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宋書·謝晦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宋書·謝晦傳出自於《宋書》,此書是一部記述南朝劉宋一代歷史的紀傳體史書。沈約撰,含本紀十卷、志三十卷、列傳六十卷、共一百卷。《宋書》收錄當時的詔令奏議、書札、文章等各種文獻較多,保存了原始史料,有利於後代的研究。[1]

原文

謝晦,字宣明,陳郡陽夏人也。祖朗,東陽太守。父重,會稽王道子驃騎長史。兄絢,高祖鎮軍長史,蚤卒。晦初為孟昶建威府中兵參軍。昶死,高祖問劉穆之:「孟昶參佐,誰堪入我府?」穆之舉晦,即命為太尉參軍。高祖嘗訊囚,其旦刑獄參軍有疾,札晦代之,於車中一鑒訊牒,催促便下。相府多事,獄繁殷積,晦隨問酬辯,曾無違謬,高祖奇之。即日署刑獄賊曹,轉豫州治中從事。

義熙八年,土斷僑流郡縣,使晦分判揚、豫民戶,以平允見稱。入為太尉主簿,從征司馬休之。時徐逵之戰敗見殺,高祖怒,將自被甲登岸,諸將諫,不從,怒愈甚。晦前抱持高祖,高祖曰:「我斬卿!」晦曰:「天下可無晦,不可無公,晦死何有!」會胡藩已得登岸,賊退走,乃止。晦美風姿善言笑眉目分明鬢髮如點漆涉獵文義朗贍多通高祖深加愛賞群僚莫及從征關洛內外要任悉委之。永初二年,尋轉領軍將軍,依晉中軍羊祜故事,入直殿省,總統宿衛。三月,高祖不豫,給班劍二十人,與徐羨之、傅亮、檀道濟並侍醫藥。

少帝即位,加領中書令,與羨之、亮共輔朝政。少帝既廢,司空徐羨之錄詔命,以晦行七州諸軍事、撫軍將軍,欲令居外為援。太祖即位,加使持節,依本位除授。尋進號衛將軍,加散騎常侍,進封建平郡公,食邑四千戶,固讓進封。又給鼓吹一部。太祖憚其功高,欲誅羨之等,並討晦。及將行誅,於是詔道濟入朝,委之西討。道濟既至,晦大軍一時潰散。眾散略盡,乃攜其弟遁、兄子世基等七騎北走,為光順之所執。晦死時,年三十七。 (選自《宋書·謝晦傳》)

譯文

謝晦,字宣明,陳郡陽夏人。他的祖父謝朗,是東陽太守;父親謝重,是會稽王道子的驃騎長史;他的哥哥謝絢,是高祖的鎮軍長史,去世得很早。謝晦最初當孟昶的建威府中兵參軍。孟昶死後,高祖問劉穆之:「孟昶的部屬中,誰適合到我的府中?」劉穆之推薦了謝晦。於是高祖便任命謝晦為太尉參軍,高祖曾審訊犯人,當天早晨刑獄參軍病了,高祖使謝晦代理。在車中,謝晦一看審訊的記錄,便馬上作出判決。相府中的事務很多,案卷眾多,大量聚積,謝晦依據所問對答,竟沒有錯誤,高祖非常驚奇。當天便任他為刑獄賊曹,又轉任豫州治中從事。義熙八年,朝廷安置僑流(東晉南北朝時,北人避戰亂而流亡南渡,稱為僑流)按地域劃定歸屬的郡縣,派謝晦管理揚州和豫州的戶口,因辦事公平而被人們稱道。於是入朝任太尉主簿。謝晦隨同高祖征討司馬休之。當時徐逵之戰敗被殺,高祖十分憤怒,要親自披掛鎧甲上岸作戰,將領們都極力勸阻,高祖不僅不聽,反而更加憤怒。

謝晦上前抱住高祖(不讓他上岸)。高祖說:「(你不放手)我便殺了你!」謝晦說:「天下可以沒有我謝晦,不能沒有了你明公,謝晦死了又有什麼呢?」此時恰好胡藩已登上江岸,敵人退走,於是高祖才作罷。謝晦風度翩翩,善言談,有風趣,眉目清秀,鬢髮如漆。他博覽群書,學識淵博,通曉事理。高祖對他非常喜愛和欣賞,其他官員們是遠遠趕不上的。謝晦隨同高祖出征關中、洛陽,高祖把里里外外的重要事務都交給他辦。永初二年,不久之後,謝晦又被任命為領軍將軍。仿照晉朝中軍羊祜的先例,謝晦到宮殿內值班,總管大內警備工作。

三月,高祖病重,配給謝晦帶劍的武士二十人,讓他和徐羨之、傅亮、檀道濟同時服侍自己醫治服藥。少帝即位,加任謝晦為中書令,與徐羨之、傅亮共同輔佐朝政。少帝被廢後,司空徐羨之宣布聖旨,用謝晦代理七州諸軍事、任撫軍將軍,希望使謝晦在外藩作為援助。太祖即位後,又給謝晦加使持節,其他的職位照舊。不久謝晦又加號衛將軍,任散騎常侍,晉封為建平郡公,食邑四千戶,謝晦則堅決推辭這個封爵。後又賜給謝晦鼓吹一部。太祖忌憚他的功高,想要誅殺徐羨之等人,並且討伐謝晦。等到太祖將要討伐他時,於是下詔書命檀道濟回到朝廷,派他向西討伐謝晦。檀道濟的大軍到了後,謝晦的大軍便一下子潰散了。兵眾逃散將盡,謝晦帶着弟弟謝遁、哥哥的兒子謝世基等七人向北逃去,被光順之抓住。謝晦死時,只有三十七歲。[2]

作者簡介

沈約(441年-513年),字休文,吳興郡武康縣(今浙江省德清縣)人。是南朝梁開國功臣,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劉宋建威將軍沈林子之孫、劉宋淮南太守沈璞之子。

沈約學問淵博,精通音律,作為南朝文壇領袖,其詩與王融諸人的詩皆注重聲律、對仗,時號「永明體」,是從比較自由的古體詩走向格律嚴整的近體詩的一個重要過渡階段。著有《晉書》《宋書》《齊紀》《梁武帝本紀》等史書,其中《宋書》入二十四史。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