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宕昌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宕昌縣隸屬於甘肅省隴南市。宕昌歷史悠久,文化厚重。早在新石器時代這裡就有人類繁衍生息,春秋戰國時為羌人居住地,三國時鄧艾伐蜀過境。公元307年(西晉永嘉元年),羌族首領梁勤建立宕昌國至北周,歷時259年。

宕昌縣位於甘肅省南部,隴南市西北部,地處東經104°01ˊ至104°48ˊ,北緯33°46ˊ至34°23ˊ之間,海拔1138米至2500米之間,南北長90公里,東西寬74公里,總面積3331平方公里。宕昌縣為北亞熱帶、溫帶、高原三種氣候的過渡地帶,垂直氣候顯著,南北差異大,一般為溫帶大陸性氣候,氣候溫和而濕潤,按甘肅省氣候分區,屬隴南溫帶濕潤區。

宕昌物華天寶,資源富集。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多變的氣候,賦予了宕昌豐富的生物、礦產和水力資源。全縣有127萬畝森林、125萬畝草場。中藥材種類達692種,其中當歸、黨參、紅芪、黃芪、大黃等名貴藥材種植面積達40萬畝,素有「千年藥鄉」之美譽。境內現已探明金屬礦和非金屬礦16種,尤其是鉛、鋅、金、銅、銻儲量大,為優勢礦種。白龍江岷江等大小10多條河流在境內分布。[1]

建制沿革

宕昌歷史悠久,早在5000年前就有人類繁衍生息。

夏:宕昌為雍州之地,古西戎世居地。

商、西周:宕昌為羌人居地。公元前11世紀中期宕昌羌隨周武王滅商。

戰國:秦在今宕昌、舟曲一帶建羌道,屬隴西郡,

秦、西漢:羌道仍屬隴西郡。

東漢:光武帝初年羌道改屬武都郡。

三國:蜀漢建興七年(公元229年)羌道屬益州武都郡。魏晉元四年(公元263年),魏滅蜀,原屬蜀國轄地分梁,益2州,武都郡入梁州。

晉:西晉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羌道縣廢,地屬武都郡。晉懷帝永嘉元年(公元307年)羌人梁勤建宕昌國,東西千里,南北八百里,有人口10萬餘眾。

南北朝:北魏太武帝始光元年(公元583年),宕昌國歸附北魏。周武帝天和元年(公元566年),北周大將田弘滅宕昌國。以其地為宕州,設宕州總管府,轄宕昌、甘松2郡,宕昌郡領陽宕、和戎2縣,甘松郡領懷道縣。

隋:隋文帝開皇三年(公元583年),廢宕昌、甘松二郡,以州統縣。開皇四年(公元584年),廢宕州總管府。開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改陽宕為良恭縣。大業三年(公元607年),改宕州為宕昌郡。

唐:唐高祖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改宕昌郡為宕州,並署基城縣(今理川),屬岷州。武德二年(公元619年),置秦州總管府,轄秦、渭、岷、洮、迭、文、武、成、康、蘭、宕、扶12州。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宕州屬岷州總管府。太宗貞觀元年(公元627年),成州潭水縣改隸宕州,後省入良恭縣。貞觀三年(公元629年),和戎縣省入懷道縣。玄宗先天元年(公元721年),改基成縣為祐川縣(今理川)。玄宗開元二年(公元714年),置隴石節度使,宕州屬之。玄宗天寶元年(公元742年),改宕州為懷道郡,領懷道,良恭2縣。肅宗至德三年(公元758年),懷道郡復改宕州。廣德元年(公元763年),宕州陷入吐蕃。

北宋:太宗建隆二年(公元962年),合良恭,大潭2縣為大潭縣,隸秦州。神宗熙寧六年(公元1073年),王韶收復岷、宕二州。

南宋:理宗瑞平三年(公元1236年),岷州、宕州、疊州、階州、文州18番族降蒙古汗國。

元:世祖至元二十六年(公元1289年),設西固城軍民千戶所。惠宗至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改置西固番漢軍民千戶所,屬階州。

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明將傅友德兵至,西固千戶韓文舉眾歸附。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設西固軍民千戶所,屬鞏昌府。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建岷州衛於祐川,設岷州為指揮使司,屬鞏昌府。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改為西固城軍民守御千戶所,隸陝西都司,翌年,西固千戶所歸岷州衛軍民指揮使司直轄。

清:順治十二年(公元1655年),撤西固軍民守御千戶所,歸併階州,設州同分轄。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西固番人慕化,編民為里,設撫夷同知,隸鞏昌府。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裁西固撫夷同知,仍設州同,隸階州。

中華民國: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階州西固分州改為西固縣,隸屬隴南道(旋改渭川道)。民國十六年(公元1927年)7月,廢道,西固縣劃歸第一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治岷縣)。民國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西固縣劃入第八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治武都),直至1949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1949年12月9日,西固縣全境解放,西固縣人民政府成立,隸屬武都專區。1954年6月,經政務院批准西固縣治遷宕昌,11月13日,西固縣更名為宕昌縣。1958年4月8日,國務院決定撤銷武都專員公署,宕昌縣劃歸天水專員公署。1958年12月20日,宕昌縣和岷縣合併,劃歸定西專區。1961年12月15日,恢復宕昌縣建制,劃歸武都專區。1985年5月14日,武都地區更名隴南地區。2004年,撤區建市,歸隴南市所轄。

行政區劃

1996年,宕昌縣轄6個鎮、23個鄉、2個民族鄉:宕昌鎮、哈達鋪鎮、理川鎮、南陽鎮、官亭鎮、沙灣鎮、阿塢鄉、官鵝藏族鄉、金木鄉、牛家鄉、南河鄉、八力鄉、木耳鄉、龐家鄉、大舍鄉、何家堡鄉、簸箕鄉、賈河鄉、將台鄉、車拉鄉、新城子藏族鄉、臨江鋪鄉、好梯鄉、韓院鄉、竹院鄉、興化鄉、甘江頭鄉、秦峪鄉、化馬鄉、新寨鄉、獅子鄉。縣政府駐宕昌鎮。

2008年末,宕昌縣轄6個鎮、18個鄉、1個民族鄉:城關鎮、哈達鋪鎮理川鎮南陽鎮官亭鎮沙灣鎮、阿塢鄉、南河鄉、八力鄉、木耳鄉、龐家鄉、何家堡鄉、賈河鄉、將台鄉、車拉鄉、新城子藏族鄉、臨江鋪鄉、好梯鄉、韓院鄉、竹院鄉、興化鄉、甘江頭鄉、新寨鄉、獅子鄉、兩河口鄉,334個行政村,1543個村民小組。[2]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宕昌縣位於甘肅省南部,隴南市西北部,地處東經104°01ˊ至104°48ˊ,北緯33°46ˊ至34°23ˊ之間,海拔1138米至2500米之間,南北長90公里,東西寬74公里,總面積3331平方公里。東與禮縣接壤,西與甘南州舟曲縣、迭部縣相鄰,南與武都區毗鄰,北與定西市岷縣相連。縣城距首都北京市直距2134公里,距省會蘭州市直距244公里、公路里程341公里,距隴南市政府所在地武都區直距91公里、公路里程110公里。

