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宋恕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宋恕
出生 (1862-1910
國籍 中國
別名 宋衡
職業 近代啟蒙思想家
知名作品

回瑞安後,身體一直不好,於宣統二年(1910)三月六日逝世。其墓位於瑞安市錦湖街道牛伏嶺村。其遺著於建國後列入國務院古籍整理出版規劃,1993年出版《宋恕集》(胡珠生編,中華書局),並被選入《中國啟蒙文庫》(張岱年主編,遼寧人民出版社,1994年)。

《六齋卑議》是思想的代表作,在著作中,宋恕亮出了"著書專為世界苦人立言"的想法。他抨擊程朱理學,主張變法維新、設立議院、開設報館、興辦學校、振興工商等,確立了托古改制的思想體系,成為早期維新派的代表人物,在江浙一帶享有盛譽。在晚清民初的維新思潮中,宋恕具有不可替代的歷史地位。[1]

人物生平

宋恕(1862-1910),即宋衡,近代啟蒙思想家,與陳黻宸、陳虬並稱"浙東三傑"。原名存禮,字燕生,號謹齋;改名恕,字平子,號六齋;後又改名衡。生於浙江省溫州市平陽縣萬全鄉鮑陽村(今萬全鎮下薛村)。父名賓家,稟生。家有良田二千來畝,宅旁有花園、假山,號稱萬全首富。自幼資質穎異,有神童之譽。浙江瑞安孫鏘鳴奇其才,以小女許為婚姻。


人物軼事

清光緒十三年(1887)夏,隨岳父孫鏘鳴前往上海,襄閱龍門書院課卷。秋間復往南京襄校鐘山書院課卷。十五年鄉試不第,寓居杭州七寶寺讀佛經。次年夏,在俞樾介紹下到武昌謁湖廣總督張之洞,並電欽差俄、德、奧、和(也作合,今之荷蘭)四國大臣許景澄,請攜為隨員,因病誤期。十七年底,因出國未成,留上海過年,在旅館起草《上李中堂書》並撰寫《卑議》(初稿),決心謁見直隸總督李鴻章,提出變法維新政治綱領。十八年端午節前抵天津,向李建議"易服改制,一切從西"。目前應參考西方制度,採取變通辦法進行改革,被李嘉為"海內奇才",派任水師學堂漢文教習。甲午戰敗後,離天津寓居上海,整理《津談》一書,托儒家和孔子之古,為《卑議》之變法維新綱領提供理論基礎,"著書專為世界苦人立言"這一名言出於該書。此後在上海接觸大批維新派人士及其領袖,逐漸成為上海維新派之理論核心。譚嗣同譽為"後王師",孫寶琦請其起草《光緒皇帝罪己詔》。二十一至二十四年,在滬參加變法維新輿論準備工作,在崇正講舍、安瀾書院時務卷中宣揚愛國民主思想,擔任《經世報》臨時主筆,寫過多篇政論,出版活字本《卑議》,為農民、商販、少數民族,特別是婦女立言,對封建專制主義理論支柱--程朱理學大肆鞭撻。戊戌政變後,思想轉於消沉。二十七年秋,曾在杭州求是書院任教。二十九年東遊日本,詩人本田種竹等7人設筵於東京臨江樓接風。三十一年,應山東巡撫楊士驤之聘,任山東學務處議員兼文案,以後曾代理山東編譯局坐辦,在濟南首尾四年,致力於推進山東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提出許多創議,對山東的文化教育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藝術特色

人物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