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有個牌坊群(王華)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家鄉有個牌坊群》是中國當代作家王華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家鄉有個牌坊群
厚繭,是一層一層覆上去的,就像樹的年輪。一層一層,無論是在肢體表層,還是在內心深處。
一種感情,一種感覺,就像小時候住過的街巷,院落,走過的鄉間小路,一些門清的店鋪門頭,還有那一張張熟悉的面孔,一天天積累着,定格在視覺里,爬搔在心底,揮之不去。哪怕幾年,十幾年,幾十年,一直不曾再想起。
從桓台新城縣誌和影視圖像中看那一字排開的宏偉建築,視覺上便有一種奇特的感受,空曠的平野上,一連72座高大的古老牌坊,既似一條雄偉的門陣,同時又給人遺世獨立之感,壯觀而又孤絕。這樣一組獨特的建築群,峙立在老家的故土,上面鐫刻着列祖列宗的名姓……
我想,總有一天,我要一道一道走過,一個一個去頂禮膜拜。
「忠勤報國」坊,是為王重光建。 王重光(1502-1558),字廷宣,號濼川,山東桓台新城人。明嘉靖二十年(1541年)進士,歷任工部主事、戶部員外郎、雲中僉事、上谷參議。後任貴州布政使左參議,奉命採辦貴州大木以修三大殿,因積勞成疾,身染瘴癘病逝林區。嘉靖親書「忠勤可憫」匾額,建祠以祀,並追贈太僕寺少卿,累贈太子太保、兵部尚書。
王重光不僅是新城王氏家族第一個進士,還制定了家族第一則成文家訓。他以身作則,治家教子,以道義和讀書為準則教育子嗣,成為王氏治家之寶。。
「四世宮保」坊,為王麟、王重光、王之垣、王象乾建。
王之垣(1527-1604),王重光次子,字爾式,號見峰,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進士。他為官明敏幹練,不徇私情,直言敢諫,嚴拒請託,官至戶部左侍郎,追贈戶部尚書,累贈太子太保、兵部尚書。王之垣善於治家理政,晚年辭官歸里,居家長達二十年,建家祠,修族譜,置義田,立家范,完善家規門訓,編纂了家族第一部總結性家訓《念祖約言》,撰寫《歷仕錄》、《秉燭編》、《攝生編》、《百警編》等家規著作。
王象晉(1561-1653),王之垣次子。字藎臣,號康宇,自號明農隱士、賜閒老人。明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進士,授中書舍人,官至浙江右布政使。王象晉為人正直寬厚,孝友敦睦,為官公正嚴明,清廉自律。晚年致仕還鄉,在故里新城著書立說,並親自教導子孫課業,93歲自撰祭文《辭世小言》。他精於農學,旁通醫學,在家族教育、養生觀念、為官之道、農學實踐等方面都有建樹。一生著述30多種100多冊,著有農學巨著《群芳譜》、《賜閒堂集》、《保安堂三補簡便驗方》等。
王漁洋(1634-1711),名王士禎,原名王士禛,王象晉的孫子。清初詩壇領袖,字子真,號阮亭,自號漁洋山人,世稱王漁洋。清順治十五年(1658年)進士,26歲授揚州推官。後任戶部郎中,至京為官。康熙十七年(1678年)入翰林,官至刑部尚書。王漁洋一生文政兼從,為文獨創詩論「神韻說」,主持清初詩壇五十載,一生著述極豐,被尊為「一代正宗」。為官始終踐行「清慎勤」的原則,清正廉潔,政績卓著,深受康熙賞識和同僚讚嘆。他總結自身為官經驗,親書《手鏡》50條,教育初仕為官的兒子潔己愛民、寬政慎行,做一個「不負民」的好官。
「天寵貤封」坊、「三世褒顕」坊、「四世都憲」坊、「父子尚書」坊、「殿幫元老」坊 ……
可惜的是,歷經歲月變遷,大部分牌坊遭到破壞,現位於新城鎮城南村的「四世宮保」坊成為了72牌坊中唯一倖存的一座。
此刻,我站在桓台縣新城鎮著名的「四世宮寶」牌坊前,百感交集。這是怎樣一種奇異的感覺呢?似曾相識,似曾見過,那麼熟悉,那麼親切,儘管離我的出生地只有十幾里的路程,卻從未訪問過,親近過。
72座牌坊中,有22座建於明代,50座建於清朝,排列表揚的順序是忠孝節義。
應該說,牌坊是教化人心的紀念牌,忠孝節義,推崇的是價值觀,通過堅持這套價值觀而作出犧牲貢獻的個人,忠良孝義的男人,貞烈節孝的女人。這些男人的忠義多半還有功名利祿來肯定獎賞,女人的節孝牌坊則絕對是血淚史碑了。幾乎毫無例外,必然是年輕守寡,含辛茹苦奉侍公婆,撫養子女,兒子長大後必得功成名就,同時她還一定熬到這把年紀,才有資格的可能,由她的孝子和宗親代她請求立一座牌坊。這是女性為成就男人和家族的光榮,而背負的石碑般的重擔。何況多少有着類似命運的女子,竟連牌坊的邊也沾不上呢。
拜訪中,有幸遇見當地幾位實習導遊,義務為我講述「四世宮保」的來龍去脈。
