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宋書·劉道產傳

宋書·劉道產傳出自於《宋書》,此書是一部記述南朝劉宋一代歷史的紀傳體史書。沈約撰,含本紀十卷、志三十卷、列傳六十卷、共一百卷。《宋書》收錄當時的詔令奏議、書札、文章等各種文獻較多,保存了原始史料,有利於後代的研究。[1]

目錄

原文

劉道產,彭城呂人。初為輔國參軍,無錫令,在縣有能名。高祖版為中軍行參軍,又為長沙王道憐驃騎參軍,襲父爵晉安縣五等侯。廣州群盜因刺史謝道欣死為寇,攻沒州城,道憐加道產振武將軍南討,會始興謙之已平廣州,道產術至而反。(景平)元年,除寧遠將軍、巴西、梓潼二郡太守。郡人黃公生、任肅之、張石之等並譙縱餘燼,與姻親侯攪、羅奧等招引白水氐,規欲為亂。道產誅公生等二十一家,宥其餘黨。還為彭城王義康驃騎中兵參軍。元嘉三年,督梁、南秦二州諸軍事、梁、南秦二州刺史。在州有惠化,關中流民,前後出漢川歸之者甚多。六年,道產表置隴西、宋康二郡以領之。

七年,征為後軍將軍。明年,遷寧蠻校尉、雍州刺史、襄陽太守。善於臨民,在雍部政績尤著,蠻夷前後叛戾不受化者,並皆順服,悉出緣沔為居。百姓樂業,民戶豐贍,由此有《襄陽樂歌》,自道產始也。十三年,進號輔國將軍。十九年卒,追贈征虜將軍,諡曰襄侯。道產惠澤被於西土,及喪還,諸蠻皆備衰,號哭追送,至於沔口。荊州刺史衡陽王義季啟太祖曰:「故輔國將軍劉道產患背癰,疾遂不救。道產自鎮漢南,境接凶寇,政績既著,威懷兼舉。年時猶可,方宣其用,奄至殞沒,傷怨特深。伏惟聖懷,愍惜兼至。」史臣白:漢之良吏居官者或長子孫孫曹之世善職者亦二三十載皆敷政以盡民和興讓以存簡久及晚代風烈漸衰非才有起伏蓋所遭之時異也劉道產之在漢南,歷年逾十,惠化流於樊沔,頗有前世遺風,故能樹績垂名,斯為美矣!


譯文

劉道產,彭城呂人。最初任輔國參軍,無錫縣令,在任縣令期間以才幹著稱。高祖任命他為中軍行參軍,又任長沙王劉道憐驃騎參軍,襲父親晉安縣五等侯爵位。廣州群盜趁制史謝道欣死去的時機作亂,攻陷了州城,劉道憐讓,劉道產擔任振武將軍率軍南征。正好始興相劉謙之已經平定廣州,劉道產未到廣州就返回了。(景平)元年,任寧遠將軍、巴西梓潼二郡太寧。郡人黃公生、任肅之、張石之等人夥同蜀王譙縱的餘黨以及姻親侯攬、羅奧等人招引白水氐人,謀划起兵作亂。劉道產誅殺黃公生等二十一家,寬恕了其餘同黨。回朝任彭試王劉義康驃騎中兵參軍。元嘉三年,都督梁、南秦二州的軍事、擔任梁、南秦二州刺史。任刺史期間有良好的德政,關中流民,先後有許多人離開漢川歸附於他。

六年,劉道產上表設置隴西、宋康二郡,也由他治理。七年,征劉道產為後軍將軍。第二年,遷任寧蠻校尉、雍州刺史、襄陽太守。他善於治理百姓,在雍州政績尤為突出。蠻夷中先後叛亂乖戾不接受朝延治理的人,都一概順從歸服,都到沔水一帶居住。百姓安居樂業,家庭生活富裕。因此有了《襄陽樂歌》,這個曲調就是從劉道產那時開始的。十三年,進號輔國將軍。十九年去世,追贈征虜將軍,諡號襄侯。劉道產恩澤遇及西部疆土,當他的靈樞運回時,眾多蠻人都穿了喪服,號哭追送,一直送到沔口。

荊州刺史衡陽王劉義季啟奏太祖說:「已故輔國將軍劉道產生了背瘡,這一疾病竟至於不可醫治。自從道產鎮守漢南以來,治境與凶頑的賊寇相接,而他的政績非常顯著,在當地既有成望,又有恩德。他的年齡還不算老,正待進一步發揮作用,不幸溘熱長逝,令人特別悲痛。下臣思量聖上心情,對他一定是憐憫而又惋惜的。」史臣曰:在漢代的良吏中,任官時間長久,有的可以澤及子孫。在孫吳、曹魏時代,稱職的官員能延任二三十年。他們都施行仁政使百姓安和,提倡謙讓以保持民風淳樸久遠。到了後世,這種遺風漸漸衰微,這並不是人才有盛有衰,而是遭遇的時代不同。劉道產在漢南任職十餘年,良好的政績和教化流布於樊川河水一帶,頗有前代的遺風,所以能建立功績,垂名後世,這的確值得稱美。[2]

作者簡介

沈約(441年-513年),字休文,吳興郡武康縣(今浙江省德清縣)人。是南朝梁開國功臣,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劉宋建威將軍沈林子之孫、劉宋淮南太守沈璞之子。

沈約學問淵博,精通音律,作為南朝文壇領袖,其詩與王融諸人的詩皆注重聲律、對仗,時號「永明體」,是從比較自由的古體詩走向格律嚴整的近體詩的一個重要過渡階段。著有《晉書》《宋書》《齊紀》《梁武帝本紀》等史書,其中《宋書》入二十四史。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