地形地貌

宕昌縣屬青藏高原邊緣和西秦嶺、岷山兩大山系支脈的交錯地帶,加之受岷江、白龍江等河流的長期沖刷、切割,境內境內山戀起伏,溝壑縱橫,地形地貌異常複雜,山嶽特徵顯著。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地形由山地、丘陵、河谷三大單元構成,南部多深山峽谷,北部多黃土梁峁。縣境海拔在1138—4154米之間,平均海拔2300米,最高雷古山海拔4154米,最低沙灣水洞裡溝口,海拔1138米,縣城海拔1748米。

氣候環境

宕昌縣為北亞熱帶、溫帶、高原三種氣候的過渡地帶,垂直氣候顯著,南北差異大,一般為溫帶大陸性氣候,氣候溫和而濕潤,按甘肅省氣候分區,屬隴南溫帶濕潤區。,年均氣溫9.3℃,年均降水量583.9毫米,年平均相對濕度66%,年均日照1986.5小時,年均無霜期181天,最大凍土深度45cm。[3]

自然資源

礦藏資源

宕昌縣地跨西秦嶺鉛鋅、汞銻兩個成礦帶上,境內礦產資源種類多,儲量大。據初步勘探,全縣境內發現礦產15種,主要礦產地14處,其中金屬礦產有鉛、鋅、銻、錳、銅、金、鐵等,非金屬礦產有泥炭、石膏、重晶石、石灰岩、煤、粘土等。尤其是銻、鉛、鋅、銅、金等有色金屬礦儲量大,為優勢礦種。

黃金:有異常點13處,主要分布在南河瓦窯溝、八仙溝、花兒坡草灘溝北,興化苜蓿溝、長溝里、柴家莊,竹院陽山,南陽小兒山,車拉扎峪河、溝腦里,新城子馬圈溝,城關廟溝,沙灣馮家溝。

銻:主要分布在同寨至毛羽溝大斷裂南側銻、汞(金)成礦帶上。已知礦產地13處,其中小型礦床3處,分別是城關大草灘、新城子水眼頭、甘江頭銀硐梁;礦化點10處,分別是南河瓦窯溝,賈河雪嶺,新城子茅刺灘、三岔溝,興化關殿下,竹院四頭山、沈家、羅家溝,好梯安家山,將台曾家山。

銅:主要分布在同寨至毛羽溝大斷裂銅、鉛、鋅多金屬成礦帶上,礦產地7處,有韓院馬盤山1處小型礦床,6處礦化點,分別是興化銅廠,韓院孫家山、林家山、槽子裡,竹院成家山,官亭趙家溝。

鉛鋅:主要分布在大斷裂北側。有車拉代家莊1處小型礦床,興化丁藏里、堡子梁、南陽魚鈴溝3處礦化點。

錳:礦點有龐家小石門、簸箕寺、肖家灣,新寨立志壩等4處。

石膏:礦點有新寨李家石、沙灣上堠子2處。

重晶石:礦點有車拉溝腦里、南陽上張村。

石灰岩:礦點有新寨李家石、新城子新坪、興化大山樑、簸彭都等四處。

泥炭:礦點有簸箕蔥灘、興化檔治灘、獅子蔥壩3處。

綠松石:礦點有化馬尖旮旯一處。 

水能資源

宕昌境內水資源屬長江流域嘉陵江水系,縣內集水面由白龍江和西漢水兩大流域構成,有白龍江、岷江、良恭河等大小河流78條,其中流域面積大於50平方公里,且極端枯流量大於0.1立方/秒的有16條,具有縱坡大,流程長,落差集中等特點。水能理論蘊藏量26.29萬千瓦,可開發量7.2萬千瓦,現已開發1.1萬千瓦,占可開發量的15.4%。地下水源極其豐富,全縣地下水量0.667億立方米,水質清潔。據水質化驗情況分析,本縣97%的水是淡水,礦化度1-2克升;3%是微鹼水,礦化度2-5克升。各種水源所含化學成份,符合人畜飲水水質標準。

藥材資源

宕昌擁有得天獨厚的藥材資源,自古就有「千年藥鄉」、「天然藥庫」之美譽。境內有野生及半栽培和栽培中藥材592種,其中有收購量的就有142種,已採集製成標本的有317種。尤其是當歸、黨參、大黃、紅芪、柴胡、黃芪六大藥材量大質優,藥效獨特,自1962年外貿出口以來,暢銷東南亞一帶,曾獲國家經貿部頒發的《出口商品榮譽證書》。2005年通過國家GAP原產地保護認證。公元505年,宕昌王梁彌博把當歸做為貢品進獻給梁武帝蕭衍。公元753年,宕州大黃被鑒真和尚帶到了日本,與日本大黃雜交後產生了新品種大黃,國產優質品牌「雙鹿牌」大黃暢銷國內及東南亞地區。宕昌紅芪可與著名的晉芪相媲美,在香港市場上被譽為「高級紅芪」。宕昌黨參「獅子盤頭菊花心,氣味香甜嚼無渣」,居「隴藥三寶」之一,在國際市場上享有盛名。目前,全縣人工栽培的中藥材種類有20多個,種植面積超過12萬畝、年產量達1700萬公斤以上。

植物資源

森林資源:宕昌森林資源富集,種類尤為繁雜,全縣林地面積127萬畝,森林覆蓋率29.7%。森林植被垂直分布明顯,主要為暖溫帶落葉闊葉林、針闊葉混交林和高山暗針葉林,有樹種41科700多種。林區主要分布在岷江林業總場管轄的南河、官鵝溝、大河壩、官亭、獅子等地,主要樹種有雲杉、冷杉、落葉松、油松等82種。

草場(地)資源:宕昌草場資源豐富,有天然草原125萬畝,山地疏林草地17萬畝,占全縣土地面積的28.5%,年產鮮草7.8億公斤。主要分布在縣境北部、東北部,海拔在2500至3100米的阿塢、八力、車拉、獅子等鄉,主要牧草品種有三刺草、苜宿等9科73種。

動物資源

宕昌複雜的地形、溫暖的氣候、茂密的森林,為珍貴野生動物棲息繁衍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自然生態環境。境內有珍稀野生動物30多種,其中屬國家一級保護的有白唇鹿、金錢豹、雲豹、斑尾榛等4種;屬國家二級保護的有毛冠鹿、蘇門羚、黑熊、藍馬雞、褐馬雞、林麝、紅腹角雉等23種;屬省重點保護的有山溪鯢、黃麂子、石貂等7種。[4]

