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實際餘額效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實際餘額效應是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公布的科技類名詞。

在漢字的歷史上,人們通常把秦代之前留傳下來的篆體文字和象形文字稱為「古文字[1]」,而將隸書和之後出現的字體稱為「今文字」。因此,「隸變[2]」就成為漢字由古體(古文字)演變為今體(今文字)的分界線。

名詞解釋

實際餘額效應是指,價格上升,人們所持有的貨幣或以貨幣衡量的具有固定價值的資產的實際價值降低,人們變得相對貧窮,於是人們的消費水平減少的效應。

實際餘額效應理論

實際餘額效應是關於價格總水平的降低導致消費和投資兩者都增加的理論。實際餘額效應是以色列經濟學家帕廷金把庇古效應與凱恩斯效應結合起來提出的。它既考慮了價格水平變動對產品市場的影響,也考慮到了價格水平變動對貨幣市場的影響。

實際餘額效應理論在揭示這些影響時遵循的是這樣的思路:

①個人在處理持有的貨幣餘額與在商品和服務上的消費的關係時,具有一種理想的模式;

②價格水平下降,持有的貨幣實際價值上升;

③一定數量的貨幣能買到的商品和服務增加了;

④原來的理想模式被打破,且個人的流動資產有多餘;

⑤一部分增加的流動資產被用來購買商品和服務,消費增加;

⑥一部分增加的流動資產被借出去,這使貨幣市場上的資金供應量增加,利率降低;

⑦利率降低,引起投資增加。這樣,實際餘額效應既增加了消費,也增加了投資。

庇古效應和凱恩斯效應

庇古效應是由英國古典經濟學家阿瑟·庇古在1930年代提出。它是宏觀經濟學中利率傳導機制的一種,描述了消費、金融資產和物價水平之間相互關係。具體是指物價水平下降造成金融資產實際價值的增加,從而產生的消費刺激效應。

庇古效應表明:物價水平的變化,將引起既定數量的金融資產的實際價值上升或下降。如果物價水平的上升與家庭現有可支配貨幣收入的上升相對應,則可使其實際收入不變;但是,由於物價水平變動對所擁有的資產的實際抑制效應,仍可能促使家庭實際消費支出減少。相反地,如果物價水平的下降與家庭現有可支配貨幣收入下降比例相對應,那麼它仍可以由於所擁有資產的實際價值上升產生刺激效應,從而增加消費支出。

可以表示為:價格P下降-貨幣持有者更加富有-消費C增加-產出Y增加。

凱恩斯效應:價格水平的變化通過利率的變化所引起的投資支出變化的效果。即價格水平的下降將導致利率降低,從而使投資增加、總需求增加。

邏輯關係:

(1)個人對他持有的貨幣餘額與他花在商品和服務上的支出之間存在一種合意的關係。

(2)價格下降將使他持有的貨幣量的實際價值提高,即同量的貨幣可以購買到更多的商品和服務。

(3)因此,實際餘額與支出之間的合意關係就被打破,個人有了超額的流動資產供給。

(4)個人將願意把這部分超額流動資產貸放出去。

(5)借貸市場上資金供給增加將降低利率。

(6)隨着利率的降低,私人投資將會擴大,總需求隨之增加。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