimum (J. E. Smith) Lindl. 門 被子植物門 綱 單子葉植物綱 界 植物界 |
密花石豆蘭(學名:Bulbophyllum odoratissimum (J. E. Smith) Lindl.):根狀莖粗2-4毫米,分枝,被筒狀膜質鞘,在每相距4-8厘米處生1個假鱗莖。根成束,分枝,出自生有假鱗莖的節上。假鱗莖近圓柱形,直立,頂生1枚葉,幼時在基部被3-4枚鞘。葉革質,長圓形,近無柄。花葶淡黃綠色,從假鱗莖基部發出,1-2個,直立;總狀花序縮短呈傘狀,常點垂,密生10餘朵花;花稍有香氣,初時萼片和花瓣白色,以後萼片和花瓣的中部以上轉變為橘黃色;花瓣質地較薄,白色,近卵形或橢圓形,長1-2毫米,中部寬1-1.5毫米,先端稍鈍,具1條脈,有時3條,但僅中肋到達先端;唇瓣橘紅色,肉質,舌形,稍向外下彎。花期4-8月。
生於海拔200-2300米的混交林中樹幹上或山谷岩石上。產中國、尼泊爾、錫金、不丹、印度東北部、緬甸、泰國、老撾、越南。
信息
族 樹蘭族
目 微子目
科 蘭科
亞 科 蘭亞科
命名者及年代 Lindl., 1830
屬 石豆蘭屬
種 密花石豆蘭
形態特徵
根狀莖粗2-4毫米,分枝,被筒狀膜質鞘,在每相距4-8厘米處生1個假鱗莖。根成束,分枝,出自生有假鱗莖的節上。假鱗莖近圓柱形,直立,長2.5-5厘米,中部通常粗3-6毫米,有時達9毫米,頂生1枚葉,幼時在基部被3-4枚鞘。葉革質,長圓形,長4-13.5厘米,寬0.8-2.6厘米,先端鈍並且稍凹入,基部收窄,近無柄。花葶淡黃綠色,從假鱗莖基部發出,1-2個,直立,比葉長或短,最長達14厘米;總狀花序縮短呈傘狀,常點垂,密生10餘朵花;花序柄粗1-3毫米,被3-4枚膜質鞘;鞘寬筒狀,寬鬆地抱於花序柄,長8-10毫米,從基部向先端擴大;鞘口斜截形,稍張開,淡白色;花苞片膜質,卵狀披針形,凹的,比花梗連同子房長,長7-10毫米,先端漸尖,具3條脈,淡白色;花稍有香氣,初時萼片和花瓣白色,以後萼片和花瓣的中部以上轉變為橘黃色;萼片離生,質地較厚,披針形,從基部上方向先端驟然收窄,其兩側邊緣內卷呈窄筒狀或鑽狀,先端鈍或稍尖;中萼片凹的,卵形或卵狀披針形,長3-7毫米,基部寬1.5毫米,具3條脈;側萼片比中萼片長,長4-14毫米,基部寬約2毫米,常具3條脈;花瓣質地較薄,白色,近卵形或橢圓形,長1-2毫米,中部寬1-1.5毫米,先端稍鈍,具1條脈,有時3條,但僅中肋到達先端;唇瓣橘紅色,肉質,舌形,稍向外下彎,基部具短爪並且與蕊柱足末端連接,先端鈍,邊緣具細乳突或白色腺毛,上面具2條密生細乳突的龍骨脊;蕊柱粗短,長約1毫米;蕊柱齒短鈍,呈三角形或牙齒狀,與藥帽近等高,長約0.2毫米,先端稍銳尖;蕊柱足橘紅色,長約1毫米,其分離部分長約0.5毫米;藥帽近半球形或心形,前端稍收窄,先端下彎,上面被細乳突。花期4-8月。[1]
產地生境
產福建(崇安、南靖、仙遊)、廣東(羅浮山、鼎湖山、南崑山、信宜、翁源、饒平)、香港、廣西(鳳山、德保、凌雲、金秀)、四川南部(屏山)、雲南東南部經南部至西北部(屏邊、馬關、思茅、景洪、勐海、勐臘、臨滄、貢山、騰衝一帶)、西藏東南部(墨脫)。生於海拔200-2300米的混交林中樹幹上或山谷岩石上。分布於尼泊爾、錫金、不丹、印度東北部、緬甸、泰國、老撾、越南。模式標本產於尼泊爾。[2]
本種提示
本種是個廣布種,花期,花的顏色,萼片的長度,唇瓣和蕊柱齒的細微結構,常因生境不同而變化。
石豆蘭屬介紹
描 述:Bulbophyllum Thouars 石豆蘭屬,蘭科,近1000種,分布於熱帶,我國有36種,產南部。附生蘭;假鱗莖生於細長的根狀莖上,頂端具1葉,極罕2葉;花葶從假鱗莖底部或兩假鱗莖之間的根狀莖上抽出,通常具頭狀花序、總狀花序或傘形花序,罕有減退為單花;3枚萼片相似,側萼片基部寬闊並與蕊柱足合生,但其內緣不粘合;唇瓣小,肉質,鉸鏈般地着生於蕊柱足,活動,不裂;蕊往短,常有明顯的翅,翅向頂端延伸成一對芒狀或齒狀附屬物,高出於花葯之上;蕊柱足明顯,花粉塊4,多少成2對,蠟質,一般無附屬物,罕有具粘盤。[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