區域人口

人口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宕昌縣常住總人口272785人,其中,城關鎮19181人,哈達鋪鎮13118人,理川鎮11816人,南陽鎮13486人,官亭鎮6713人,沙灣鎮24778人,阿塢鄉10725人,官鵝藏族鄉3810人,金木鄉6575人,牛家鄉6513人,南河鄉7114人,八力鄉8048人,木耳鄉6484人,龐家鄉7407人,大舍鄉6629人,何家堡鄉5882人,簸箕鄉5618人,賈河鄉4892人,將台鄉7511人,車拉鄉11721人,新城子藏族鄉6129人,臨江鄉6366人,好梯鄉7193人,韓院鄉10886人,竹院鄉5421人,興化鄉9756人,甘江頭鄉6797人,秦峪鄉8186人,化馬鄉5700人,新寨鄉12425人,獅子鄉5905人。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宕昌縣常住總人口274313人,其中,城關鎮31861人,哈達鋪鎮28292人,理川鎮19701人,南陽鎮12267人,官亭鎮10064人,沙灣鎮21551人,阿塢鄉9677人,南河鄉6625人,八力鄉7101人,木耳鄉5713人,龐家鄉7956人,何家堡鄉5210人,賈河鄉8258人,將台鄉7094人,車拉鄉11045人,新城子藏族鄉6857人,臨江鄉5798人,好梯鄉6308人,韓院鄉11463人,竹院鄉5634人,興化鄉10342人,甘江頭鄉6835人,新寨鄉11242人,獅子鄉5766人,兩河口鄉11653人。

2016年末,全縣總人口31.4萬人,常住人口27.77萬人。

民族

宕昌境內生存着漢、回、藏、蒙古、滿、苗、維吾爾、東鄉、彝、朝鮮、壯、布依、佤、白、塔吉克、侗、瑤、普米、塔塔爾等18個民族。

區域經濟

綜合概況

2016年全縣實現生產總值23.43億元,比上年增長8.9%,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5.6億元,同比增長5.38%,第二產業增加值4.68億元,同比增長9.3%,第三產業增加值13.15億元,同比增長10.3%。全縣人均生產總值8438元。第一產業占生產總值比重23.9%;第二產業占生產總值比重的20%;第三產業占生產總值比重的56.1 %。

全年實現大口徑財政收入為2.7億元,比上年增長18.56%。

第一產業

宕昌縣境內地形地貌複雜,生態氣候多樣,自然環境優美,獨特的地理環境和資源優勢,為發展以中藥材、馬鈴薯、畜牧養殖、蔬菜為主的農業特色產業創造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尤其是中藥材種植歷史悠久、種植資源豐富、區位優勢明顯,藥性品質優良,自古就有「千年藥鄉、天然藥庫」之美譽。在全國12807種中藥品種中,宕昌縣就有690多種,其中有收購量的就有142種,常年家種面積比較大的藥材有當歸、黨參、黃芪、大黃、紅芪、柴胡、板藍根、黃芩、羌活等10餘種。所產的當歸、紅芪、大黃、黨參分別獲得了楊凌農高會「后稷獎」;「哈達鋪當歸」、「宕昌黨參」、「宕昌黃芪」和「宕昌大黃」先後通過了國家農產品地理標誌認證。

2016年作物播種面積51.17萬畝,比上年增加0.08%,①糧食作物播種面積28.83萬畝,比上年減少0.17%;②經濟作物播種面積19.83萬畝,比上年增加0.01%;③其它農作物播種面積2.38萬畝,比上年增長5.58%。全年糧食總產量為8.82萬噸,與上年持平,其中:夏糧產量22896.9噸,增長0.02%;秋糧產量65311噸。

全年共完成造林面積57036畝,同比減少8.13%(含新一輪退耕還林面積5.3萬畝)。

畜牧業發展情況:①大牲畜存欄9.94萬頭,與上年減少0.46%;豬存欄8.28萬頭,比上年增長0.02%;羊存欄6.45萬隻,比上年減少3%;雞存欄11.46萬隻,比上年增長20%。②大牲畜出欄1.44萬頭,其中牛出欄1.29萬頭,豬出欄8.05萬頭;羊出欄2.79萬隻;雞出欄8.41萬隻。③肉類總產量達7588.16噸,比上年增長0.1%;禽蛋產量343.5噸,比上年增長19%。

農村電氣、化學、水利、機械化情況:年末有效灌溉面積累計達到10萬畝,水平梯田累計達到28.22萬畝,化肥使用量2916.74噸,塑料薄膜使用量340噸。

第二產業

宕昌工業發展起步較遲,改革開放後才進入原始積累階段,長期以來,在省市的正確領導和大力扶持下,在歷屆縣委、縣政府和全縣各級組織的不懈努力下,全縣工業經濟實現了平穩較快發展,工業在全縣國民經濟中的作用日益凸顯,對財政的貢獻率逐年提高,工業已逐步成為富民強縣的主導產業。

截止2016年底,全縣有各類工業企業120餘戶,其中規模以上工業6戶(宕昌縣開源鉛鋅礦、宕昌縣宏發礦業公司、匯鑫水電公司(沙灣電站)、宕昌縣竹院北金礦、宕昌縣騰飛混凝土公司、隴南遠大生物科技公司),重點工業企業3戶(九台春酒業公司、福江源藥業公司、田野土特產公司);從產業分類看:有礦山企業4戶,采砂、制磚等建材企業53戶,小水電企業20戶,農特產品加工企業12戶,其它企業31戶;全縣工業從業人員(職工)3400多人(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職工760多人);主要工業產品有白酒、礦產品、中藥材飲片、礦泉水、植物油、山野菜加工、農副產品加工、建築建材、水電開發等30多種,逐步形成了有色冶金、清潔能源、農特產品加工、建築建材四大工業主導產業。截止「十二五」末的2015年,全縣一、二、三產的結構比例為23:30:47。

2016年完成工業總產值10.6億元,比上年增長14.27%。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總產值9.24億元,比上年增長7.77%;全縣實現工業增加值2.74億元,比上年增長13.64%,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增加值2.36億元,比上年增長8.51%。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產品銷售率達90%。全年規模以上工業盈虧相抵後,實現利潤總額1328.85萬元,比上年下降9.91%。

第三產業

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37億元,比上年增長9.6%;分銷售地看,限額以上零售額0.49億元,比上年增長11.4%;限額以下零售額6.88億元,增長9.42%。

全年旅遊總人數達176.3萬人次,比上年增長14%。旅遊綜合收入10.61億元,比上年增長7.8%。[5]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全縣現有各級各類學校257所,有教職員工3027人,中小學幼兒園人數達到48702人,其中,高中學生人數達到了4986人,小學21882人,初中10654人,縣職業中專註冊在校生554人,在園(班)幼兒10686人;通過向上爭、財政擠、社會幫等途徑,實施「全面改薄」、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幼兒園建設等項目,辦學條件得到明顯改善,教育教學質量逐年提升,2016年高考二本上線309人,上線率達24.76%。

文體事業

全縣縣級公共文化服務單位有文化館、圖書館、哈達鋪紅軍長征紀念館、官鵝書畫院和宕昌縣文化傳媒中心。鄉村公共文化服務單位有25個鄉鎮綜合文化站、336個村級綜合文化服務中心,縣、鄉、村三級文體基礎設施功能日趨完善,公共文化服務網絡逐步形成。這些活動陣地的建成和送文化下鄉活動的深入開展,使鄉村基本能夠依託節慶和廟會開展文體活動,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日益豐富。具有羌藏地方色彩的歌舞等文化藝術迅速發展,文學、隴劇、音樂、曲藝、繪畫、書法、攝影、雕刻等各種藝術門類空前繁榮,圍繞民俗文化和旅遊增內涵,為宕昌縣經濟社會發展增添活力。