桓台新城,原是個古老文明的縣城,城區內古蹟甚多,尤以形態各異、排列如林的72座牌坊名聞遐邇。在這些眾多牌坊中,就其造型、氣勢、工藝、品位而論,當以「四世宮保」磚坊為最。
「四世宮保」牌坊坐落於新城城南,牌坊南北向,跨街而立,除底座是石結構外,其餘皆為青磚結構。坊高15米,面寬9.2米,不僅整體造型精美,雄渾莊嚴,幽雅秀麗,還具有極高的觀賞價值,而且融建築、雕塑、書法、繪畫等藝術於一體,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據記載,該坊始建於明朝萬曆47年(公元1619年),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歷史,磚坊因「四世宮保」四字而得名,1985定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該坊是萬曆皇帝特許建造的,是為表彰兵部尚書王象乾由於「總督薊遼」、「行邊視師」、「威名著九邊」,保衛明王朝有功,晉爵太子太保。建坊時,王正在兵部任內,時年71歲。當時曾追封三代,包括其父王之垣(戶部左侍郎)、祖父王重光(貴州參藩)、曾祖王麟(穎川王府教官),他們都因王象乾的功績,誥贈為「光祿大夫柱國太子太保兵部尚書」。因此,坊名為「四世宮保」,也寓含着王家四代保明王朝的意思。
坊形為中間高、兩邊低的宮殿式樣。巨型方石為基座,橫跨大街兩側,分下、中、上三層,每層四周均有精緻浮雕,底層雕有蓮瓣,中層雕有雲朵,上層雕有龍駒、麒麟、松鹿、奔獅、靈芝、行雲等,形態各異,栩栩如生。基座之上,開拱門三洞,中洞跨通衢大道,可行人通車,各門楣雕有二龍戲珠,拱門兩側的巨石基座上,雕有八尊石獅,分踞前後,雌雄各半。雄師足按繡球,姿肆張揚;雌獅懷抱幼獅,俯首凝視。中間大拱門之上嵌有上、下兩塊橫幅石匾,下為敘功匾,鐫刻着王氏四代的名諱、職銜和誥贈。敘功匾之上為全坊主題,刻有「四世宮保」四個大字為莊重楷體。字工整遒勁,大氣瀟灑,是明代大書法家董其昌手筆。關於董為坊題字一事,「一字值千金」的故事至今在家鄉一帶廣為流傳。
鄉親們回憶說,王象乾被恩准建造「四世宮保」牌坊,深感榮幸。為使該坊揚名增色,特聘請當時著名書法家董其昌為坊題字,並贈送3000兩銀子作酬謝。董其昌通曉王氏意圖,用正楷書寫了匾額「四世宮保」和前後楹聯。當晚,董其昌在王宅花園漫步時,聽到王家子弟在議論:「都說董其昌書法好,稱'書畫雙絕』,看來,論寫正楷字,還不如洞庭四叔(王象咸,號洞庭)呢,3000兩銀子花的也太冤了。」董聽後,心情不悅,翌日一早便告辭去濟南,說是赴濟南門生處玩幾天。王家送走董以後,翻開題字一看,「四世宮保」中卻少了「宮」字,連兩幅楹聯也不見了。王象乾十分焦急,急派叔弟王象春奔赴濟南請董補寫「宮」字。不料,董已離濟返京,董之門生繃着臉說:「何不叫府上子侄們補上一字呢?」王象春聞聽話中有因,經過再三請求,董的學生才講明原委,並說:「恩師路過寒舍,留下一個'宮』字,不知府上用得着否?如果需要,需再付1000兩銀子。」王象春得知董其昌聽了閒話,故意帶走一字,只因「千金易得,一字難求」,立即從濟南籌借了1000兩銀子,換到了「宮」字,兩幅楹聯只好另請別人題寫。
該坊前後橫幅石匾的兩側均有浮雕楹聯,是隸體書法,兩幅楹聯上端都注有「玉音」二字,上端皆有精雕蓮花承托,在楹聯四周和石匾上下雕刻着精緻的飛禽走獸,山水花卉。其中,有的浮雕,有的圓雕,有的透雕,皆技藝精湛,呼之欲出。另在該坊外側前後兩面圓柱上雕有精彩的古代人物,二老二少,形象端莊。
該坊之頂部雕砌飛檐斗拱,透雕花脊,瓦當齊整。頂端大脊8跑,每跑2獸,高踞瓦脊。雙層飛檐,檐角凌空高翹。8個檐角懸有風鈴,風吹鈴動,叮噹作響。瓦脊成壟,頂脊中間雕塑着「麒麟馱寶瓶」,造型精美,居於坊顛。頗具特色。坊之檐下正中,前後兩面各砌一塊鑲嵌花邊的豎式匾額,上鐫金色「聖恩」二字,表明該坊為萬曆御建。
「四世宮保」整個建築,氣勢雄偉,獨具風格,體現了精湛、高超的建築技藝。
夜色漸濃,街上匆匆過往的人流,像是許多年前就認識了的。在一代詩宗王漁洋的詩集裡,在王之垣丶王象乾的文學作品裡,在王氏家族的譜系裡。一種莫名的感動,在血管里涌動,像有一隻溫潤的手,輕輕摩挲着跳動的心臟,我變得有點嚴肅,有點莊重。突然想到,也許,這就是文化的力量吧?
我凝望着「四世宮寶」坊,凝望着在我身邊擦肩而過的老年、青年、男人、女人、孩子,我朝他們微笑,我真想對他們喊:我早就應該來了![1]
作者簡介
王華,原名王慶路。男、漢族,山東淄博桓台縣荊家鎮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