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宮頸微小型浸潤癌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宮頸微小型浸潤癌
宮頸微小型浸潤癌
原圖鏈接

就診科室 :婦產科

發病部位 :宮頸

常見病因 :人類乳頭狀瘤病毒感染

吸煙、微生物感染

內源性與外源性免疫缺陷
常見症狀 :接觸性出血和不規則出血

宮頸微小型浸潤癌是指只能在顯微鏡下檢出而臨床難以發現的臨床前宮頸癌。宮頸微小型浸潤癌是宮頸上皮內瘤變(CIN)向浸潤癌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的病變階段。 [1]


病因

人類乳頭狀瘤病毒感染

近年來隨着人類乳頭狀瘤病毒(HPV)感染與下生殖道關係研究的不斷深入,發現HPV感染與子宮頸癌前病變的發生有着一定的關聯。HPV感染作為一種特殊類型的性傳播疾病是子宮頸上皮內瘤樣病變發生的病因。分子生物學及流行病學研究表明人類乳頭狀瘤病毒有致癌性。HPV根據其致癌性不同可分為不同類型:HPV16、18、45、56為高危型,HPV31、33、35等11種為中危型,HPV6、11、26等8種為低危型。

其他因素

(1)吸煙吸煙與宮頸上皮內瘤樣病變的發生有一定關係,其降解物尼古丁與致肺癌類似的宮頸刺激性,在宮頸上皮內瘤樣病變的發生中起重要作用。

(2)微生物感染淋球菌單純皰疹病毒(HSV)、滴蟲感染可增加對HPV的易感性,從而與宮頸上皮內瘤樣病變的發生有關。

(3)內源性外源性免疫缺陷免疫缺陷病毒的感染可致CIN的發生增加。如Hodgkin病、白血病、膠原性血管病與HPV感染性疾病發生有關。 [2]


臨床表現

宮頸微小型浸潤癌
原圖鏈接

宮頸微灶浸潤癌同原位癌一樣無特殊症狀和體徵,部分有白帶增多、接觸性出血或不規則陰道流血及慢性宮頸炎的種種表現。據統計56.7%的微癌有接觸性出血和不規則出血,無症狀者占40%。一些作者報告慢性宮頸炎占39.6%,輕、中度糜爛占28.3%~75.0%,重度糜爛占7.5%,白斑占3.8%。 [3]

檢查

宮頸微小型浸潤癌檢查
原圖鏈接
宮頸微小型浸潤癌
原圖鏈接

細胞學檢查

細胞學診斷的準確性與病變程度有關。

陰道鏡檢查

在診斷CIN和早期宮頸癌中,陰道鏡和細胞學是缺一不可的輔助診斷方法。早期浸潤癌的陰道鏡圖像與CINⅢ級相仿,但更顯異常,「三聯圖像」較常見。

宮頸活檢及頸管刮術

宜在肉眼觀察(ⅥA)或陰道鏡指示下做宮頸多點活檢,在疑癌處深取活檢或大的楔形活檢,尤其臨床懷疑腺癌時切取活檢及頸管刮術更有必要。因多種原因,即使陰道鏡下多點活檢仍有可能遺漏早期浸潤病變,導致術前診斷不足。

宮頸錐形切除術

是微灶型浸潤癌最重要、最可靠的診斷方法。多數作者認為只有錐切活檢才能對MI-CA做出準確的診斷,但對取材、切片、製片及病理診斷等技術要求嚴格,否則易造成漏診。

宮頸環狀電切術及大環狀轉化區切除術

作為一種新的CIN和早期癌的診斷和治療方法。 [4]

診斷

浸潤間質的深度是診斷MICA最重要的定量定性標準。國內外不同作者的標準不一,測量的深度可1~9mm不等。測量的方法也不盡相同,多數從基底膜開始測量,也有從癌表面以垂直方向測量至癌的浸潤尖端。關於間質浸潤深度,最初Mestwavdt以≤5mm作為診斷標準,以後不少作者沿用此標準。部分國內外學者主張浸潤深度應以≤3mm為界,因發現Ⅰa期淋巴結轉移大多發生在浸潤深度3.1~5.0mm間。也有認為≤1mm為好,以體現既有間質浸潤而又無轉移。 [5]

治療

宮頸微小型浸潤癌治療
原圖鏈接

宮頸微灶型浸潤癌的處理,目前多數主張縮小手術範圍,原則上應根據浸潤深度、病變範圍、有無脈管受累、病灶是否融合及病理類型等,在準確診斷的基礎上選擇恰如其分的術式。在宮頸癌診斷規範中,對Ⅰa期主張行次廣泛子宮切除術,而近年有作者採用保守性手術(激光錐切和氣化聯合使用)治療。

1.Ⅰa1期(浸潤深度≤3mm):行筋膜外全子宮切除術,欲保留生育功能的年輕患者或要求保留子宮的患者,可採用宮頸冷刀錐切術(CKC)。

2.Ⅰa2期(浸潤深度3~5mm):無脈管浸潤、病灶局限者,行擴大的筋膜外全子宮切除術(陰道切除1~2cm),病灶下1cm左右。要求保留生育功能或子宮者可行CKC,但術後需嚴密隨診觀察。

3.Ⅰa2期伴脈管浸潤、病灶融合、多發、細胞分化不良者,則應採用次廣泛子宮切除加選擇性盆腔淋巴切除。

4.拒絕手術或有手術禁忌證的患者,可行放射治療(單純腔內治療即可)。Ⅰa2期細胞分化不良者應加體外放療。

5.如手術前診斷不足或漏診、腫瘤體積大、手術未切淨或伴脈管浸潤、病灶融合疑浸潤癌時,術後宜補充放療以減少術後復發及盆腔淋巴轉移,其價值尚待探討。

6.對微灶型腺癌的處理目前尚無一致意見,根據腺癌特有的生物學特徵,認為採取比早期浸潤鱗癌更為積極的根治性手術為妥。 除做好經期產後或流產後的保健外,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外陰部衛生,防止陰道炎症和宮頸糜爛同時要保持性生活衛生,此外,要勤曬被褥,宜穿棉織品內褲並勤洗勤換等,在此基礎上,定期的婦女病檢查也是十分重要的。 [6]

學術論文

  • 李岱娟,岳良,孫永紅等. 層粘連蛋白與Ⅳ型膠原在宮頸原位癌及微小浸潤性癌鑑別診斷中的應用. 《 vip 》 , 2015

文獻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