衛生事業

全縣全縣有各類衛生機構534家,其中縣醫院、中醫院、婦幼保健站、疾控中心、衛生監督所各1所,鄉鎮衛生院25所,村衛生室336所,全系統有專業技術人員1287人,各醫療機構擁有床位1400張,醫療衛生服務水平有了明顯提高。同時,建立了新農合和特困醫療救助制度,順利開展了衛生Ⅷ及支持性項目、「降消」項目,住院分娩率達到99.06%,嬰兒死亡率控制在3.64‰,孕產婦死亡率控制在60.68/十萬。

廣電事業

通過實施廣播電視「村村通」、「戶戶通」工程,全縣達到了全覆蓋。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日益豐富。

社會保障

隨着一系列關注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的政策陸續出台,社會保障和社會救助體系逐步建立健全,實現了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全覆蓋、城鄉困難群體低保全覆蓋、農村五保供養全覆蓋,及時對所有應屆困難大學生進行了慈善救助,妥善安排了受災戶的基本生活,使城鄉困難群眾得到了實惠。截止2016年底,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征繳2111.84萬元,占年任務數1609萬元的131.25%;失業保險基金征繳223.37萬元,占年任務159萬元的140.48%;工傷保險基金征繳138.98萬元,占年任務128萬元的108.58%;生育保險基金征繳67.84萬元,占年任務41萬元的165.46%;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基金征繳3890.97萬元,占年任務3261萬元的119.32%;居民醫療保險個人繳費征繳48.92萬元,占年任務41萬元的119.32%。全縣享受農村低保共33013戶69935人,實行分類施保。其中,一類6490戶11090人;二類5636戶11459人;三類9771戶21828人;四類11116戶25558人。全年共發放低保金11201.684萬元;農村五保共4193戶4558人。實施分散和集中供養形式。其中,集中供養162戶180人;分散供養4031戶4378人,全年共發放保障金2131.61655萬元;城市低保2238戶4436人,實行差額保障,全年共發放保障金1951.4526萬元。新農合參合人數達到26.4萬人,參合率達98%,基本實現了應保盡保。[6]

歷史文化

羌族風情

羌族自稱「日瑪」、「日表」或『如瑪」、「爾瑪」,屬同一名稱。「羌」屬他稱,從羊、從人,意為「西戎牧羊人」。歷史上,羌族以養羊著稱,故羌族與羊的關係極為密切,至今仍保留着供奉「神羊」的習俗。羌語屬藏緬語系羌語支,分為南北兩大方言。南部方言行於茂縣的鳳儀、土門區、汶川縣威州、綿池區、理縣通化、薛城區;北部方言行於茂縣沙壩、赤不蘇區、松潘縣鎮江、熱務區和黑水大部份地區及北川縣。各方言內又有若干土語,乃至相鄰村寨間語音差異也較明顯,故有「五里不同鄉,十里不同俗」之說。公路沿線和接近漢、藏區羌民,一般都懂漢語或藏語。歷史上,羌族由於無本民族文字,故羌區通用漢文。1989年,羌文創製工作步入正軌,目前已進入試行推廣階段。

古樸神秘的宕昌羌族風情

如果說宕昌夏日的水以其柔弱讓人心生憐惜,那麼嚴冬的冰雪則顯現出一種男人般的剛強。宕昌位於甘肅隴南市西北部,地處青藏高原邊緣岷迭山山系與西秦嶺延伸交錯地帶,氣候溫和適應人類在此繁衍生活,在漫漫歷史長河中,宕昌為多民族雜居區域。現今居住在宕昌縣林區的藏民便是魏晉南北朝時期建立宕昌國的古羌人後裔,他們至今仍保留着古羌時的建築風格和生活習俗。勞動閒暇時,羌藏婦女身着節日盛裝,彈起口弦,唱起藏歌……一派迷人的羌寨風情。

「羌」由「羊」和「人」字組成,從羊、從人,意為「西戎牧羊人」。羌民族經過漫長的歲月,創造了燦爛的文化。根據《甘肅省志》記載:宕昌羌是西羌的一支,是「參狼羌」的一個派系,因居位在宕昌而被稱「宕昌羌」,漢以後的宕昌羌,分布在洮河以東,白水江之北,渭水以南的廣大地區,過着畜牧農耕為主,相對定居的遊牧生活。

現在的宕昌羌後裔———「木家」藏族,居住在三鄉、四溝、三十五村寨,形成今日「羌族」(木家藏族)的民族風情。其服飾、舞蹈、婚嫁、喪葬均有濃郁的民族特色,神秘而古樸。

口弦與花兒

宕昌羌藏民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無論在上山砍柴還是田間勞動,隨時觸景生情而自編自唱,這種民間歌曲,俗稱「野曲」,他們稱「甲里特」,又稱羌藏花兒。內容豐富,從日常生活到生產勞動,從戀愛、婚姻、家庭到人情世禮,涉及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分為獨唱和男女對唱。「甲里特」是羌藏民族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羌藏民族抒發情感的途徑,也是羌藏青年男女尋找自己心上人的媒介,表現了他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口弦是羌藏民族獨具特色的一種小型樂器,尤為羌族婦女所喜愛。口弦多自製,青年男女戀愛時,男青年做一口弦送女方以示信託。婦女也能自制,用直徑3-4厘米的竹筒,做成長約5-8厘米的口弦,竹筒里用竹片做一個簧片,細繩拴在簧片上,彈奏時張開嘴,形成音響,把口弦放在嘴邊,拉緊細繩,用手指在細繩上撥動,通過簧片發音,聲音綿綿悠長,如高山流水,潺潺不絕。口弦音域狹窄,不足一個八度,其音的改變,全憑演奏者扯動細繩的力度和舌頭觸及簧片的位置以及口形大小、口中氣流的強弱而定。

在宕昌,無論是羌藏居民還是漢族群眾都喜歡唱花兒。從廣義上講,花兒廣泛流行於洮、岷、宕、舟等廣大地域,具有濃烈的鄉土特色。狹義來說,大河壩國家森林公園內的花兒屬於羌藏花兒,它受洮岷文化的影響,屬於岷洲二郎山的一支,它是具有羌藏特色的花兒流派。羌藏花兒的曲牌有「啊歐令兒」、「尕牡丹令」等。

羌藏花兒具有唱音高、順口、上下連貫、方言運用較多等特點,內容豐富多彩,涉及生活的各個方面,尤以詠唱愛情為主,集中反映了當地群眾的精神風貌和生活習俗。

樸素華麗的民族服飾

羌族最隆重的民族節日為「祭山會」(又稱轉山會)和「羌年節」(又稱羌歷年),分別於春秋兩季舉行。春季祈禱風調雨順,秋後則答謝天神賜予的五穀豐登,實際上是一種春禱秋酬的農事活動,卻始終充滿濃郁的宗教色彩,更折射出遠古神秘文化的光輝。

