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完成(臧棣詩歌)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完成》是詩人臧棣創作的現代詩歌。

作品原文

我只是在鏡前停留一分鐘

就有什麼完成了


後者更簡單,我們只是降生

就有相似的東西完成了


當部分靈魂醒來,肉體

沉沉睡過去:另一件事情

也完成了。而它可能會比

上面提到的兩樣東西更費解


……所以,黑漆漆的天空

會像一個無限擴張的口袋

把住各個角落,靜候着它的腳步


也許我只是在私下做過

世上最美的夢;而在眼皮底下

有什麼事已交代清楚,完成了


直挺挺地站着接吻,我們僅僅是相愛

有什麼形象就完成了。並且將我們

連成一體:恰似生活的一個斜坡


也許我將終生無緣與你相識

或者就像常常會發生的那樣

我將找不到我們要尋覓的人


而死亡卻不會讓你漏網

也不妨說,又一件東西

在它的懷報中完成了

代替我們,或者僅僅是代替我

作者簡介

臧棣(1964年-),出生於中國北京,畢業於北京大學,現任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1]

其曾獲《作家》雜誌年度詩歌獎,憑藉《寫給兒子的哀歌》獲得第三屆鐘山文學獎詩歌詩評類作品獎,曾入選「中國當代十大傑出青年詩人」,代表作品有詩集《風吹草動》《新鮮的荊棘》等。[2]

詩人柏樺引用弗羅斯特的名言「詩始於愉悅,終於智慧」來評價臧棣的詩歌。弗羅斯特主要是在解釋一首詩生成的過程,最初的情緒和意象引導了愉悅的寫作衝動,然後水到渠成一行接一行,最終在隱秘的智慧里結束。而從閱讀的角度而言,甫一接觸臧棣的詩歌,人們便很容易感受到一種強烈的愉悅,它由每一個單獨的、漂亮的句子帶來,主要源自於詩人的語言,首先在修辭層面衝擊了我們的視域,讀詩的時候獲得了異樣的快感,似乎有點眩暈,那種激動的興奮感懸留在行句間。每一首詩裡面的小單元、短結構,是感官的,是肉體的,是用隱喻、想象力處理經驗(臧棣講過想象力達成詩的效果,語言的本質就是隱喻,詩即隱喻),把讀者帶入修辭的愉悅,愉悅的衝動之中。

在臧棣的詩中,同樣有許多拗口難懂的句子,需要付出一些腦力才能理解。它們可能是被變形的個人經驗,是糾纏的、含混的語義表達等等,有意無意地製造了理解的困難,像不聽話的小馬踩在讀者微痛的神經。[3]

有人認為臧棣的詩太過晦澀,有人甚至批評他的詩過分地重視技巧。而臧棣早在1990年代論述後朦朧詩時就提到了「作為一種寫作的詩歌」,即在探討寫作的可能性。在他看來,詩的技藝是必須的,甚至是支配性的,而強調詩歌作為一種寫作行為,某種程度上即是對外界所謂他詩歌晦澀說法的回應,作為一個對寫詩極具抱負野心的詩人,臧棣在寫作的路上也比多數人走得更遠。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