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宋書·許均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宋書·許均傳出自於《宋書》,此書是一部記述南朝劉宋一代歷史的紀傳體史書。沈約撰,含本紀十卷、志三十卷、列傳六十卷、共一百卷。《宋書》收錄當時的詔令奏議、書札、文章等各種文獻較多,保存了原始史料,有利於後代的研究。[1]

原文

許均,開封人。父邈,太常博士。均,建隆中應募為龍捷卒,征遼州,以功補武騎十將,賜錦袍、銀帶。從曹彬征金陵,率眾陷水砦,流矢貫手。改本軍使。從征河東,攻隆州城,先登,陷之,中八創。遷副指揮使,前後屢被賞賚。出屯杭州,妖僧紹倫結黨為亂,均從巡檢使周瑩悉擒殺之。

端拱初,補指揮使。從李繼隆、秦翰赴夏州。擒趙保忠,令均率兵衛守。改龍衛第四指揮使,俄屯夏州,賊來犯境,一日十二戰,走之。又從石普擊賊於原州牛欄砦,深入,獲牛羊、漢生口甚眾。普表上其功,遷第三軍指揮使。

咸平初,以御前忠佐馬軍都軍頭戍秦州。王均之亂,遣乘傳之蜀,隸雷有終麾下,守魚橋門,又從秦翰追殺賊黨於廣都,降其眾七千餘。驛召授東西班都虞候、領順州刺史。五年,稍遷散員都虞候。嘗召見,訪以北面邊事,翌日,真拜磁州刺史、深州兵馬鈐轄。六年,改涇州駐泊部署。數月,知鎮戎軍。嘗出巡警,至隴山木峽口,真宗以其無故離城,慮有狂寇奔突,詔書戒敕。俄以其不明吏治,用曹瑋代之,徙為邠州駐泊部署,改永興軍部署。

時有王長壽者,本亡命卒,有勇力,多計慮,聚徒百餘。是春,抵陳留剽劫,縣民捕之不獲,朝廷遣使益兵,逐之澶、濮間。會契丹南侵,夾河民庶驚擾,長壽結黨愈眾,人皆患之。均至胙城,長壽與其徒五千餘人入縣鈔掠,均部下徒兵裼袒與斗。均以方略誘之,生擒長壽,斬獲惡黨皆盡。上以方禦敵,未欲因捕賊獎均。但賞均部下卒,被傷者賜帛遷級焉。明年,追敘前勞,擢為本州團練使,尋出知代州。四年秋,均被疾,以米銳代還,未至而均卒。錄其子懷忠為奉禮郎,懷信為侍禁。

譯文

許均,開封人。其父許邈,為太常博士。許均,建隆年間應徵為龍捷卒,出征遼州,以軍功補為武騎十將,賞賜錦袍、銀帶。他跟隨曹彬出征金陵,率兵攻陷水砦,被流矢射穿手掌。改任本軍使。隨行征討河東,攻打隆州城,率先登城,攻下隆州,全身八處負傷。升任副指揮使,前後多次受獎。外任屯駐杭州,妖僧紹倫結黨作亂,許均跟隨巡檢使周瑩將其全部擒獲斬殺。

端拱初年,補為指揮使。跟隨李繼隆、秦翰赴夏州,擒獲趙保忠,命令許均率兵守衛。改任龍衛第四指揮使,不久屯駐夏州,賊寇前來犯境,一日之內連續作戰十二次,將賊寇擊退。又跟隨石普在原州牛欄砦攻打賊寇,率兵深入,繳獲牛羊、漢人奴隸甚多。石普上奏其功,許均升任為第三軍指揮使。

咸平初年,以御前忠佐馬軍都軍頭戍守秦地。王均作亂時派其出使蜀地,隸屬雷有終麾下,守衛魚橋門,又跟隨秦翰在廣都追殺賊黨,收降他們七千多人。皇帝曾召見他,詢問北面邊境的情況,第二天, 實授磁州刺史、深州兵馬鈐轄。咸平六年,改任涇州屯駐部署。數月之後,任鎮戎軍知軍。曾經出行巡查警戒,到達隴山木峽口,真宗認為他無故離城,擔心有狂寇奔襲,下詔書予以告誡。不久因為他治政的成績不顯著,用曹瑋接替他,許均調任邠州駐泊部署,改任永興軍部署。

當時有個叫王長壽的人,本為亡命之徒,有勇力,多計謀,聚集了一百多人。當年春天,他們流竄到陳留劫掠,縣民無法將其抓獲,朝廷遣使增兵,將其驅逐到澶、濮之間。適逢契丹向南入侵,黃河兩岸人心惶惶,王長壽的勢力越來越大,人們都以此為禍患。許均到達胙城,王長壽與所部五千餘人入縣劫掠,許均所屬步兵赤膊與之交手。許均用計策引誘他們,活捉了王長壽,將惡黨徹底斬獲。皇帝因為正在禦敵,不想因捕獲賊寇獎賞許均,只獎賞了他手下的士兵,負傷者因此被賜帛升級。第二年,追敘前功,許均擢升為本州團練使,不久出任代州知州。四年秋天,許均患病,以米銳接替他返回,尚未到達許均就去世了。皇帝錄用了其子許懷忠為奉禮郎,許懷信為侍禁。[2]

作者簡介

沈約(441年-513年),字休文,吳興郡武康縣(今浙江省德清縣)人。是南朝梁開國功臣,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劉宋建威將軍沈林子之孫、劉宋淮南太守沈璞之子。

沈約學問淵博,精通音律,作為南朝文壇領袖,其詩與王融諸人的詩皆注重聲律、對仗,時號「永明體」,是從比較自由的古體詩走向格律嚴整的近體詩的一個重要過渡階段。著有《晉書》《宋書》《齊紀》《梁武帝本紀》等史書,其中《宋書》入二十四史。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