舉行祭山會的時間各地並不統一,有正月、四月、五月之分,亦有每年舉行1次或2—3次不等,祭山程序極為複雜,所獻牲因各地傳說不同,圖騰不同而有差異,大致可分「神羊祭山」、「神牛祭山」和「吊狗祭山」三種。大典多在神樹林一塊空壩上舉行。一些地方祭山後還要祭路三天,禁止上山砍柴、割草、挖苗、狩措等。羌年節於每年農曆十月初一舉行慶典,一般為3-5天,有的村寨要過到十月初十。按民間習俗,過羌年時還願敬神,要敬祭天神、山神和地盤業主(寨神)。全寨人要吃團圓飯、喝咂酒、跳莎朗,直到盡歡而散。整個活動儀式由「許」(羌族巫師,漢語稱端公,羌語稱「許」、「釋比」,尊稱「阿爸許」)主持,咂酒則由寨中德高望重的長者開壇。節日期間親朋好友可互道祝賀,相互迎請。

羌族的服飾較為樸素而華麗,男人喜着青色或白色頭帕,穿自製的麻布長衫,外套一件無袖子的羊皮褂子,這種褂子可用來防寒、擋雨、墊坐。腳穿有鼻的「云云鞋」(羌繡布鞋),鞋子繡有雲彩圖案及波紋,鞋尖微翹,還穿皮鞋、布鞋,腳上裹牛、羊毛制的氈子綁腿,綁腿有保溫和護腿的作用。年輕女子還在綁腿上纏紅腳帶子,男女皆束腰帶。

羌族婦女亦喜纏青色或白色的頭帕,青年婦女常包繡有各色圖案的頭帕或用瓦狀的青布疊頂在頭上,用兩根髮辮盤繞作鬢;一般冬季包四方頭巾,上繡各色圖案,春秋季包繡花頭帕,穿有花邊的衣衫,衣領及袖口上鑲梅花形銀飾,腰系繡花頭帕,系有花邊的繡花飄帶;喜戴銀牌、領花、耳環、圈子和戒指等飾物,富有人家還在戒指上鑲嵌瑪瑙、玉石及珊瑚,有的胸前帶橢圓形的「色吳」,上用銀絲編織的珊瑚珠,用來祈求佑福增壽。在靠近漢區和城鎮附近的羌族人民,受漢族服飾影響,多着漢裝,節假日才穿本民族服飾。

羌族服飾多以自產的火麻經加工後紡線織成,俗稱「麻布衫」,或以牛羊毛吊線後織成,亦有布衫,以青色為多。腰間男束腰帶,女束花圍腰。解放後,河谷地帶羌人多着漢裝。

羌族民俗風情

羌族住房一般依地取材,用石塊隨手砌成,有二、三層之分,多為平頂房。房背用黃泥夯實擋雨,略有傾斜面以利排水。兩層房加修牲畜圈、茅廁;三層房底層為畜圈、房屋之間用一獨木梯相連。三十、五十房聚為一寨,即為羌案,分別坐落於高半山和河谷地帶,鱗次櫛比,蔚為壯觀。民國《汶川縣誌》稱:「羌土寨居,遠視如西式洋樓」。

年滿15周歲的羌族男子歷史上有舉行成年禮(冠禮)的習俗,事前需請來親朋好友圍火而坐,受冠禮者身着新衣,朝人類始祖像下跪叩拜,同時接受「許」代表天神饋贈的禮品———一用白色公羊毛線栓系的五色布條(護身符),之後由族中長者敘述祖先歷史,可由「許」頌經禱告(俗稱打「太平保護」)祭家神、祭羊神。岷江上游地區羌族因受自然條件和環境制約,其生產生活習俗大多停留在農耕文化階段,所居之處,「依山居之,壘石為室」,吃飯穿衣,自種自收,自給自足。

羌族飲食以自產的玉米、小麥、豆類、洋芋及蔬菜為主食。飲食主要有蒸蒸飯、燒饃饃、刀片子饃饃、麵皮子(面塊)、麥拉子(麵湯)、洋芋糍粑等。特色食品為蒸蒸酒、血饃饃等。普遍吸食自產的蘭花煙。羌區盛產蘋果、花椒、核桃等經濟作物,目前已遠銷海內外。

羌族實行一夫一妻制。歷史上有「指腹親」、「娃娃親」、「掉換親」、「買賣親」,也有「搶親」習俗。訂婚又有「女花夜」、「正酒」、「謝客」、「回門」等程序,極為隆重。男到女家不受歧視。結婚生子後有送祝米和喝滿月酒的習俗。喪葬除火葬外,有土葬、露葬、岩葬等習俗。

羌族民間文學極為豐富,著名的敘事長詩《木吉珠與斗安珠》)和《羌戈大戰》,不僅是民族史詩,更是珍貴的文化瑰寶。《洪水朝天》、《開天闢地》等民間故事更反映出羌族獨特的審美觀和藝術觀。羌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優美的莎朗舞和動人的山歌均是民族傳統文化的結晶。羌族生活中的婚、喪、喜慶、節日、請客迎賓都離不開咂酒。酒歌有齊唱、對唱、獨唱。

羌族的挑花刺繡工藝精湛,在我國工藝美術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羌族方言多、土語雜,但民歌原始古樸,音域不寬,一般在8度內,屬民族調式,五聲音階,六聲音階很個別;主要是微調式,宮商調式次之。多以二樂句、四樂句構成的單調曲式結構,調性傾於明朗大調色彩,旋律流暢。

羌族山歌多是即興演唱,音域較寬,調子高亢,且較自由,因而旋律較特殊,以獨唱為主。情歌以對唱和獨唱為主,樂句結構完整,音樂形象集中,詞意富於比興,很易上口。情歌開頭「納吉納那,那尤西,尤西惹那,惹那雜沙」,譯意:「納吉納那的歌要唱,不唱納吉納那的歌,就不是自己的民族,會忘掉自己的祖輩」,這四句唱完,再引申內容。勞動歌是羌族歷史上最早的歌,歌詞中,多以「咳、嘞、喲、嗒衣、哦、羅」等襯詞。每年的五月初五,是羌族特定唱歌節,羌語叫瓦爾俄足。祭山後走村串寨,挨家挨戶唱歌。這類儀式歌,在婚喪中得以表現。巫師在請神、驅邪、招魂、安葬等活動中形成的儀式歌,曲調簡單,類似說唱。[7]

名優特產

宕昌當歸:宕昌境內哈達鋪、理川一帶為當歸原產地中心產區,因屬古岷州轄地,故以「岷歸」著稱。「岷歸」栽種千年,一直離不開故土,外地移栽,藥性大減,因而自古以來,產量質量均為全國之首,「岷歸」身價信譽有增無減。早在公元505年,宕昌國王梁彌博向南梁國王的貢品就是當歸。唐代《新修本草》載:「當歸以宕州者最佳」。產地集中在宕昌中北部阿塢、哈達鋪、理川、車拉、將台等鄉鎮。年種植面積3萬畝,年產量達450萬公斤。當歸歷來是宕昌農村經濟的支柱產業。宕昌當歸榮獲外貿部《出口商品榮譽證書》,在東南亞地區享有極高聲譽。

哈達鋪紫皮大蒜:因皮色紫紅、瓣如蓮花,故又稱紫皮蓮花瓣大蒜。哈達鋪大蒜以頭大、瓣大、蒜汁濃厚、味重而馳名,特別是具有能夠久放而不生芽的特點。哈達鋪地區氣候涼爽,土地肥沃,屬紅淤黃土土壤,為大蒜提供了絕佳的生長條件。哈達鋪群眾種植大蒜有着悠久歷史,積累了豐富的種植經驗,除普遍種植外還有一批歷史上形成的大蒜專業村,規模化種植,年產量達50萬公斤以上,暢銷省內外,並出口日本、港台地區。

