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宋史·李處耘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宋史·李處耘傳出自《宋史》,是二十四史之一,收錄於《四庫全書》史部正史類。於元末至正三年(1343年)由丞相脫脫和阿魯圖先後主持修撰。《宋史》卷帙浩繁,共兩千多人的列傳,比《舊唐書》列傳多出一倍,《周三臣傳》將韓通、李筠、李重進同列,橫跨五代至宋初,彌補過去新舊五代史之不足。[1]

原文

李處耘,潞州上黨人。晉末,張彥澤斬關而入,縱士卒剽略。處耘年猶未冠,獨當里門,射殺十數人,眾無敢當者。會夜幕,遂退。迨曉復斗,又殺數人,斗未解。有所親握兵,聞難來赴,遂得釋,里中賴之。漢初,折從阮帥府州,召置門下,委以軍務。在新平日折氏甥詣闕誣告處耘之罪周祖信之黜為宜祿鎮將從阮表雪其冤詔復隸麾下顯德中,從阮遺表稱處耘可用,會李繼勛鎮河陽,詔署以右職。繼勛初不為禮,因會將吏宴射,處耘連四發中的,繼勛大奇之,稍委郡務,俾掌河津。會太祖出征,駐軍陳橋,處耘見軍中謀欲推戴,遽白太宗,與王彥升謀,召馬仁等定議,始入白太祖,太祖拒之。俄而諸軍大噪,入驛門,太祖不能卻。

處耘臨機決事,謀無不中,太祖嘉之,授客省使兼樞密承旨、右衛將軍。討李重進,為行營兵馬都監。賊平,以處耘知揚州。大兵之後,境內凋弊,處耘奏減城中居民屋稅,民皆悅服。建隆三年,詔歸京師,老幼遮道涕泣,累日不得去。拜宣徽南院使,賜甲第一區。朗州軍亂,詔慕容延釗率師討之,以處耘為督監。處耘至襄州,先遣閣門使丁德裕假道荊南,請具薪水給軍,荊人辭以民庶恐懼,願供芻餼於百里外。處耘又遣德裕諭之,乃聽命。師次荊門,高繼沖遣軍校梁延嗣奉牛酒犒師,且來覘也。處耘待之有加。延嗣大喜,令報繼沖以無虞。荊門距江陵百餘里,是夕,召保寅等飲宴延釗之帳。處耘密遣輕騎數千倍道前進。繼沖但俟保寅、延嗣之還,遽聞大軍奄至,即惶怖出迎,遇處耘於江陵北十五里。處耘揖繼沖,令待延釗,遂率親兵先入登北門。比繼沖還,則兵已分據城中,荊人束手聽命。即調發江陵卒萬餘人,並其師,星夜趨朗州。乾德四年卒,年四十七。廢朝,贈宣德軍節度、檢校太傅。 (節選自《宋史·列傳十四》,有刪減)

譯文

李處耘,潞州上黨人。後晉末年,張彥澤破關而入放縱士卒剽劫搶掠。處耘還未成年,一個人保衛里門,射殺十幾個士卒,眾人中沒有敢阻擋的人。趕上天黑,於是士卒們撤退了。到天明後又來進攻,處耘又殺數人,戰鬥難解難分。有些親兵手握兵器,聽說他有難前來解救,於是得以解除危難,里中人都依賴他。後漢初期,折從阮任府州地方長官,把處耘召至門下,委任他處理軍務。在新平時,折從阮的外甥到朝廷誣告處耘有罪,周祖聽信了,把他貶為宜祿鎮將。從阮上表為他雪冤,詔令讓他重新隸屬從阮軍中。顯德年間,折從阮臨終上表稱讚李處耘是可用之才,恰遇李繼勛鎮守河陽,詔令任命李處耘重要官職。李繼勛開始時對他不禮遇,因為聚集眾將舉行宴射時,李處耘接連四發擊中靶心,李勛認為很奇異,漸漸地委任他處理一些郡務,讓他掌管黃河渡口。適逢太祖出征時,軍隊駐紮在陳橋,處耘看到軍中圖謀打算擁護舉薦太祖,於是告訴太宗,與王彥升謀劃,召來馬仁等人議定後,才進去告訴太祖,太祖拒絕此議。

不久諸軍喧譁起來,到達驛門,太祖不能拒絕。李處耘臨機決事,謀劃無不合宜,得到太祖的嘉獎,授任他為客省使兼樞密承旨、右衛將軍。討伐李重進時,任行營兵馬都監。平定李重進之亂後,任命處耘揚州知州。大戰之後,揚州境內凋敝,處耘上奏減免城中居民房屋稅,百姓都感激而服從政令。建隆三年,詔令他回到京城,老人和小孩遮阻道路哭泣,幾天不能出發。任命為宣徽南院使,賜給他住宅一棟。朗州軍隊作亂,皇帝下詔命令慕容延釗率領軍隊前去討伐,任命李處耘為督監。李處耘率軍至襄州,先派遣閣門使丁德裕向荊南借道,請求荊人備辦柴禾及水供給軍隊,荊人以百姓恐懼為由拒絕只願在百里外供給糧草。

李處耘又派丁德裕勸諭荊人,於是聽從命令。軍隊駐紮在荊門,高繼沖派軍校梁延嗣帶着牛肉和酒前去犒勞軍隊,並且察看形勢。李處耘厚禮接待他們。梁延嗣非常高興,派人向高繼沖報告說沒有危險。荊門距江陵一百多里,這天晚上,李處耘召高保寅等人在延釗帳中宴飲,秘密派遣數千精銳騎兵快速前進。高繼沖只等着高保寅、梁延嗣回來,聽見大軍突然到達,立刻倉皇出迎,在江陵北邊十五里處遇到李處耘。李處耘接待高繼沖,命令他等待延釗,於是自己率領親兵先進城登上城北門。等到高繼沖回來,軍隊已經占據了城中,人們束手無策,只好聽從命令李處耘隨即調動江陵的上萬名士卒,併入自己的部隊,連夜奔赴朗州。乾德四年辭世,時年四十七歲。朝廷停朝會表示哀悼,贈宣德軍節度、檢校太傅諡號。[2]

作者簡介

蔑里乞・脫脫

脫脫(1314年-1355年),亦作托克托,亦作脫脫帖木兒,蔑里乞氏,字大用,蒙古族蔑兒乞人。至正三年(1343年),脫脫主編《遼史》、《宋史》、《金史》,任都總裁官。[3]

阿爾拉·阿魯圖

(生卒年待考),蒙古族,蒙古阿兒剌部人。元朝末期重臣,繼脫脫之後,主持了纂修遼、金、宋三史,頒《至正條格》等工作,特別是三史中的《宋史》部分,是由阿爾拉·阿魯圖主持的。阿爾拉·阿魯圖主持《宋史》的修撰,在時間上是相當倉促的,因而不可避免地存在許多問題和缺陷,儘管如此,《宋史》仍為極其重要的史書,為二十四史之一,仍然發揮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在這一方面,阿爾拉·阿魯圖功不可沒[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