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證與尋根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內容簡介
抗戰時期,國民政府組建了由王子云擔任團長的教育部藝術文物考察團,對西北等地區(陝西、甘肅、青海、河南)進行了民間藝術文物的田野調查與研究,系統整理和研究了20世紀40年代西北地區被傳統繪畫史學所忽視的無名藝術文物,本次西北調查的主要研究對象分四大門類:雕塑、建築、繪畫、民間風俗。工作項目主要從兩條主線出發,即:尋找「藝術史的田野」和尋找「藝術的田野」。教育部組織本次西北考察對「無名藝術史」的研究,成果豐碩,且後續研究持續了較長時間,直接影響了王子云後半生的學術取向和研究特色。本書即為對這一考察活動的全面系統的研究。
作者簡介
劉淳,四川瀘州人。四川師範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先後就讀於西南大學(原西南師範大學)、四川大學,2012年畢業於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文物學與藝術史專業,獲得歷史學博士學位。主要從事中國藝術史論研究,近年來在中國近現代藝術史學史研究領域取得一定成果,主持包括兩項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在內的各類縱向課題六項,在《文藝研究》、《美術》等刊物及藝術史領域的國際國內會議上發表學術論文數十篇,出版《美術欣賞》教材一部。
原文摘錄
藝術家式的考古研究,這是王子云團隊四年西北考察的一個整體顯著特徵。貫穿其始終的研究理念是,以田野實證為基礎,在客觀考證基礎上結合藝術家審美感悟和風格判斷的專業優勢,進行具有藝術家鑑賞式的美術考古研究。在敦煌莫高窟考察的年多里,王子云與其他考察成員吸取同時期考察敦煌的西北史地考察團的歷史考古研究理念,從歷史考證角度,對敦煌石窟建築形制、開窟年代、歷史背景等運用實地測繪、文獻考證等歷史學方法和考古類型學方法進行分型、分期研究。以測繪圖寫生圖攝影照片、臨摹作品和洞窟題記記錄等多種方式收集整理其研究成果。同時,他們也不放棄自身的藝術判斷眼光,對敦煌壁畫與雕塑的風格判斷和技巧分析,超越了一般歷史考古研究者的深度和角度。將審美鑑賞的主觀價值判斷與田野考證的客觀學理闡述進行柔性結合,呈現出20世紀40年代敦煌藝術學研究的多個亮點。 綜上所述,1940-1944年教育部西北藝術文物考察的核心學術價值主要集中在對敦煌莫高窟和陝西漢唐帝王陵墓及石雕藝術的考古與藝術史研究。除了收集的第一手田野調査數據值得學界重視外,在敦煌莫高窟藝術價值的定位、壁畫臨摹的方法、霍去病墓石雕價值的闡釋和創作主題的分析、漢唐帝陵建制規律的總結、石雕藝術的風格分期、建築及附屬裝飾細節的全面考察、民間小型雕刻的風格流變梳理等方面都具有不可迴避的學術創見與貢獻。該考察是研究中國古代「無名藝術史」及民國時期美術考古史學史的重要歷史事件。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