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筆製作技藝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宣筆製作技藝 |
|
中文名 :宣筆製作技藝 遺產級別 :國家級 遺產類別 :傳統技藝 |
宣筆製作技藝是中國安徽省宣城市的傳統手工技藝,屬於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宣筆製作技藝源於秦代,盛於唐宋,具有悠久的歷史背景和文化[1]底蘊。宣筆以其選毫精良、製作精密而著稱,具有裝模雅致、毛純耐用、剛柔適中的特點,深受歷代書畫大師和文人墨客的讚譽。
特產簡介
宣筆製作技藝,安徽省宣城市傳統手工技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宣筆製作歷史悠久。源於秦代,盛於唐宋,宋末元初,戰亂頻繁,宣筆技藝逐漸式微。明清時期,再度興盛。
2008年6月7日,宣筆製作技藝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Ⅷ-130。2019年11月,宣筆製作技藝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
宣筆製作技藝的流程複雜,主要包括選料、水盆、制杆、裝套、修筆、鑲嵌、刻字、檢驗包裝等八大工序,涉及一百多個環節。材料方面,宣筆的筆桿通常由木杆、竹管或更高級的玉管、瓷管等製成,而筆頭則使用紫毫、狼毫、羊毫等獸毛禽羽,根據不同的性能和用途進行選擇。
宣筆的製作技藝不僅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2]的精髓,還在現代得到了保護和傳承。2008年,宣筆製作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並由宣城市書畫院負責保護。這種技藝不僅展示了中國傳統工藝的精湛技藝,還承載着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歷史價值。
歷史淵源
宣筆的淵源最早起自秦代,唐代韓愈在《毛穎傳》中記載,蒙恬將軍「南伐楚,次中山」,並用中山兔毛制毛筆,其中所提到的中山,便是當代宣州地區。
宣筆製作傳至漢代,製作技藝得到進一步改進,筆身裝飾十分考究。魏晉時期,宣筆製作基本傳承了漢制風格。唐代是宣筆發展的鼎盛時期,宣州也成為全國的制筆中心,並於唐天寶年間將宣筆作為貢品獻奉朝廷。朝廷做了「歲貢青毫六兩,紫毫二兩」的規定。因這種筆主要在宣城集散,故得名為「宣筆」。
宋代,宣筆製作技藝日臻完善,名工輩出,聲譽日隆。特別是宣州制筆世家諸葛氏所創製的「無心散卓筆」,被書法家梅聖俞稱為「筆工諸葛高,海內稱第一」,「軟硬適人手,百管不差一」,成為中國宣筆史上的一支勁秀。宋末元初,由於朝廷偏安,戰亂頻繁,迫使宣筆技工們為謀求生計而不得不四處流散,改謀他業,導致宣筆技藝失去根基。
清嘉慶、道光年間有鳳振堂筆莊、陳廣良筆墨坊、吳志福筆店等制筆作坊。相傳包世臣著《安吳四種》,就是使用吳志福製作的紫毫小楷毛筆。清末,揚州人朱丙生從銅陵學得宣筆製作技藝,回鄉後開毛筆店,傳張宗銘,再下傳張加元張祥芝、張蘇,均名揚一時。
工藝特徵
特點
宣筆柔韌相宜,筆勻基固,書寫流暢,收發自如,既能蓄墨又不肥滯。長鋒軟毫質軟豐腴而不肥厚,轉鋒靈活,能收能放,剛柔相濟;紫毫則鋒利挺勁且不失柔轉,既易着力又便掌握;狼毫筆發墨均勻流暢,硬中破軟,筆道挺勁;兼毫筆更是宜書宜畫,軟硬兼宜。
「尖、齊、圓、健」也被稱為毛筆「四德」,尖是指筆鋒要尖如錐狀,功用為利於書寫鈎、捺等筆畫;齊是指筆毛鋪開後,鋒毛平齊,功用為利於吐墨均勻;圓是指筆根為圓柱體,圓潤飽滿,覆蓋之毛均勻,功用為書寫時流利而不開叉;健是指筆鋒在書寫繪畫時有彈性,能顯現筆力。
種類
軟毫即選用彈性弱、硬度低的柔性毛,如羊毫、雞毫、胎毛等製成。其筆質柔軟,攝墨量大,使用時婉轉、圓潤、靈活、鋒毫便於鋪開,筆畫豐滿。根據用途有楂筆、斗筆、提筆、聯筆、屏筆,大楷、中楷、小楷、精工等品種。
硬毫即選用硬度和彈性較強的剛性毛製成的筆。其鋒毫剛硬,彈性較足,下按不易癱彎,起提又易復挺,落紙鋒芒顯露,枯濕燥潤變化分明,點畫瘦勁、銳利、峻峭,結體之勢格外精神跳躍。一般適宜於小楷和草書,牽絲線條粗細勻稱。硬毫因用材不同,有「紫毫」、「狼毫」和「鼠須」等品種。
兼毫是相對純毫而言(軟毫、硬毫)。兼毫是用羊毛和兔毛或羊毛與狼毫兩種毛配置而成,又稱「二毫筆」,是介於軟、硬兩毫之間的中性筆,其軟硬適中,剛柔相濟。有偏硬、偏軟幾個類別。偏硬有「九紫一羊」、「七紫三羊」、「五紫五羊」;偏軟有「三紫七羊」、「二紫八羊」等。
參考文獻
- ↑ 為什麼說中華文化,是最優秀的文化?答案可能出乎你的意料!,搜狐,2024-08-09
- ↑ 中華傳統文化有哪些內容? 經典著作有哪些? 如何學以致用? ,搜狐,2018-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