羊肚菌:又名羊肚蘑、羊肚菜、狼肚菜,屬馬鞍菌科羊肚菌屬珍稀食、藥兩用真菌。由於其菌蓋表面凹凸不平,狀如羊肚,故名羊肚菌。多生長在海拔2000米—3000米的濕潤地帶,特別是針闊葉林區的高山草甸、山谷沖積扇及林間空曠草坡。宕昌以其特殊的自然氣候,為野生羊肚菌提供了良好的生長條件,縣內各林區及林緣地帶均有分布。

花椒:宕昌所產花椒,以其色澤殷紅鮮亮,香味純正獨特而久負盛名,蜚聲國內外市場。尤其是「大紅袍」和梅花椒兩個品種,質量優異,倍受青睞,是宕昌久負盛名的土特產。花椒在宕昌境內均有分布,形成產業化的主要有新寨、沙灣、官亭、兩河口,甘江頭等鄉鎮。村舍地邊,河灘荒坡,到處是綴滿椒粒的花椒樹,河風吹來,香滿山谷。

南陽辣椒:宕昌南陽一帶氣候溫和濕潤,雨量充沛,土質肥沃,水利資源較豐富,水質清澈,空氣清潔,周邊方圓幾十公里無工業污染源,適宜辣椒種植。所產的牛角辣椒以肉質厚、果個大、辣味濃、品質優而,通過了甘肅省農牧廳的無公害辣椒產地環境認定和國家農業部無公害產品認證。產品除供應當地及宕昌市場外,部分還銷往武都、禮縣、舟曲、岷縣、隴西、蘭州等周邊地區,已逐漸發展成為縣內外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區域特色拳頭產品和產區農民增收的支柱產業。南陽辣椒種植區域主要分布在南陽鎮南陽街、上付、下付、楊集、塘坪及韓院鄉韓院、李家院、康家溝等村,種植面積超過1200畝,總產量200多萬公斤。

松花蜜:松花蜜由野生松樹花蜜釀成,屬於比較稀少的花蜜,品質優良,因此被稱為蜜中蜜。其色嫩白,清香撲鼻,整體呈顆粒狀,香甜爽口,集營養、藥用、保健價值於一體,同時也是無任何污染的綠色食品。松花蜜主要分布於宕昌縣阿塢、哈達鋪、南河、八力、龐家、官鵝、賈河、竹院、興化、甘江頭、秦峪、官亭、沙灣、獅子等鄉鎮的疏林區域。

黑紫羔羊裘皮:宕昌縣北部哈達鋪、理川10多個鄉鎮屬黑紫羔羊中心產區,有黑紫羔羊數十萬隻。黑紫羔羊主要生產黑色二毛皮。二毛皮是羔羊生長到兩月左右,其毛長到7厘米左右時,自然形成環形捲曲,稱「環環毛」時,將羔羊宰殺所取的皮。這種皮毛股明顯形成花穗,其尖端為環形或半環形,下有3至5個彎曲。好的二毛皮,毛纖維從根到尖漆黑,光澤明亮,皮板薄而輕。所制裘衣為裘羊皮之上品,在國內外市場視為珍品,在省內外久負盛名。

漿水梨:漿水梨樹生長條件獨特,只生長於宕昌縣理川、哈達鋪、阿塢、南河一帶,所以漿水梨便成了這一地區的特有產品。漿水梨個大、皮薄、肉脆、汁多,不僅是上佳的果品,而且具有滋陰清熱、潤肺止咳、健脾開胃、減肥利尿、調降血壓等藥用價值。每年果農將成熟的梨採摘下樹後,挑選出沒有傷痕和病癍的,墊上麥草堆放在農家屋特有的「重棚」上,一直存放到春節期間。因長期低溫存放,此時整個梨硬如石卵。食用時先放入冷水裡浸泡片刻,然後輕輕敲碎通體包裹的冰殼,便可用力吸出果汁,此時果香四溢,酸甜爽口,頓感神清氣爽,回味無窮。

化馬煙葉:化馬煙葉主產於宕昌南部兩河口鄉的深山峽谷中。這一地帶特殊的氣候和土壤,為煙葉生產提供了優越的自然條件,產煙歷史悠久,曾是宕昌羌王的貢品。具有色澤金黃,香氣濃郁,味醇綿長的特點,被當地群眾譽為「九葉靈香草」,暢銷縣內外。主要分布在兩河口鄉化馬村、山背村、羅灣村、石院村、廟下、王院村、柯木頭村、四方村,官亭鎮大村、官亭、滑石關、鄧橋、王家、蒿古堆村,甘江頭的謝家壩、臨江、甘江頭等3鄉鎮16村,年種植面積2500畝左右。

宕昌柿子:主產於沙灣、兩河口、官亭、甘江頭四鄉鎮的河谷地帶,有柿子樹1.5萬餘株。宕昌柿子以其優良的品質,鮮艷的色澤,多汁甘美的果實及豐富的營養物質,暢銷縣內外。柿子樹由黑棗樹嫁接而成,根系發達,耐旱,生命力極強,壽命長,一般可達200年至300年。病蟲害較少,一次栽樹常年受益。柿子具有一定的醫用價值,補脾健胃,潤肺止咳。柿皮不僅能治療咽干喉痛和口舌生瘡,還是重要的化工原料。

沙灣罐罐酒:亦稱黃酒、砸杆酒,是燒制「二鍋頭」的料酒。據史料記載始於宋代,已有近千年的歷史。罐罐酒的釀造,有嚴格的要求和複雜的程序,首先要將曬好的紅谷、青稞、高梁等糧食除去秕谷和雜物,然後放入加熱的鍋水中煮。這一過程要掌握火候,絕不能煮焦,煮熟後馬上涼在大蒲籃里,不停地攪動散熱,涼冷後,拌以酒麴。酒麴也有兩種,一種為山林里採摘的植物密密貫(園形小葉連成藤狀),曬乾後和麥麩做成酒麴,這種酒麴發酵慢,稱為慢曲;一種為購買的四川酒麴,這種酒麴發酵快,稱為快曲。酒麴拌好後捂上三至五天,待發熱有酒味後,裝入缸中,缸口用圓形石板蓋住,並用青土泥密封,不能透一點氣。過三至六個月後(一般快曲三個月,慢曲六個月),可將發酵後的酒醅舀入煨罐,加水煮沸,插入小竹節筒飲用。快麯酒濃烈醇香,使人精神爽快,慢麯酒醇香甘美,使人回味悠長。如果是紅谷酒,那就更為上乘。

