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宋史·梅堯臣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宋史·梅堯臣傳出自《宋史》,是二十四史之一,收錄於《四庫全書》史部正史類。於元末至正三年(1343年)由丞相脫脫和阿魯圖先後主持修撰。《宋史》卷帙浩繁,共兩千多人的列傳,比《舊唐書》列傳多出一倍,《周三臣傳》將韓通、李筠、李重進同列,橫跨五代至宋初,彌補過去新舊五代史之不足。[1]

原文

梅堯臣字聖俞,宣州宣城人,侍讀學士詢從子也,工為詩,以深遠古淡為意,間出奇巧,初未為人所知。用詢蔭為河南主簿,錢惟演留守西京,特嗟賞之,為忘年交,引與酬唱,一府盡傾。歐陽修與為詩友,自以為不及。堯臣益刻厲,精思苦學,由是知名於時。宋興,以詩名家為世所傳如堯臣者,蓋少也。嘗語人曰:「凡持,意新語工,得前人所未遂者,斯為善矣;必能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然後為至也。「世以為知言。歷德興縣令,知建德,裹城縣,監湖州稅,簽書忠武,鎮安判官,監永豐倉。大臣屢薦宜在館閣,召試,賜進士出身。

寶元、嘉祜中,仁宗有事郊廟,堯臣預祭,輒獻歌詩,又嘗上書言兵。注《孫子》十三篇,撰《唐載記》二十六卷,《毛詩小傳》十卷,《宛陵集》四十卷。

堯臣家貧,喜飲酒,賢士大夫多從之游,時載酒過門,善談笑,與物無忤,詼嘲刺譏托於詩,晚益工。有人得西南夷布弓衣,其織文乃堯臣詩也。名重於時如此。 (《宋史·梅堯臣傳》)

譯文

梅堯臣字聖俞,宋宣州宣城人。是侍讀學士梅詢的侄子,在詩作方面造詣極深。他的詩,有一種深遠而淡泊的意境,並常於平淡中顯現匠心獨運的奇巧。起初很長一段時間,他的詩才沒有被人們發現。後來,梅堯臣以父蔭而入官,為河南主簿。當時留守西京的錢惟演發現並驚嘆他的才華,與他結成了忘年之交,並相互吟詩酬唱,抒發情感。歐陽修也與梅堯臣結為詩友,並自謙不如梅堯臣的寫詩才能。梅堯臣因受到知名前輩的誇獎與鼓勵愈發兢兢業業,潛心苦讀,終於在宋代文壇上名聲大振。自宋以來,像梅堯臣那樣,專以詩才之名流芳後世的人實不為多。梅堯臣曾對人說「:大凡做詩,要注意立意新穎,語言考究,發前人所未發,感前人所未感。而且,能自如駕馭難寫之景,使之活靈活現,栩栩如生,能使讀者感受到詩句之外深遠而美妙的意境。只有這樣的詩才能稱得上是上乘之作。」後世都以為梅堯臣的這些觀點十分精闢與精彩。

梅堯臣曾先後做過德興縣令,建德、襄城知縣,監湖州稅,簽書忠武、鎮安判官,監永豐倉等地方官。大臣們屢次舉薦梅堯臣任館閣之職,因而梅堯臣得以受皇帝召試,並被賜進士出身。

寶元、嘉年間,梅堯臣隨宋仁宗參加郊廟祭典,並獻上讚美詩,還曾向皇帝上書談振軍備戰之事。梅堯臣為《孫子十三篇》做過注,撰有《唐載記》二十六卷、《毛詩小傳》二十卷、《宛陵集》四十卷。

梅堯臣家庭清貧,他自己喜歡飲酒。名賢及士大夫多與之交往甚密,並常常是帶着酒到其家與之共飲。梅堯臣十分健談,且無所畏懼。嬉笑怒罵之情皆寄寓於詩中,晚年尤其如此。有人曾得到過西南偏遠地區少數民族一件布衣,發現布衣上繡織有梅堯臣的詩句,可見梅堯臣在當時的名聲是何等之大了。[2]

作者簡介

蔑里乞・脫脫

脫脫(1314年-1355年),亦作托克托,亦作脫脫帖木兒,蔑里乞氏,字大用,蒙古族蔑兒乞人。至正三年(1343年),脫脫主編《遼史》、《宋史》、《金史》,任都總裁官。[3]

阿爾拉·阿魯圖

(生卒年待考),蒙古族,蒙古阿兒剌部人。元朝末期重臣,繼脫脫之後,主持了纂修遼、金、宋三史,頒《至正條格》等工作,特別是三史中的《宋史》部分,是由阿爾拉·阿魯圖主持的。阿爾拉·阿魯圖主持《宋史》的修撰,在時間上是相當倉促的,因而不可避免地存在許多問題和缺陷,儘管如此,《宋史》仍為極其重要的史書,為二十四史之一,仍然發揮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在這一方面,阿爾拉·阿魯圖功不可沒[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