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宋史·朱勝非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宋史·朱勝非傳出自《宋史》,是二十四史之一,收錄於《四庫全書》史部正史類。於元末至正三年(1343年)由丞相脫脫和阿魯圖先後主持修撰。《宋史》卷帙浩繁,共兩千多人的列傳,比《舊唐書》列傳多出一倍,《周三臣傳》將韓通、李筠、李重進同列,橫跨五代至宋初,彌補過去新舊五代史之不足。[1]

原文

朱勝非,字藏一,蔡州人。崇寧二年,上舍登第。靖康元年,權應天府。逾年,詣濟州謂康王言,南京為藝祖興王之地,請幸之以圖大計。王即位南京。建炎改元,試中書舍人兼權直學士院。時方草創,勝非上疏言「仁義者,天下之大柄,中國持之,則外夷服而諸夏尊。苟失其柄,則不免四夷交侵之患。國家與契丹結好,百有餘年,一旦乘其亂弱,遠交金人為夾攻計,是中國失其柄,而外侮所由招也。陛下即位宜壹明正始之道思其合於仁義者行之不合者置之則可以攘卻四夷紹復大業矣」上嘉之。總制使錢蓋進職,勝非言蓋為陝西制置使棄師誤國,封還貼黃,蓋遂罷。諫官衛膚敏坐論元祐太后兄子徙官,勝非言以外戚故去諫臣,非所以示天下。

三年,上自鎮江南幸,留勝非經理。未幾,命為控扼使,已而拜宣奉大夫、尚書右僕射兼御營使。故事,命相進三官,勝非特遷五官。會王淵簽書樞密院事兼御營司都統制,內侍復用事恣橫,諸將不悅。於是苗傅、劉正彥與其徒王鈞甫、王世修謀,誣淵結宦官謀反。正彥手斬淵,分捕中官,皆殺之,擁兵至行宮門外。勝非趨樓上,詰專殺之由。上親御樓撫諭,傅、正彥語頗不遜,勝非乃從皇太后出諭旨。傅等請高宗避位,於是太后垂簾,高宗退居顯忠寺,號睿聖宮。傅、正彥乞改年號及移蹕建康,勝非以白太后,因議恐盡廢其請,則倉卒變生,乃改元明受。四月朔,勝非率百官詣睿聖宮,親掖上乘馬還宮。苗傅請以王世修為參議,勝非曰「世修已為從官,豈可復從軍」? 上既復辟,勝非曰:「臣昔遇變,義當即死,偷生至此,欲圖今日之事耳。「乃乞罷政。上問誰可代者,勝非曰「呂頤浩、張浚」。問孰優,曰「頤浩練事而暴,浚喜事而疏」。上曰「浚太年少」。勝非曰「臣向被召,軍旅錢穀悉付浚,此舉浚實主之」。御史中丞張守論勝非不能預防,致賊猖獗,宜罷。不報。授觀文殿大學士,尋除江西安撫大使兼知江州。

紹興元年,馬進陷江州,侍御史沈與求論九江之陷,由勝非赴鎮太緩。降授中大夫,分司南京。五年,應詔言戰守四事,起知湖州,引疾歸。檜得政,勝非與秦檜有隙,廢居八年,卒,諡忠靖。 (節選自《宋史朱勝非》)

譯文

朱勝非字藏一,蔡州人。崇寧二年(1103),考中進士。靖康元年(1126),任東道副總管,代理應天府。過了一年,到濟州對康王說,南京是藝祖(藝祖,指有才藝文德的祖先;太祖或高祖的通稱。)中興王業之地,請求到南京以圖大計。康王在南京即皇帝位。建炎改元時,勝非試任中書舍人兼代理直學士院。當時正草創大業,他上疏說「:仁義是天下的大權柄,中國持有它,則外國賓服而諸夏尊貴;如果失掉它,就免不了四夷交侵之患。國家與契丹結盟,有一百多年,一旦趁其亂弱,遠交金人為夾攻之計,這是中國失去權柄,而外侮之所以招來的原因。陛下即位,應當申明正始之道,選擇其中合於仁義的予以施行,不合於仁義的予以放棄,就可以抵卻四夷,紹復大業。」皇上讚許他。總制使錢蓋升職,勝非認為錢蓋任陝西制置使時棄師誤國,封還升遷書,錢蓋於是被罷免。

諫官衛膚敏因為指責元太后兄弟的兒子而被改職,勝非認為因為外戚的緣故逐去諫臣,不是用來昭示天下的正道方法。三年,皇上從鎮江到南方,留下勝非經營鎮江,不久,任命他為控扼使,後來授任宣奉大夫、尚書右僕射兼御營使。按照舊制,任命宰相要晉升三個官職,勝非卻晉升了五個官職。正好王淵簽書樞密院事兼御營司都統制,內侍又辦事專橫,諸將不高興。於是苗傅、劉正彥與其同黨王鈞甫、王世修謀劃,誣陷王淵勾結宦官謀反。劉正彥親手殺了王淵,分兵捕捉宦官,都殺掉了,擁兵到行宮門外。勝非急忙上樓,斥問他專殺的理由。皇上親自到御樓安撫,苗傅、劉正彥言語非常不恭敬,勝非於是跟着皇太后出宮諭旨。苗傅等人請高宗避位,於是太后垂簾,高宗退居顯忠寺,號稱睿聖宮。苗傅、劉正彥請求改年號及遷都到建康,勝非告訴太后,於是商議如果全不聽他們的請求,恐怕很快有變亂,於是改年號為明受。

四月初一,勝非率領百官到睿聖宮,親自扶皇上上馬還宮。苗傅請求任命王世修為參議,勝非說:「世修已任朝官,怎能又從軍?」皇上復位後,勝非說:「以前遭遇變故,我應當殉義而死,偷生到現在,正是圖謀今日之事而已。」於是請求罷相。皇上問他誰可替代,勝非說:「呂頤浩、張浚。」皇上問誰最優。勝非說:「頤浩辦事幹練而殘暴,張浚辦事完滿而清疏。」皇上說:「張浚太年輕。」勝非說:「我以前被召回時,軍隊錢糧都交給張浚,這件事實際上是張浚主持的。」御史中丞張守指責勝非不能預防變亂,致使賊臣猖獗,應當罷免。皇上不答覆。授任勝非為觀文殿大學士,不久授任江西安撫大使兼知江州。

紹興元年(1131),馬進攻陷江州,侍御史沈與求指責九江之陷,是由於勝非赴任太慢的緣故。貶任他為中大夫,分司南京,住在江州。五年,應詔上言戰守四事,被起用為知湖州,託病辭官還家。勝非與秦檜有過節,秦檜執政,勝非閒居八年,去世,諡號為「忠靖」。[2]

作者簡介

蔑里乞・脫脫

脫脫(1314年-1355年),亦作托克托,亦作脫脫帖木兒,蔑里乞氏,字大用,蒙古族蔑兒乞人。至正三年(1343年),脫脫主編《遼史》、《宋史》、《金史》,任都總裁官。[3]

阿爾拉·阿魯圖

(生卒年待考),蒙古族,蒙古阿兒剌部人。元朝末期重臣,繼脫脫之後,主持了纂修遼、金、宋三史,頒《至正條格》等工作,特別是三史中的《宋史》部分,是由阿爾拉·阿魯圖主持的。阿爾拉·阿魯圖主持《宋史》的修撰,在時間上是相當倉促的,因而不可避免地存在許多問題和缺陷,儘管如此,《宋史》仍為極其重要的史書,為二十四史之一,仍然發揮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在這一方面,阿爾拉·阿魯圖功不可沒[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