沙灣二老殼:原名老烤,由於兩字音相近,地方口語叫做二老殼;也是由料酒煮一次,再烤酒一次,共兩次而得名。是把提前釀造好的料酒再次燒烤而成的白酒,酒精度一般在35-40度之間。燒制二老殼非常講究工藝,燒制的器具也非常獨特,由圓孔鍋蓋、套杆、套缸、竹筒組成。套杆起連接作用,套缸下面是一個圓通孔,用來連接兩端的套杆和竹筒,通孔上面是冷卻缸,用來裝水冷卻通孔里的酒蒸氣。烤酒時,把料酒放入大鍋蓋上之後,將套杆與鍋蓋圓孔、套缸圓孔一端相連,竹筒從另一端相連。鍋里的料酒煮開後,酒蒸氣從鍋孔蓋傳入套杆,再由套杆傳到套缸,在套缸的通孔子裡,酒蒸氣由上部的水冷卻變為酒,從竹筒里流出。烤制時要不斷更換套缸的熱水,以便穩定溫度,火更要注意,不能大,也不能小,大了酒出來後有焦味,小了出酒慢且味淡。酒的好壞與料酒有關,料酒若在酒缸里密封不好漏氣,烤出的酒就會有一股酸味。二老殼更奇怪的是與燒制人的性格還有關,如燒制女人性格剛強,酒則烈,性格溫柔,酒則綿,性格古怪,酒則怪味。烤制二老殼常用的料酒有高粱、玉米、紅谷、青稞、小麥,其中高梁居多,青稞的酒最為上稱。在沙灣,不管貧富,婚喪嫁娶,招待客人,都不買酒,全用自家烤制的二老殼。二老殼與沙灣罐罐酒齊名,是宕昌南部地區特有的地方飲食。它以特有的鄉土風味和物美價廉的獨特品質,長盛不衰,受到當地群眾的喜愛。現在二老殼已走出沙灣,享譽縣內外。

蕨菜:有「山菜之王」之美稱。以海拔1500-2400米山區生長的杆莖粗壯、肥美、脆嫩者為最佳。宕昌縣境內林區、林緣地帶均有分布,遠銷日本、東南亞一帶。為滋養食品,富含多種多種氨基酸和維生素,並以清香味美而享譽國內外,能清熱解毒、驅風濕、利尿,消腫、安神、抑制肥胖等。

刺五加:俗稱五佳,喻長久之意,木本植物生長於陰濕的灌木叢中,及坡地、水邊等處,春季嫩葉可食,以五葉交加者為上品,古代有"寧得五加一把,不用金黃玉滿車。"、"食遍百草乏其味,唯見五加獨食之,不言其貴"之說。李時珍《本草綱目》中亦有"五加治風濕痿痹壯筋骨,其功良深……"、"進飲食,健氣力,不忘事"及"久服輕身耐老"等記載,對刺五加的評價很高。其藥用的和保健食用價值高,針對高血壓、腦血栓、貧血、糖司法部病患者,中老年食之有奇效,同時它還有祛風除濕、舒筋活血,強壯筋骨,浮腫解毒之效。此菜可涼拌、飩肉。叭獨燒湯,則滿室生香,是上等的燒湯之料。廣泛分布於縣內各林區、林緣地帶。

烏龍頭:因獨木無枝杈,春季頂上生嫩芽,鳥雀難棲,古人稱鵲不踏,素有"木人參"之美稱。廣泛分布於縣內高寒深山陰濕地帶,木本植物,春季嫩芽可食用。富含微量無素硒和多種氨基酸、維生素,有滋陰降火,健胃消食、減肥消脂肪、活血散瘀、利尿消腫、活血止痛之功效。

刺嫩芽:為落葉小喬木,樹幹和樹枝上長有皮刺。葉為2-3回奇數羽狀複葉,傘形花序頂生,淡黃白色、果實球形黑色。學名:龍牙楤木,俗稱刺老芽、刺龍牙、霸王菜,主要分布於縣內針葉或針闊混交林緣地帶。刺嫩芽營養價值和藥用價值很高,含有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礦物質、維生素等。嫩芽可做菜、做湯,也可醃漬加工灌頭,營養豐富,味道鮮美,風味獨特。刺嫩芽有祛風濕、散於結、補氣安神等功能,植株總皂甙含量為20.40%,是人參的2.5倍,含有豐富的人參素,有健身強體之功效。

天然放養牛羊肉:宕昌廣闊的草場資源,為發展畜牧養殖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特別是自然放養的牛、羊遠近聞名,它們都來自海拔2000米左右的八力、車拉等高寒草原,吃的是天然無污染的青草,喝的是自然純淨的山泉,肉嫩鮮美,暢銷省內外。[8]

風味小吃

紅軍鍋盔:哈達鋪鍋盔歷史悠久,色樣繁多,大一尺,底平面突,突面形似牡丹,狀如頭盔,故名鍋盔,也稱穹鍋。用特製火鍋灰燒而成,食之干酥,清香可口,回味悠長。鍋盔是哈達鋪人民當年獻給長征紅軍的最高級食品。後來,哈達鋪人民將鍋盔的外觀改成由八個瓣組成,象徵紅軍的八角帽,名字也改為紅軍鍋盔,以此紀念。

哈叉:(當地方言)是哈達鋪、理川一帶的風味面點。是宕昌上半片家家戶戶逢年過節、舉辦宴席、款待貴客必不可少的食品。其做法是先將小麥粉和成麵團自然發酵,適量的鹼水中和,反覆揉搓,使麵團光滑柔韌,用器皿捂蓋,讓麵團回醒片刻。然後後將麵團揉搓成長條,擀杖擀開,用刀切成約長10厘米,厚約3-4厘米的長條,從長條中間劃開兩刀,兩頭不能劃斷。用手提起中間麵條,把整個一角從中間麵條中翻過,形如「8」字,又像古時婦女頭上耀亮無比的金釵,故稱哈叉。再放入油鍋烹炸,至兩面金黃,蓬鬆酥軟,色香噴鼻。最好以當地傳統手工榨制而成的蔓菁油烹炸,味道更加地道濃香。

酸菜牛肉麵:是一種深受宕昌群眾喜愛的清真特色麵食。其做法是將小塊牛肉用酸菜炒熟後,加水煮沸,做成酸菜牛肉湯。然後在煮好的面片中加入酸菜牛肉湯,即成酸菜牛肉麵。此面兼有牛肉麵之濃香、酸菜面之清爽,有消暑清火之作用。

酸菜臊子麵:是宕昌南部的一種特色飲食,現已被縣內各酒店、農家樂列入其菜譜之中。其做法是將做好的大肉臊子用植物油熬炒後,放進切好的蔥、蒜等,再將酸菜放入,加水煮沸後盛出,做成酸菜臊子湯,也可按個人口味加入雞蛋。再煮好手擀麵,加入酸菜臊子湯,即成酸菜臊子麵。此面有清熱解火,消食解暑之作用。

莜麥粥:以高寒山區莜麥為原料,原麥粒文火熬煮,口感滑潤微甜,營養價值高,久食補人。宕昌特有。

莜麥面:是莜麥加工而成的一種麵粉,莜麥也稱「油麥」、「燕麥」、「玉麥」等。其品質好,營養價值高、用途廣。據研究發現,莜麥的蛋白質、脂肪、維生素及鈣、鐵、磷等礦物質的含量在同類糧食作物中最高,而且莜麥含糖量低,不僅是糖尿病患者不可缺少的食物,而且還可促進膽固醇的代謝和改變其在人體內的分布,促使它從血管中排出,對人體的衰老、高血壓等病都有一定的預防和治療作用。

