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宋鏡瀛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宋鏡瀛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宋鏡瀛,男,1918年11月25日生,江蘇省崇明縣人,汽車工程專家、汽車工程教育家[1]。長期從事汽車專業的教學與科研工作。創建了清華大學汽車專業,建立了汽車實驗室。倡導理論密切聯繫實際的教學方法。在發展中國微型汽車和汽車節能方面作出了貢獻。

基本信息

人物說明----汽車工程專家、汽車工程教育家

出生地點----江蘇省崇明縣

出生日期----1918年11月25日

國 籍 ---- 中國

職 業 ---- 科研工作者

畢業院校----英國倫敦帝國理工學院機械工程系

代表作品----《汽車行駛速度的研究》《 型汽車自動無級變速器的研究》

人生履歷

1918年 11月25日出生於江蘇省崇明縣。

1935-1938年清華大學機械工程系學習。

1938-1942年 長沙參加抗日戰爭,任中國紅十字會總會救護總隊運輸股汽車隊中隊長。

1942-1943年 昆明西南聯合大學學習一年,大學畢業。

1945-1948年 英國倫敦帝國理工學院機械工程系攻讀研究生並畢業。

1948年清華大學副教授、教授、汽車教研組主任兼汽車試驗室主任、動力機械系副主任、汽車研究室主任。從事汽車工程方面教學與科研。

1957年 訪問捷克、民主德國與蘇聯,考察汽車專業情況。

1979年 訪問美國,參加美國汽車工程學會第75屆年會並考察美國汽車工業情況。

1962-1982年 任中國汽車工程學會第一、第二屆常務理事。1987年 赴日本參加國際太平洋地區汽車工程學會第2屆年會。

1990年 赴美國考察電動汽車。

曾任北京市人民政府汽車專業顧問組組長,中國公路學會客車學會理事長,中國公路學會榮譽理事。

人物生平

家庭背景

宋鏡瀛1918年11月25日出生於江蘇省崇明縣(現屬上海市)。其父為前清舉人,曾留學日本,結識孫中山先生,並受其影響。回國後在杭州高等學堂任教,不久去世。遺言教子走實業救國道路,對他有一定的影響。宋鏡瀛在家鄉民本初中讀書時,正值「九一八」事變(1931 年)。當時政府採取不抵抗政策,而全國民眾興起了轟轟烈烈的抗日救國運動,包括宣傳抵制日貨。他和同學們曾到街上店鋪中查抄日貨(主要是「洋布」),並在街頭演講宣傳。後來又被學校派去縣城參加抗日救國宣傳,使他從小就樹立了愛國主義思想。

參加抗戰

1935年冬,他在清華大學念一年級時,北平學生掀起「一二·九」運動,於12月9日和16日兩次舉行示威遊行,他都積極參加。1937年暑假,北平所有的大學二年級學生6月初開始集中在西苑二十九軍兵營中接受軍訓。訓練很嚴格、認真。不料在7月7日晚,日軍發動了蘆溝橋事變,二十九軍士兵奮起抵抗,負責軍訓的何基澧旅長要去前線指揮戰鬥,軍訓已照顧不了,於7月20日左右結束,學生回校後就各自分散了。他是在平津淪陷後才離開清華大學南下的。閱報得知清華大學於11月在長沙成立臨時大學,他及時趕到那裡上學。1938年2月,清華大學機械系三年級學生大部分轉到當時設在長沙市金井鎮的陸軍機械化學校技術學員隊學習汽車技術,7月結業。他隨同班同學章文晉先後加入中國紅十字會總會救護總隊運輸股,任汽車隊中隊長。他率隊去武漢以南一帶戰區接運傷兵,多次遭到敵機轟炸掃射。以後經歷了長沙大火,車隊轉到西南諸省奔走。在紅十字會期間,他率汽車隊工作,並常常親自駕駛、修理汽車,學到了不少關於汽車的知識。

英國留學

1942年9月他到昆明西南聯大復學,一年後讀完大學課程並畢業。1944年參加全國性留學考試,被錄取為獎學金研究生留學英國。1945年抗戰勝利後他經印度到達倫敦,在帝國理工學院機械系攻讀研究生後畢業。但宋鏡瀛認為在先進工業國家的工廠里接受實際工作鍛煉是十分重要的,所以他儘量擠出時間到工廠去實習。他到英國德比(Derby)市的國際燃燒(International Combustion)公司,在設計室和數個車間參加實踐工作,獲得了經驗。

