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觀實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客觀實在 | |
---|---|
客觀實在, 是哲學名詞。指獨立於人的意識之外,不以人的意識為轉移並為人的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存在,即物質。唯心主義否認物質的客觀實在性,硬說真正的實在是"絕對觀念"、意識和感覺等,而物質只是作為第二性的東西存在着。
唯物主義的觀點與此截然對立。列寧曾指出:"物質是標誌着客觀實在的哲學範疇,這種客觀實在是人感覺到的,它不依賴於我們的感覺而存在,為我們的感覺所複寫、攝影、反映。"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客觀實在 [1]
歸屬 馬克思主義哲學
門類 哲學 [2]
客觀實在是物質的唯一特性,它指獨立於人的意識之外,不以人的意識為轉移並能為人的感覺所感知的客觀存在,即物質世界。
馬克思主義哲學發展了唯物論,以實踐融入其中,使哲學不再只是哲學思辨,也避免了二律背反;無論是自然界還是人類社會,都是不依賴於人的意識的客觀實在。
馬克思主義哲學唯物論概括了萬事萬物的這一共同的唯一特性,把不依賴於意識並能為人的感覺所感知的客觀實在性叫世界物質統一性原理。
物質的客觀實在性是什麼
物質的唯一特性是客觀實在性。
這是說物質的「根源」是客觀實在性,並非說物質只有一個屬性是客觀實在性。
因此,這裡的「唯一」是「根源」的涵義。
高校教材講物質觀的四大意義中的第一條,就是對物質的「唯一」做的解釋。
物質對意識的獨立性、根源性;意識對於物質的依賴性,派生性。 這「客觀」,和「實在」是列寧的經典定義:
物質是標誌客觀實在的哲學範疇,這種客觀實在是人通過感覺感知的,它不依賴於我們的感覺而存在,為我們的感覺所複寫、攝影、反映。 所謂的「客觀」,就是直接的「感覺感知」的「客體」「他物」「非自我」;
而所謂的「實在」,就是對此「客觀」「感覺感知」的感性判斷的——「確定性」,「非他性」,不是別的,不是那一個,而是——「這一個」的意謂。
所以,物質的唯一特性是客觀實在性,也就是講的——物質是根源性的「感性確定性」。
這個,在黑格爾的《精神現象學》第一章——對「意識」的論述中就很詳細:
那最初或者直接是我們的對象的知識,不外那本身是直接的知識,亦即對於直接的或現存着的東西的知識。
感性確定性的這種具體內容使得它立刻顯得是最豐富的知識,甚至是一種無限豐富的知識。
此外感性確定性又好像是最真實的知識;因為它對於對象還沒有省略掉任何東西,而讓對象整個地、完備地呈現在它面前。但是,事實上,這種確定性所提供的也可以說是最抽象、最貧乏的真理。它對於它所知道的僅僅說出了這麼多。
它存在着。而它的真理性僅僅包含着事情的存在。......它存在——這對感性知識說來,就是本質的東西,而這個純粹的存在或者這個單純的直接性便構成感性確定性的真理性。......
在黑格爾的《精神現象學》中,對這「感性確定性」的最初最直接的「意識」描述得非常之詳細全面。但,黑格爾從來不提「物質」的概念,而與「物質」概念相對應的是——「對象」的概念。
黑格爾的「對象」就是唯物論的「物質」的概念。「物質」是「對象」的一種片面的具體化,而「對象」卻不一定是「物質」。「對象」是對最初最直接的現存「物質」與「事物」的抽象。
很顯然,你要想了解更多的關於——客觀實在性的內容,你不得不去細讀黑格爾的《精神現象學》
其實,顯然,唯物論也不認為物質僅有一個特性——客觀實在性。
高校教材講物質的自然觀時:
物質與運動密切相關、不可分割。物質是運動的,沒有不運動的物質,這說明運動是普遍的、永恆的和無條件的,因而是絕對的。 雖然唯物論對運動有此認知,但,唯物論卻不提運動是物質的根源屬性。
甚至它根本不提,運動是物質的屬性。只是說物質與運動相關。這其實,是把物質與運動性進行了割裂成了兩種存在:一種是物質客觀實在性的存在,一種是運動的存在。
然而,我們回頭看一下馬克思在《神聖家族》中對物質的描述如何:
在物質的固有的特性中,運動是第一個特性而且是最重要的特性,——這裡所說的運動不僅是機械的和數學的運動,而且更是趨向、生命力、緊張,或者用雅科布·伯麥的話來說,是物質的痛苦 [Qual]。物質的原始形式是物質內部所固有的、活生生的、本質的力量,這些力量使物質獲得個性,並造成各種特殊的差異。——《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2版第2卷163頁
如果,我們的高校教材描述物質的根源屬性時,使用了馬克思對物質的這段描述後,你猜結果會如何呢?——這物質內部固有着——活生生的本質的力量。——這可是,唯物論要批判的死對頭——唯心主義與泛神論的觀點。
客觀實在性,其實是觀察者意識內容的直接性與確定性。是觀察者的意識確認了一個客體的存在。它,並不是客體的真實的存在性。客體真實的存在性是——客體的絕對運動性,也就是客體是絕對運動的,絕對運動是客體(實體)的第一性;客體能被觀察者直接感知到的確定性,則是由客體存在的第二性——聯繫性或相關性交互性(與主體間的)決定。而客觀實在性,則是主體的意識感性的確定性。
舉個例子:一隻貓照鏡子。這隻貓發現鏡子裡的自己,它的意識里就有一個客觀實在性的貓,但,這隻貓會認為這個客觀實在性是另一隻貓,而不會把這個客觀實在性認為是自己。它可以跟鏡子裡的貓玩兒上好一會兒。但,鏡子裡的「客觀實在性」,並不是真的客體存在。
這樣的例子很多,人也是如此,尤其是小孩子,看個電影動畫片,信以為真——電影動畫的客觀實在性,是主體意識的確定性,而不一定是真實的客體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