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家長的焦慮(王艷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家長的焦慮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家長的焦慮》中國當代作家王艷娟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家長的焦慮

冬日的早晨,天亮得遲一些,漆黑籠罩着整個冬,人還沉浸在夜裡,夢似乎仍被厚重窗簾包裹得嚴嚴實實,手機閃爍的光把自己從夢中拉回了現實。

腦海里慢慢浮現出生活與工作中出現的一幕幕交集的畫面。工作在教育單位,每天干着與教育有着千絲萬縷關係的活兒,生活在教師家庭,茶餘飯後談得最多的也是有關學校的話題,偶爾有親朋領着孩子來家串門,也都離不開讀書與教育的話題。

曾經有位朋友專門到我辦公室問過一個問題,她說:孩子自從上了初中,就嫌我煩,你說是不是到了叛逆期的娃娃就難管了?

我問:「她煩你什麼?」

她苦着臉說:「嫌我嘮叨,嫌我逼她報補習班,嫌我讓她多閱讀。」

我又問:「孩子目前成績不太好嗎?」

「到還可以,她小學時就非常出色,老師們都說她是個好苗苗。」

「呵呵,那你急什麼?是你自己焦慮了,又沒有更高的教育智慧指導幫助孩子,只能用發泄情緒的方式去嘮嘮叨叨,自己的患得患失,讓孩子起厭煩的心理了。」

「那我該怎麼辦?」

「我到是覺得,你先把自己安靜下來,先做好自己的事,不要用充滿負能量的語言干擾孩子。當你心靜了,整個人進入最佳狀態,積極上班,快樂生活,耐心地給孩子做好一日三餐,多用心觀察孩子的需求與心理活動,當發現問題時,先閉嘴,讓問題在大腦里思考思考,可能是什麼原因造成的。然後再與孩子交談。」

「我一看見她有問題就想說。」

「太急了。如果你還沒有更好的教育方法,說明你先得學習,成長,增長教育智慧了。教育是一門藝術,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把你作為家長的思想想一瞬間強加於孩子,那是不可能的。家長對於孩子來說,基本任務,是養他長大,更主要的是擔負起家庭教育的責任。」

「那我作為家長,主要的教育責任是什麼呢?」

「呵呵,你說說看,應該盡到什麼責任?」

「我給她創造有利條件,選擇優質教育資源,報補習班,讓她考高分,進名校,考個好大學。」

「這不僅是你的願望,更是千千萬萬個家長的願望,上211大學,上985大學,考研,考博,拿最高文憑,為自己進入社會創造更有利的條件,為競聘更好的工作崗位搏得更具優勢的資格,為過上更好的生活奠定良好基礎。」

「是麼,因此,我就想讓她進入初中後更努力。」

「你的出發點沒錯,問題是,作為家長我們的教育責任不是不擇手段、傾家蕩產去幫孩子拿高分,而是從小導正孩子的思想觀念,端正思想品德,立定志向,至於學習,是孩子自己的事,有時操之過急,就揠苗助長了。知識與技能的學習,學校內就已經開齊開足了課程,只要孩子積極向上,學習方法得當,智力又好,用不着自己在家干着急。我到是覺得作為家長應該給孩子上好另一堂人生必修課。」

「什麼課?」她好奇地問。

「引孩子走出教室,走出學校,走進生活,走進自然,拓寬孩子的視野,積累生活經驗,提高孩子認識世界,認識家鄉,認識自我的能力。雙休日或寒暑假,不防帶她爬爬家鄉的山,訪訪名勝古蹟,走走老街小巷,聽聽老人講講過去的故事,如果有條件,帶孩子走訪祖國的名山大川,體驗體驗不同的民情風俗,觸摸祖國大地的不同地貌特徵。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我繼續說,她側耳聽着。

「我們作為家長,幫孩子培養的是向萬事萬物學習的興趣,提升的是終身學習的能力。給她一本書,不單單求她記了幾個詞語,幾句話,更主要的是她喜歡嗅着書香捧書閱讀的興趣,求得是她從書中主人公身上汲取的正能量與做人的智慧,求得是她在讀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將優質品質的種子深深地埋在心裡,在生活實踐中開花、結果!」

她若有所思,若有所悟。笑嘻嘻地說:「看來我花高價錢給她報班,有時還真不一定是好事,錢花了,她還厭煩,惹得全家不高興,我得調整好自己的狀態,自己好了,就都好了。」

她站起身,長舒一口氣。

「當你想讓孩子讀書時,你給孩子創造個好的讀書環境,她讀她的書,你讀你的書,這是最好的身教;當你想讓孩子勤奮積極時,你能在自己的崗位上積極勤奮做好每件事,這是最好的榜樣;當你想讓孩子和言悅色和自己對話時,你先照照鏡子看看自己是否是和言悅色的……教育,是陪伴與呵護而不是指責與埋怨,是警醒與鞭策而不是恐嚇與制裁。」

朋友高興地離開了,至於之後孩子是否真正走上了屬於自己的學習之路,兩年了,沒聽到任何消息,最少,朋友沒再帶着焦慮,一副苦瓜像和我再埋怨過什麼。或許,朋友也放下了自己曾一直執着的那個教育迷點。

上周五,我參加了「市雙減」會議。高興之致,政府已下決心,解鎖教育桎梏,為下一代營造一個輕鬆,民主,歡快的教育氛圍。

憑窗遠眺,凝視天空。

我繼續思索着什麼是教育?上所施,下所效謂之教;教人使作善也謂之育。抓住教育的根本,無論改革的浪潮有多麼湍激,都不會偏航,無論競爭有多麼激烈,都不會焦慮。

因為,教育是培養人的工程,只要能使其孝親尊師,有責任,有擔當,就是成功教育,無論孩子將來在哪個崗位,能秉持一顆「上善若水」的心,能「處眾人之所惡」,而安於當下,能「利萬物而不爭」,就是最幸福的人生。[1]

作者簡介

王艷娟,女,山西太原清徐人,教師。愛好閱讀與寫作,用文字記錄生活,感悟人生。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