宎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宎 |
揥,dì 形聲。字從手,從帝,帝亦聲。
"帝"意為"根本"。"手"為"拔"省。
"手"與"帝"聯合起來表示"連根拔去"。
本義:連根拔去。徹底摘除。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揥
拼音; dì
釋義; 捐棄;除去
出自; 《文選·陸機·文賦》
文字含義 揥
<動>
捐棄;除去 [do away with]
心牢落而無偶,意徘徊而不能揥。--《文選·陸機·文賦》
另見tì
揥tì〈名〉
搔頭的簪 [hairpin for scratching one's head]
玉之瑱也,象之揥也。--《詩·墉風·君子偕老》。毛傳:"揥,所以摘發也。"
另見dì
基本字義
tì ㄊㄧˋ
古代的一種首飾,可用來搔頭。
語。
嬈。
方言集匯
粵語:dai3tai3zaai6
客家話:[客英字典]di5ti5[海陸豐腔]di2ti5[梅縣腔]ti5di5[台灣四縣腔]di2ti5
詳細解釋
揥〈動〉
捐棄;除去 [do away with]心牢落而無偶,意徘徊而不能揥。--《文選·陸機·文賦》
另見 tì 其它字義
揥tì 〈名〉
搔頭的簪 [hairpin for scratching one's head]玉之瑱也,象之揥也。--《詩·墉風·君子偕老》。毛傳:"揥,所以摘發也。" 另見 dì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唐韻》《集韻》《韻會》$丑例切,音跇。讀與滯近。所以摘發者。《詩·墉風》象之揥也。《疏》以象骨搔首,因以為飾,名之曰揥。
又《魏風》佩其象揥。
又《集韻》《韻會》$他計切,音替。
又《集韻》丁計切,音帝。義$同。
又捐也。《陸機·文賦》心牢落而無偶,意徘徊而不能揥。石韞玉而山暉,水懷珠而川媚。《注》揥,猶去也。徘徊之意。不能褫舍其妙也。◎按寘霽兩韻古通。媚與揥。葉古音也。
又他歷切,音剔。戲也,取也。
又《唐韻》《集韻》$都黎切,音低。指也。 《廣韻》或從木作楴。音義同。別見木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