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寄懷·齪齪復齪齪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寄懷·齪齪復齪齪》是北宋儒家學者,哲學家、改革家李覯的作品之一。

李覯自幼聰明好學六七歲始「習字書」,十二歲就能寫文章。十四歲父親去世,母親「墾閱農事,夜治女功」(《先夫人墓誌》),得免凍餒之苦。服喪三年,十七歲始出外遊學。二十歲以後,文章漸享盛名。景佑年間,他步行到京城汴梁(今河南開封),尋求仕進之途,毫無結果而歸。次年,參加鄉舉,又名落孫山。慶曆元年(1041),應茂才異等科,有旨召試。李覯入京,又未中選。

李覯屢試科舉不第,以教學為生,創建"盱江書院",從學者常有數百人。後經范仲淹推薦[1],任太學助教、直講,卒年五十歲。北宋時期的江西學風重經世致用,這一學風,由歐陽修倡之於前,王安石得君行道於後,而李覯則是處於其間的一個十分重要的思想代表。

寄懷·齪齪復齪齪

重兵思想

李覯深知軍隊、戰爭在國家社會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作用,故對軍隊的建設十分重視,並有具體而精闢的見解,於中可見其救世之意。我們知道,戰爭是由來已久之事,亦是一個國家、民族的大事。所以它引起中外歷代的哲學家思想家、軍事家的高度重視,因而從古及今都在人們心目中占有重要位置。

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就認為:「戰爭是普遍的。[2]」、「戰爭是萬物之父,也是萬物之王。它使一些人成為神,使一些人成為人,使一些人成為奴隸,使一些人成自由人。」 戰爭不僅是普遍的,而且是神聖的,它可以決定人和宇宙萬物的一切。所以他又說:「戰死的靈魂比染疫而亡的靈魂純潔。」 因此「神和人都崇敬戰爭中陣亡的人。」戰爭中陣亡的人,是「更偉大的死」,應當「獲得更偉大的獎賞」。就是說把戰爭視為頭等大事。在中國古代先皙中,把「兵」(或戰爭)視為國之大事,尤為普遍、突出。在中國古代的典籍中,有關兵戎、戰爭在人們社會生活中所占重要地位的論述,真可謂史不絕書,屢屢可見。

視頻

寄懷·齪齪復齪齪 相關視頻

怎樣欣賞中國古典詩詞
一代名儒李覯創辦書院0915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