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宋史·楊巨源傳

宋史·楊巨源傳出自《宋史》,是二十四史之一,收錄於《四庫全書》史部正史類。於元末至正三年(1343年)由丞相脫脫和阿魯圖先後主持修撰。《宋史》卷帙浩繁,共兩千多人的列傳,比《舊唐書》列傳多出一倍,《周三臣傳》將韓通、李筠、李重進同列,橫跨五代至宋初,彌補過去新舊五代史之不足。[1]

目錄

原文

楊巨源字子淵,其先成都人。巨源倜儻有大志,善騎射,涉獵諸子百家之書。應進士不中,武舉又不中。劉光祖見而異之,薦之總領錢糧陳曄,以右職舉為鳳州堡子原倉官,馳騁射獵,傾財養士,沿邊忠義,咸服其才。

吳曦叛巨源陰有討賊志結義士三百人給其錢糧曦脅安丙為丞相長史丙稱疾程夢錫見丙,丙嘆曰:「世事如此,世無豪傑!」夢錫因及巨源之謀。丙曰:「肯見我乎?」乃囑夢錫以書致巨源,延之臥所。巨源曰:「先生而為逆賊丞相長史耶?」丙號哭曰:「目前兵將,我所知,不能奮起。必得豪傑,乃滅此賊,則丙無復憂。」巨源大喜,曰:「非先生不足以主此事,非巨源不足以了此事。」巨源、好義①憂事浸泄,遂以二月乙亥未明,好義率其徒入偽宮,巨源持詔乘馬,自稱奉使,入內戶,曦啟戶欲逸,李貴執殺之。衛者始拒斗,聞有詔皆卻。巨源、好義迎丙宣詔,以曦首徇。三軍推丙權四川宣撫使,巨源權參贊軍事。丙奏功於朝,以巨源第一,詔補承事郎。

巨源謂丙曰:「曦死,賊膽以破,關外四州為蜀要害,盍乘勢復取。」好義亦以為言。丙慮軍無見糧,巨源力言四州不取,必有後患,自請為隨軍措置糧運,俄詔巨源轉朝奉郎,與通判差譴,兼四川宣撫使司參議官。

時趙彥吶以在夔誅祿禧得州通判,巨源曰:「殺祿禧與通判,殺吳曦亦與通判耶?」以啟謝丙曰:「飛矢以下聊城,深慕魯仲連之高誼;解印而去彭澤,庶幾陶靖節之清風。」又遣訴功於朝,而從興元都統制彭輅乞書遺韓侂胄,輅陽許而陰以白丙。或言巨源與其徒米福、車彥威謀為亂,丙命王喜鞫之,福、彥威皆抵罪。正將陳安復告巨源結死士入關,欲焚沔州州治,俟丙出則殺之。丙積前事,因欲去巨源,然未有以發也。 (刪節自《宋史·楊巨源傳》) 【注】①李好義,名將,當時「與其徒謀舉義」,反對吳曦。

譯文

楊巨源,字子淵,他的祖先是成都人。他父親楊信臣,客居在益昌,於是他家住在益昌。楊巨源灑脫有大志,善於騎馬射箭,涉獵諸子百家的書籍。考進士不中,考武舉又不中。劉光祖見他認為他是奇才,把他推薦給總領錢糧陳曄,以重要的職位推舉他為鳳州堡子原倉官,楊巨源馳騁射獵,拿出自己的財產養士,沿邊的忠義人,都佩服他的才能。

吳曦反叛,楊巨源暗有討賊的志向,交結義士三百人,給他們錢、糧。游奕軍統領張林,能挽兩石的弓,隊將朱邦寧身高六尺,勇力超人,都被吳曦忌恨,雖然屢立戰功也不加以獎賞,張林等對吳曦不滿。當時張林在..口,朱邦寧在合江,楊巨源就和他們加強聯繫,並招集忠義人朱福、陳安、傅檜等。    吳曦脅迫安丙為丞相長史,安丙稱自己有病,眉州士大夫程夢錫見安丙,安丙嘆道:「世事如此,世間沒有豪傑!」程夢錫就談到楊巨源的計劃。安丙說「:他肯來見我嗎?」就囑託程夢錫送信給楊巨源,請他到安丙的住所。楊巨源問:「先生就是逆賊的丞相長史嗎?」安丙號哭說「:目前的兵將,我知道他們不能奮起平叛。一定得是你這樣的豪傑,才能平滅這個叛賊,那麼安丙沒有憂慮了。」楊巨源問「:先生的主意已定了嗎?」安丙指天發誓說:「如果能誅殺這個叛賊,即使死也是忠鬼,還有什麼遺憾!」楊巨源十分高興,說:「除了先生,別人不能主持這事,除了我楊巨源,別人不能了卻這事。」楊巨源、李好義擔心事情泄露,就在開禧三年二月二十九日,天沒亮時,李好義率他的部下沖入偽宮,楊巨源拿着詔書、騎着馬,自稱是朝廷使臣,進入吳曦的寢室,吳曦開門想逃,李貴抓住並殺死了他。吳曦的衛兵開始還抵抗,聽說有詔書就都退去。楊巨源、李好義迎接安丙宣讀詔書,用吳曦的頭示眾。三軍推舉安丙權四川宣撫使,楊巨源權參贊軍事。安丙向朝廷奏功,把楊巨源排在第一,皇上下詔楊巨源補為承事郎。

楊巨源對安丙說:「吳曦死了,賊膽已破,關外四州是蜀的要害,應該乘勢收復。」李好義也這麼說。安丙擔心軍中沒有現成的糧草,楊巨源極力講不奪取四州,必有後患,自己請求為隨軍措置糧運。不久詔命楊巨源升為朝奉郎,差遣為通判,兼任四川宣撫使司參議官。

這時趙彥吶因在夔州殺死祿禧而得到州通判的官職,楊巨源說:「殺祿禧給通判的官職,殺吳曦也給通判嗎?」楊巨源用書函感謝安丙說「:魯仲連寫信勸燕將撤守,幫助齊國收復了聊城,不受齊王的封爵,我十分敬慕他的高尚行為;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棄去彭澤令的官印而歸隱,成就他的清風亮節。」他又派人到朝廷訴說自己的功勞,又慫恿興元都統彭輅給韓胄寫信,彭輅明里答應,暗中報告了安丙。有人說楊巨源和他的部下米福、車彥威謀劃作亂,安丙命令王喜審訊他們,米福、車彥威都獲罪。正將陳安又告發楊巨源集結敢死士入關,想燒沔州州治,等安丙出來就殺了他。安丙綜合以前的事,就想除去楊巨源,但沒什麼確鑿的證據。 [2]

作者簡介

蔑里乞・脫脫

脫脫(1314年-1355年),亦作托克托,亦作脫脫帖木兒,蔑里乞氏,字大用,蒙古族蔑兒乞人。至正三年(1343年),脫脫主編《遼史》、《宋史》、《金史》,任都總裁官。[3]

阿爾拉·阿魯圖

(生卒年待考),蒙古族,蒙古阿兒剌部人。元朝末期重臣,繼脫脫之後,主持了纂修遼、金、宋三史,頒《至正條格》等工作,特別是三史中的《宋史》部分,是由阿爾拉·阿魯圖主持的。阿爾拉·阿魯圖主持《宋史》的修撰,在時間上是相當倉促的,因而不可避免地存在許多問題和缺陷,儘管如此,《宋史》仍為極其重要的史書,為二十四史之一,仍然發揮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在這一方面,阿爾拉·阿魯圖功不可沒[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