洋芋攪團:有些地方叫糍杷,為全省乃至全國獨有。將洋芋煮熟,剝皮,放入專用木槽內,用專用木槌砸搗至粘團狀,色澤光亮微黃。分熱食、冷食兩種食用法。熱食,放人酸菜漿水中略煮,連同酸菜漿水盛碗後調以鹽、油潑辣子即食;冷食,盛碗後調入調和嗆煮的醋、油潑蒜、辣子即食。風味獨特,口感滑潤、清香。過去為農家家常小吃,現在進入飲食市場,頗受歡迎,已成為大眾喜食的特色小吃之一。

洋芋餅:洋芋擦絲,放入平鍋內,烙成餅狀,加入少許鹽水,色澤金黃,口感香脆。

蕎面煎餅:將蕎面加水調成糊狀,在乎底鍋上刷油,將麵糊均勻攤於鍋底,以文火烙凝,翻過烙熟,色亮質柔,薄如紙翼,捲成筒狀,蘸蜂蜜食之,或者裹以炒土豆絲、炒韭菜、蒜泥等食用,其味鮮美,妙不可言。

釀皮:釀皮的做法是將白麵團放在有水的木桶里搓洗,麵團越洗越小,直到洗成蜂窩狀時,桶中水渾濁如漿,將麵漿均勻地倒在平底鍋中蒸半小時,蒸好涼冷後,將其一張張撕起來,就成了黃亮柔軟的釀皮,吃時,把它切成細細的條子,抓在碗裡調上佐料,香柔可口。這一傳統小吃遍布縣內各地。

方言俚語

宕昌縣的縣城西面的方言接近於定西地區的岷縣方言,縣城附近的中部則是地道的宕昌方言,而縣城以東卻又是接近甘南藏區舟曲的方言了,還帶有與其毗鄰的武都西片的方言。宕昌方言裡帶有許多「兒化音」,譬如把「魚」叫「魚兒」;而與其毗鄰的武都,卻直接叫「魚」;又譬如宕昌方言裡把「哪裡」說成是「阿搭兒」,而與其毗鄰的武都,則說成是「咋」或「咋伙」。

風景名勝

官鵝溝自然風景區

官鵝溝全長32公里,總面積約17637公頃,森林覆蓋率為75.1%,景區前14公里為15個色彩斑斕的湖泊,後18公里為松柏茂密的原始森林,最深處為高山草甸和終年不化的雪山。溝內山嶺重疊,幽谷縱橫,青山碧水,奇峰怪石,瀑布飛濺,草甸雪山,湖泊激流,古木參天,溝兩邊的懸崖峭壁上有許多形態各異,妙趣橫生的岩石構造,被專家譽為最有觀賞價值的「地質公園」。主要景點有:通天門、問天石、獨秀峰、幽谷洞天、山盤水柱、虎口瀑、珍珠瀑、雲煙瀑、官鵝飛瀑等景觀。

官鵝溝自然風景區原始古樸,環境優美、空氣清新、風景如畫。現今居住在官鵝溝大河壩的藏族同胞是魏晉南北朝時建立宕昌國的古羌後裔,他們的語言、服飾、生活習俗還保留着古宕昌羌的原生態鮮明特徵。景區內山嶺重迭、幽谷縱橫、青山碧水、奇峰怪石,瀑布飛濺、草甸雪山、湖泊激流,古木參天,野趣橫生,四季色彩變幻無窮。

大河壩森林公園

大河壩森林公園位於甘肅省宕昌縣城郊,距蘭州市340公里,處於青藏高原東部邊緣與西秦嶺、岷山兩大山系支脈的交錯地帶,地理位置東經104°01′~104°27′,北緯33°51′~34°08′,毗鄰四川九寨溝風景名勝區。大河壩國家森林公園範圍包括大河壩溝、馬圈溝、官鵝溝、缸溝、八峽溝、大廟灘六大片區,總面積4.2萬公頃,森林覆蓋率為68%。公園集森林景觀、草原景觀、地貌景觀、水體景觀、天象景觀等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於一體,景觀資源整體品位高,空間布局特點突出,動植物分布多樣,生態環境優美,自然景觀奇特。經專家評定,大河壩森林公園風景資源質量等級為一級。在大河壩國家森林公園的茫茫林海中,棲息着白唇鹿、金錢豹、雲豹、斑尾榛雞等4種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毛冠鹿、蘇門羚、黑熊、藍馬雞、褐馬雞、林麝、紅腹角雉等23種國家二級保護動物,豹貓、北方山溪鯢、黃麂子、石貂等7種省重點保護動物。置身其間,常聞百鳥歡歌,偶見山雞、野兔、松鼠出沒。這裡,漫山遍野生長着雲杉、紫果雲杉、秦嶺冷杉、油松、波氏落葉松、華山松、檜柏、櫟類、樺木、白楊等喬木和牡丹、五角楓、芍藥、野丁香,黃楊、虞美人、馬蘭花、杜鵑等灌木50餘科700多種,分布着刺五加、冬蟲夏草、黃連、半夏、貝母、細辛、大黃等100多種藥用植物,鬆軟的林地上鑲嵌着羊肚菌、野蘑菇等食用菌。走進公園,你就走進了一個名副其實的天然動植物園。

魯班崖地質公園

魯班崖地質公園位於宕昌縣官亭鎮三盤子村,其下緊靠國道212線和滔滔岷江。詩刻摩崖高2丈余,詩的上端有朱色岩畫,形如梅花鹿。下方刻有「潛而勿用已沉殘,起料階州顧七持。從日初與雲雨士,方縱或躍舍崔間」一詩,落款為「(南宋)紹興二年」。字跡俊秀,清晰如初。詩中描寫了此峽谷道的高低不平,時斷時續,行走艱難之情景。

萬古千秋,循環往復,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這一地質奇觀,被世人認為木工始祖魯班先師的妙手巨作,魯班崖由此得名。據考證,該地貌形成於2.2億年前的三疊紀,崖面是淺海沉積的薄層狀灰岩,地層的扭曲褶皺是地殼強烈運動擠壓導致地層變形的結果,是典型的「滄海變桑田」地質變遷標誌。更是宕昌岷江峽谷區特有的地質景觀。

哈達鋪紅軍長征紀念館

哈達鋪紅軍長征紀念館始建於1978年,由7處革命遺址構成,占地面積5500多平方米,建築面積2400平方米。它是甘肅省長征途中革命文物陳列最多、原貌保存最完整的一處故址。現館內存有革命文物52件,其中國家一級文物1件,國家二級文物8件,國家三級文物14件,收藏胡耀邦、張震、肖克、楊成武等7位上將、22位中將、77位少將的題詞、手跡、墨跡116幅。1981年10月被甘肅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4年12月被甘肅省委命名為全省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2000年5月被甘肅省國防教育委員會命名為甘肅省國防教育基地,2001年6月被中宣部命名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同月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4年12月,被甘肅省委黨史研究室命名為全省黨史教育基地。2005年9月,國家建設部、國家文物局又共同授予哈達鋪鎮「中國歷史文化名鎮」稱號。原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為哈達鋪紅軍長征紀念館題寫了館名。[9]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