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宋史·趙汝愚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宋史·趙汝愚傳出自《宋史》,是二十四史之一,收錄於《四庫全書》史部正史類。於元末至正三年(1343年)由丞相脫脫和阿魯圖先後主持修撰。《宋史》卷帙浩繁,共兩千多人的列傳,比《舊唐書》列傳多出一倍,《周三臣傳》將韓通、李筠、李重進同列,橫跨五代至宋初,彌補過去新舊五代史之不足。[1]

原文

趙汝愚,字子直,漢恭憲王元佐七世孫,居饒之餘干縣。汝愚早有大志,每曰:「丈夫得汗青一幅紙,始不負此生。「擢進士第一,簽書寧國軍節度判官,召試館職,除秘書省正字。孝宗方銳意恢復,始見,即陳自治之策,孝宗稱善,遷校書郎。知閣門張說擢簽書樞密院事,汝愚不往見,率同列請祠,未報。會祖母訃至,即日歸,因自劾,上不加罪。

遷著作郎、知信州,易台州,除江西轉運判官,入為吏部郎兼太子侍講。遷秘書少監兼權給事中。內侍陳源有寵於德壽宮,添差浙西副總管。汝愚言:「祖宗以童貫典兵,卒開邊釁,源不宜使居總戎之任。「孝宗喜,詔自今內侍不得兼兵職。舊制,密院文書皆經門下省,張說在西府,託言邊機不宜泄。汝愚謂:「東西二府朝廷治亂所關,中書庶政無一不由東省,何密院不然?「孝宗命如舊制。

權吏部侍郎兼太子右庶子,論知閣王抃招權預政,出抃外祠。以集英殿修撰帥福建,陛辭,言國事之大者四,其一謂:「吳氏四世專蜀兵,非國家之利,請及今以漸抑之。「進直學士、制置四川兼知成都府。諸羌蠻相挻為邊患,汝愚至,悉以計分其勢。孝宗謂其有文武威風,召還。光宗受禪,趣召未至,殿中侍御史范處義論其稽命,除知潭州,辭,改太平州。進敷文閣學士,知福州。

紹熙二年,召為吏部尚書。先是,高宗以宮人黃氏侍光宗於東宮,及即位為貴妃,後李氏意不能平。是年冬十一月郊,有司已戒而風雨暴至,光宗震懼,及齋宿青城,貴妃暴薨,駕還,聞之恚,是夕疾作。內侍馳白孝宗,孝宗倉卒至南內,問所以致疾之由,不免有所戒責。及光宗疾稍平汝愚入對上常以五日一朝孝宗於重華宮至是往往以傳旨免至會慶節上壽駕不出冬至朝賀又不出都人以為憂。汝愚往復規諫,上意乃悟。汝愚又屬嗣秀王伯圭調護,於是兩宮之情通。光宗及後俱詣北內,從容竟日。

譯文

趙汝愚字子直,漢恭憲王趙元佐的七世孫,居住在饒州餘干縣。趙汝愚早年就胸懷大志,他常說:「大丈夫被載入史冊,才不辜負此生。」趙汝愚考中進士第一名,任簽書寧國軍節度判官,朝廷召他參加館職考試,拜為秘書省正字。孝宗正銳意恢復疆土,趙汝愚首次拜見孝宗,就陳述自治之策,孝宗稱好,升他為校書郎。知門張說被升為簽書樞密院事,趙汝愚不去拜見,率同僚一起請求管理一祠觀,未得到批准。正好他祖母的訃聞到,趙汝愚當天回去,又自我彈劾,皇上不加他的罪。

趙汝愚升為著作郎、信州知州,改為台州知州,拜官江西轉運判官,進宮任吏部郎兼太子侍講。又升為秘書少監兼代給事中。內侍陳源受寵於高宗,補差為浙西副總管。趙汝愚說「:祖宗派童貫主管軍隊,最終引起邊境的戰爭,陳源不宜擔任統兵之職。」孝宗很高興,從今後內侍不能兼軍職。過去的制度規定,樞密院文書都要經過門下審查,張說在樞密院,託言邊防機密不可泄露,拒交文書予門下省審查。趙汝愚說:「中書門下、樞密院二府關係到朝廷政治的好壞,中書門下的大小政事無一不經樞密院審查,為何樞密院不這樣做?」孝宗令一切照舊。

趙汝愚暫代吏部侍郎兼太子右庶子,他論及知門王抃攬權預政,皇上派王抃離朝到外地的祠觀任職。趙汝愚以集英殿撰修身份統帥福建,他到宮中辭行時,對皇上指出國家大事有四方面,其一是:「吳氏四世掌管蜀軍,對國家不利,請從今慢慢限制他的權力。」趙汝愚被提為直學士、制置四川使兼成都府知府。諸羌族相繼挑起邊患,趙汝愚到四川後,全部施計瓦解了他們的勢力。孝宗說他文武雙全,召他回朝。光宗受禪即位,派人去四川召趙汝愚回朝,趙汝愚沒回,殿中侍御史范處義說趙汝愚拖延命令,朝廷讓趙汝愚任潭州知州,趙汝愚不接受,朝廷又任他為太平州知州。趙汝愚進升為敷文閣學士,福州知州。

紹熙二年(1191),趙汝愚被召為吏部尚書。當初,高宗讓宮女黃氏侍奉光宗於東宮,等到光宗即位黃氏為貴妃時,皇后李氏內心憤憤不平。這年冬十一月郊祀,有關部門已經警告將有暴風雨來臨,光宗很震懼,等到在青城齋宿時,貴妃突然去世,光宗回宮後,聽說此事十分生氣,當天晚上疾病發作。內侍跑去報告孝宗,孝宗慌忙趕到南內,詢問光宗致病的原因,不免對光宗有所警告、責怪。等光宗病稍稍好些時,趙汝愚進宮回答皇上提問。光宗常常五天一次到重華宮拜見孝宗,到這時孝宗往往傳旨讓光宗免去,到會慶節光宗生日時,光宗不上朝,冬至大臣們進宮朝賀他也不出來,國都的人都很擔心。趙汝愚前去反覆規勸,光宗於是醒悟。趙汝愚又叮囑嗣秀王伯圭護理、調和,於是孝宗與光宗的感情得以溝通。光宗及李後都到孝宗住所北內去,與孝宗一起愉快地度過了一天。[2]

作者簡介

蔑里乞・脫脫

脫脫(1314年-1355年),亦作托克托,亦作脫脫帖木兒,蔑里乞氏,字大用,蒙古族蔑兒乞人。至正三年(1343年),脫脫主編《遼史》、《宋史》、《金史》,任都總裁官。[3]

阿爾拉·阿魯圖

(生卒年待考),蒙古族,蒙古阿兒剌部人。元朝末期重臣,繼脫脫之後,主持了纂修遼、金、宋三史,頒《至正條格》等工作,特別是三史中的《宋史》部分,是由阿爾拉·阿魯圖主持的。阿爾拉·阿魯圖主持《宋史》的修撰,在時間上是相當倉促的,因而不可避免地存在許多問題和缺陷,儘管如此,《宋史》仍為極其重要的史書,為二十四史之一,仍然發揮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在這一方面,阿爾拉·阿魯圖功不可沒[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