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宋史·胡安國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宋史·胡安國傳出自《宋史》,是二十四史之一,收錄於《四庫全書》史部正史類。於元末至正三年(1343年)由丞相脫脫和阿魯圖先後主持修撰。《宋史》卷帙浩繁,共兩千多人的列傳,比《舊唐書》列傳多出一倍,《周三臣傳》將韓通、李筠、李重進同列,橫跨五代至宋初,彌補過去新舊五代史之不足。[1]

原文

胡安國,字康侯,建寧崇安人。入太學,以程頤之友為師。與論經史大義,深奇重之。中紹聖四年進士第,哲宗親擢為第三。提舉湖南學事,有詔舉遺逸,安國以永州布衣王繪、鄧璋應詔。二人老不行,安國請命之官,以勸為學者。零陵簿稱二人流人鄒浩所請託也。蔡京素惡安國,得簿言大喜,命置獄推治,卒無驗,安國竟除名。未幾,簿以他罪抵法,台臣直前事,復安國元官。政和二年,丁內艱,移江東。父沒終喪,謂子弟曰:「吾昔為親而仕,今雖有祿萬鍾將何所施?」遂稱疾不仕。靖康元年,除太常少卿,辭;除起居郎,又辭。朝旨屢趣行,至京師,以疾在告。

門下侍郎耿南仲言安國意窺經筵,不宜召試。欽宗不答。安國屢辭,南仲又言安國不臣。欽宗曰:「渠自以病辭,非有向背也。」每臣僚登對,欽宗即問識胡安國否。金人薄都城。子寅為郎在城中,客或憂之,安國愀然曰:「主上在重圍中,號令不出,卿大夫恨效忠無路,敢念子乎?」敵圍益急,欽宗亟召安國,詔竟不達。安國見中原淪沒遺黎塗炭常若痛切於其身雖數以罪去每有君命即置家事不問然自登第迄謝事四十年在官實歷不及六載侯仲良言必稱二程先生,他無所許可,後見安國,嘆曰:「吾以為志在天下,視不義富貴真如浮雲者,二程先生而已,不意復有斯人也。」

安國所與游者,謝良佐、楊時皆程門高弟。安國之使湖北也,時方為府教授,良佐為應城宰,安國每來謁而去,必端笏正立目送之。安國少欲以文章名世,既學道,乃不復措意。有文集十五卷、《資治通鑑舉要補遺》一百卷。(節選自《宋史•胡安國傳》)

譯文

胡安國字康侯,建寧崇安人。進入太學後,以程頤之友朱長文和潁川靳裁之為師。靳裁之給他講經史大義,並十分器重他。胡安國曾三次應試於禮部,終於在紹聖四年(1097)考中進士,後來提舉湖南學事,當時皇帝下詔要求舉拔未被發現的有才能的人,胡安國便將永州布衣王繪、鄧璋推薦給朝廷,以響應皇上之詔。王繪、鄧璋二人年老不能赴朝,胡安國請求任命他們為官,以勸勉學子。零陵主簿說此二人為黨人范純仁之客,又為流放之人鄒浩所請託。蔡京一向厭惡胡安國,聽到零陵主簿之言後大喜,便命湖南提刑對胡安國追究罪行,然而始終未找到什麼證據,但胡安國仍被除名。不久,零陵主簿因為犯罪而伏法,台官追究其誣損胡安國之事,恢復了胡安國的原官。政和二年,由於母親去世,胡安國離職移往江東,後來,其父也去世了,胡安國對子弟說「:我以前是為雙親而進入仕途的,現在,雙親既去,我縱有萬鍾俸祿又有何用呢?」於是,胡安國稱病不再為官。靖康元年(1126),朝廷拜胡安國為太常少卿,不就;再拜起居郎,又不就。朝廷多次發旨催胡安國赴朝上任,胡安國無奈到了京師,並再次向朝廷表白自己有疾病的情況。


門下侍郎耿南仲指責胡安國意在獲取經筵之職,不宜召試。欽宗沒有理睬南仲之言。胡安國曾多次辭官不就任,耿南仲又指責他不忠,欽宗說「:胡安國是因為有病而辭拜,並非有意那樣。」每次有臣僚輪對,欽宗都問其是否認識胡安國。金人逼近都城。胡安國的兒子胡寅尚在城中,有人替他擔憂,他卻傷感地說:「聖上也在重圍之中,如今聖上號令發不出來,卿大夫恨效忠無路,我能只惦記胡寅嗎?」金敵攻城更緊,欽宗急召胡安國及許景衡,但詔書最終沒能送達。安國看到中原淪陷,黎民塗炭,就好像痛在自己身上。雖然多次因罪罷去,但每有君命,他就置家事於不顧。然而他從登第到去世,四十年在任,而實際在位還不足六年。侯仲良言必稱二程先生,對其他人無所讚許,後來見到了胡安國,嘆曰「:我以為志在天下,視不義富貴真如浮雲者,只有二程先生,沒想到還有胡安國也是如此。」


胡安國所交往的人如游酢、謝良佐、楊時等皆是程門高弟。胡安國出使湖北,楊時當時擔任府教授,謝良佐為應城宰,胡安國每次來謁見他到離去,必整裝端笏正立目送之。胡安國少年時想以文章立名於世,但學道之後,便不再有這種想法。著有文集十五卷,《資治通鑑舉要補遺》一百卷。[2]

作者簡介

蔑里乞・脫脫

脫脫(1314年-1355年),亦作托克托,亦作脫脫帖木兒,蔑里乞氏,字大用,蒙古族蔑兒乞人。至正三年(1343年),脫脫主編《遼史》、《宋史》、《金史》,任都總裁官。[3]

阿爾拉·阿魯圖

(生卒年待考),蒙古族,蒙古阿兒剌部人。元朝末期重臣,繼脫脫之後,主持了纂修遼、金、宋三史,頒《至正條格》等工作,特別是三史中的《宋史》部分,是由阿爾拉·阿魯圖主持的。阿爾拉·阿魯圖主持《宋史》的修撰,在時間上是相當倉促的,因而不可避免地存在許多問題和缺陷,儘管如此,《宋史》仍為極其重要的史書,為二十四史之一,仍然發揮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在這一方面,阿爾拉·阿魯圖功不可沒[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