回國教學

1948年宋鏡瀛接到同班同學孟少農來信,附來清華母校劉仙洲和李輯祥兩位老教授的親筆信,要他回清華大學機械系任教。他毅然放棄國外優越的物質條件乘船回國。當時正值解放戰爭在華北激烈展開之際,也沒有動搖他回國的決心。很快他就返回清華園,也未顧及去上海老家一轉,不久就迎來了清華園的解放。當時他開設的課程有「汽車工程」、「內燃機原理」、「熱力工程」等。這些都是高年級的專業課。他講課的特點是理論密切聯繫實踐,而且往往先從實踐開始。例如先將汽車內燃機拆開,而且讓學生親自動手拆裝,熟悉機械的結構和使用中可能發生的問題,然後講設計和理論。這樣順理成章,學生便於學習,教師也便於講解,教學效率較高。1949年人民日報和光明日報在「新民主主義教育」標題下指名報導了這種教學方式。以後經歷了全國高校院系調整,學習蘇聯教育制度,翻譯蘇聯教材,試製微型汽車等,他都遵循黨的教育方針,全力以赴地工作。1982年國家設立學位制度,在清華大學設立汽車專業博士點。宋鏡瀛被指定為我國第一批博士生導師,先後培養出10名博士生。

主要論著

1 宋鏡瀛.汽車行駛速度的研究.清華大學科學討論會文集,人民日報報導,1956年6月12日.

2 宋鏡瀛.微型汽車自動無級變速器的研究.清華大學學報,1962,

3 宋鏡瀛等.鋅空氣電池電動汽車的研究.清華大學學報,1973.

4 宋鏡瀛等.輕型載重車車架斷裂的原因分析與處治.汽車工程,1981.

5 宋鏡瀛.汽車運行油耗的模擬計算.汽車技術,1982.

6 宋鏡瀛.載重汽車多工況行駛試驗規範的制定.汽車運輸研究,1982.

7 宋鏡瀛.我國汽車節油實踐.國際太平洋汽車工程學會會刊,1983.

8 宋鏡瀛.發展汽車工業.中國科協交通運輸發展戰略研究.專題研究匯編,1989,

9 宋鏡瀛譯.汽車理論與計算.上海:龍門聯合書局,1953.

10 宋鏡瀛譯.汽車設計.上海:龍門聯合書局,1955.

11 宋鏡瀛.汽車百科全書底盤部分.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1992.

12 宋鏡瀛.現代科學技術詞典機械部分.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0.

人生成就

設置汽車專業

1952年全國高等學校進行院系調整,學習蘇聯教育制度,在一個系之下要設立幾個專業。由於在清華大學原來的機械工程系裡,汽車工程方面的課程有一定的理論與實踐基礎,遂決定在新成立的動力機械系里設置我國第一個汽車專業,並任命宋鏡瀛為汽車教研組主任。但按照新的蘇聯教學計劃,作為一個專業所要開設的課程是很多的,並有一系列實習、實踐環節。他除了安排系內教師和聘請系外以至校外教師來開設所有的課程外,還專門去長春第一汽車製造廠向在那裡工作的蘇聯教育專家請教「課程設計」和「畢業設計」的做法,並籌款印製汽車的詳細結構圖冊供學生做設計時參考。

教材工作也是一件大事。鑑於蘇聯教材較系統地反映了國外先進技術,內容適合我國應用,中央高等教育部特地推薦將其翻譯出版,以供試用。宋鏡瀛學習俄文較早,1952年即開始利用晚上時間翻譯汽車理論與設計方面的教學參考書,共計約100萬字,不僅供學校應用,在我國汽車技術界也廣為流傳。

建立汽車實驗室

創立汽車專業最繁重的工作是建立汽車實驗室。宋鏡瀛先是設立「專業教室」,其中備有專供學生進行拆裝實習的汽車和部件,以使學生熟悉汽車的構造。以後又陸續搜集各種不同結構的部件供學生觀摩研究。然後是自力更生地組織力量進行設計、製造和安裝幾個汽車和部件的試驗台,開創我國自製試驗台的先聲。其中最先建造的是汽車轉鼓試驗台。轉鼓直徑1.6米,由鋼板卷焊而成,表面鋪木板,作為「活動的道路。讓一輛被鋼絲繩拉着固定不動的汽車驅動車輪在轉鼓表面上滾動,從而測定汽車的動力性能和燃料經濟性。其後建造的還有離合器試驗台、傳動效率試驗台、輪胎轉盤試驗台等。

開展汽車研究

這是學校培養師資、提高教學質量和促進科技進步所需要的。宋鏡瀛以汽車最重要的性能指標——行駛速度為題進行了研究。他通過典型調查和實測數據,指出我國汽車使用中的速度是低的。約束速度的因素在壞的道路上是道路的質量問題,在較好的道路上是交通管理上的問題,不利於汽車速度的發揮,例如快慢車混合行駛。他認為汽車的高速性能應得到較好發揮,以提高運輸工作的總體效益。這個研究報告在清華大學第一次科學討論會上發表,並在1956年6月12日人民日報上作了報導,引起了汽車界與交通管理部門的重視。此後,科研工作作為汽車教研組的一項重要工作不斷地深入。

參考來源

  1. 宋鏡瀛:中國汽車工業奠基人 ,黨政機關網, 2017-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