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宋書·孔靖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宋書·孔靖傳出自於《宋書》,此書是一部記述南朝劉宋一代歷史的紀傳體史書。沈約撰,含本紀十卷、志三十卷、列傳六十卷、共一百卷。《宋書》收錄當時的詔令奏議、書札、文章等各種文獻較多,保存了原始史料,有利於後代的研究。[1]

原文

孔靖,字季恭,會稽山陰人也。名與高祖祖諱同,故稱字。祖愉,晉車騎將軍。父誾,散騎常侍。季恭始察郡孝廉,功曹史,著作佐郎,太子舍人,鎮軍司馬,司徒左西掾。未拜,遭母憂。隆安五年,於喪中被起建威將軍、山陰令,不就。高祖東征孫恩,屢至會稽,季恭曲意禮接,贍給甚厚。    高祖後討孫恩,時桓玄篡形已著,欲于山陰建義討之。季恭以為山陰去京邑路遠,且玄未居極位,不如待其篡逆事彰,釁成惡稔,徐於京口圖之,不憂不克。高祖亦謂為然。虞嘯父為征東將軍、會稽內史,季恭初求為府司馬,不得。及帝定桓玄,以季恭為內史,使齎封板拜授,正與季恭相值,季恭便回舟夜還。至即叩扉告嘯父,並令掃拂別齋,即便入郡。嘯父本為桓玄所授,聞玄敗,震懼,開門請罪。季恭慰勉,使且安所住,明旦乃移。季恭到任,務存治實,敕止浮華,翦罰游惰,由是寇盜衰止,境內肅清。

征為右衛將軍,加給事中,不拜。尋除侍中,領本國中正,徙琅邪王大司馬司馬。尋出為吳興太守,加冠軍。先是,吳興頻喪太守,雲項羽神為卞山王,居郡聽事,二千石至,常避之;季恭居聽事,竟無害也。遷尚書右僕射,固讓。義熙八年,復督五郡諸軍、征虜、會稽內史。修飾學校,督課誦習。十年,復為尚書右僕射,加散騎常侍,又讓不拜。頃之,除領軍將軍,加散騎常侍,本州大中正。十二年,致仕,拜金紫光祿大夫,常侍如故。是歲,高祖北伐,季恭求從,以為太尉軍咨祭酒、後將軍。從平關、洛。高祖為相國,又隨府遷。

宋台初建,令書以為尚書令,加散騎常侍,又讓不受,乃拜侍中、特進、左光祿大夫。辭事東歸,高祖餞之戲馬台,百僚咸賦詩以述其美。及受命,加開府儀同三司,辭讓累年,終以不受。永初三年,薨,時年七十六。追贈侍中、左光祿大夫、開府儀同三司。

譯文

孔靖字季恭,是會稽山陰人。他的祖父孔愉,晉朝時為車騎將軍。父親孔筒,任散騎常侍。孔靖起初被選拔為郡孝廉,功曹史,著作佐郎,太子舍人,鎮軍司馬,多次升遷到司徒左西椽。還未及拜授,便遭逢母親去世。隆安五年,在服喪期間被任用為建威將軍、山例令,不曾就任。劉裕向東征伐孫恩,多次到會稽,孔靖盡心盡力地隆重款待,供給很是豐厚。

劉裕後來征討孫恩,當時桓玄篡位形跡已經顯露,劉裕打算在山陰發起義兵,討伐桓玄。孔靖認為山陰距京邑路程遙遠,而且桓玄還未篡居帝住,不如等到他篡逆之事明顯,罪惡已經鑄成,再慢慢在京口對付他,不必擔心不能制服他。劉裕也認為正確,

虞嘯父任征東將軍、會稽內史,孔靖起初謀求任府司馬,沒有辦成。等到劉裕平定桓玄,任命孔靖為內史,使者持文書拜授孔靖,正好與孔靖相遇,孔靖就調轉船頭當夜返回。到了會稽叩門告知虞嘯父,並且讓他打掃別的房舍,立即入郡。虞嘯父的官職本是桓玄授予的,聞知桓玄敗走,非常震驚,開門請罪。孔靖對他加以安慰,讓他暫且安居原處,第二天天亮後再搬遷。孔靖到任後,致力管理,講求實效,整傷禁止浮華的行為,剪除懲罰遊蕩懶惰的人,由此盜匪減少,境內清平。

朝廷徵召孔靖為右衛將軍,加給事中,他沒有赴任。不久任命為侍中,領本國中正,叉轉任琅邪王大司馬司馬。不久出任吳興太守,加冠軍\"在此之前,吳興郡太守頻頻喪亡,說是項羽之神是卞山王,居留在郡府廳堂處理政事,棒祿二千石的官員到了,常常迴避;但孔靖處在廳堂,始終沒有什麼禍害。朝廷提升他為尚書右僕射,他堅決辭讓。義熙八年,孔靖又任督五郡諸軍事、征虜將軍、會稽內史。孔靖修繕學校,督察考核誦習經典。義熙十年,叉任尚書右僕射,加散騎常侍,叉謙讓沒有受任。不久,任命為領軍將軍,加散騎常侍,本州大中正。十二年,辭去官職,拜金紫光祿大夫,常侍之位不變。這一年,劉裕北伐,孔靖請求跟隨出征,任命為太尉軍譜祭酒、後將軍。跟隨劉裕平定關中、洛陽。劉裕任相國,孔靖又隨府升遷。 [2]

作者簡介

沈約(441年-513年),字休文,吳興郡武康縣(今浙江省德清縣)人。是南朝梁開國功臣,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劉宋建威將軍沈林子之孫、劉宋淮南太守沈璞之子。

沈約學問淵博,精通音律,作為南朝文壇領袖,其詩與王融諸人的詩皆注重聲律、對仗,時號「永明體」,是從比較自由的古體詩走向格律嚴整的近體詩的一個重要過渡階段。著有《晉書》《宋書》《齊紀》《梁武帝本紀》等史書,其中《宋書》入二十四史。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