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呂夷簡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宋史·呂夷簡傳出自《宋史》,是二十四史之一,收錄於《四庫全書》史部正史類。於元末至正三年(1343年)由丞相脫脫和阿魯圖先後主持修撰。《宋史》卷帙浩繁,共兩千多人的列傳,比《舊唐書》列傳多出一倍,《周三臣傳》將韓通、李筠、李重進同列,橫跨五代至宋初,彌補過去新舊五代史之不足。[1]
原文
呂夷簡,字坦夫,先世萊州人。進士及第,補絳州軍事推官,遷大理寺丞。祥符中,遷太常博士。
時京師大建宮觀,伐材木於南方。有司責期會,工徒有死者,誣以亡命,收系妻子。夷簡請緩其役,從之。又言:「盛冬挽運艱苦,須河流漸通,以卒番送。」真宗曰:「觀卿奏,有為國愛民之心矣。」擢刑部員外郎。
寇準判永興,黥有罪者徙湖南,道由京師,上准變事。夷簡曰:「准治下急,是欲中傷准爾,宜勿問,益徙之遠方。」從之。使契丹,還,知制誥。兩川飢,為安撫使,遷刑部郎中、權知開封府。治嚴辦有聲,帝識姓名於屏風,將大用之。
仁宗即位,進右諫議大夫。雷允恭擅徙永定陵地,夷簡驗治,允恭誅,以給事中參知政事,因請以祥符天書內之方中。真宗祔廟,太后欲具平生服玩如宮中,以銀罩覆神主。夷簡言:「此未足以報先帝。」故事,郊祠畢,輔臣遷官,夷簡與同列皆辭之,後為例。遷尚書禮部侍郎,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帝始與夷簡謀,以張耆、夏竦皆太后所任用者也,悉罷之,退告郭皇后。後曰:「夷簡獨不附太后邪?但多機巧、善應變耳。」由是夷簡亦罷為武勝軍節度使。及宣制夷簡方押班聞唱名大駭不知其故歲中而夷簡復相。
未幾,感風眩,降手詔曰:「古謂髭可療疾,今翦以賜卿。」三年春,帝御延和殿召見,敕乘馬至殿門,固請老,以太尉致仕,朝朔望。
既薨,帝見群臣,涕下,曰:「安得憂國忘身如夷簡者!」贈太師、中書令,諡文靖。(節選自《宋史·呂夷簡傳》,有刪改)
譯文
呂夷簡,字坦夫,先祖是萊州人。考中進士,補任絳州軍事推官,改任大理寺丞。祥符年間,改任太常博士。
當時京城大規模營建宮觀,在南方砍伐木材。有關官吏規定期限運集木材。死去的工匠,被誣陷成逃跑,(官府)收捕他們的妻子兒女。呂夷簡請求皇帝延緩勞役,皇上聽從了他的建議。又上言:「隆冬牽運艱苦,須等到河流漸通,用兵卒輪流運送。」真宗說:「看你的奏章,有為國愛民的志向啊。」提升為刑部員外郎。
寇準做了永興判官,將罪犯施以黥刑並流放到湖南,道經京城,這些罪犯向朝廷告發寇準,說他要生事。呂夷簡說:「寇準治理地方急峻,這是想中傷寇準而已,應該置之不理,把他們流放到更遠的地方。」皇帝聽從了他的意見。呂夷簡出使契丹,返回大宋,擔任知制誥。兩川饑荒,呂夷簡任安撫使,改任刑部郎中、兼任知開封府。他治事認真有聲望,皇帝在屏風上記下他的姓名,將要重用他。
仁宗即位後,呂夷簡晉升為右諫議大夫。雷允恭擅自遷移永定陵地,呂夷簡查驗處治,允恭被誅殺,呂夷簡以給事中參知政事,於是請求將祥符天書放在皇帝預築的墓穴中。真宗附祭先祖宗廟,太后想按照宋真宗生前的習慣,依宮中規制來布置服飾玩物,用銀罩覆蓋牌位。夷簡說:「這不足以報答先帝。」按照慣例,郊外祭祀完畢,輔佐的大臣會得到升遷,呂夷簡與同僚們都推辭了這件事,此後成為慣例(範例)。遷尚書禮部侍郎,官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皇帝開始與夷簡謀劃政務,因為張耆、夏竦都是太后所任用的人,皇帝都加以罷免,皇帝退朝後告訴郭皇后。皇后說:「難道只有夷簡不依附太后嗎?只不過,他多計謀、善於應變罷了。」因此夷簡也被罷為武勝軍節度使。等到宣布制令時,夷簡正在朝會上領班,聽到提名,大驚,不知原因,年中夷簡復任宰相。
不久,呂夷簡因風眩患病,皇帝親自寫了詔書,「傳言鬍鬚可以治病,我剪掉鬍鬚賞賜給你。」三年春,皇帝駕臨延和殿召見呂夷簡,恩准他可以騎馬到殿門外,呂夷簡堅決請求退休,最後他以太尉的身份退休,每月初一、十五參加朝會。
呂夷簡去世後,皇帝見到大臣們,流下了眼淚,說:「哪有像呂夷簡這樣憂慮國家,忘記自己的人啊!」追贈他為太師、中書令,諡號文靖。[2]
作者簡介
蔑里乞・脫脫
脫脫(1314年-1355年),亦作托克托,亦作脫脫帖木兒,蔑里乞氏,字大用,蒙古族蔑兒乞人。至正三年(1343年),脫脫主編《遼史》、《宋史》、《金史》,任都總裁官。[3]
阿爾拉·阿魯圖
(生卒年待考),蒙古族,蒙古阿兒剌部人。元朝末期重臣,繼脫脫之後,主持了纂修遼、金、宋三史,頒《至正條格》等工作,特別是三史中的《宋史》部分,是由阿爾拉·阿魯圖主持的。阿爾拉·阿魯圖主持《宋史》的修撰,在時間上是相當倉促的,因而不可避免地存在許多問題和缺陷,儘管如此,《宋史》仍為極其重要的史書,為二十四史之一,仍然發揮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在這一方面,阿爾拉·阿魯圖功不可沒。[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