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宋書·劉穆之傳

宋書·劉穆之傳出自於《宋書》,此書是一部記述南朝劉宋一代歷史的紀傳體史書。沈約撰,含本紀十卷、志三十卷、列傳六十卷、共一百卷。《宋書》收錄當時的詔令奏議、書札、文章等各種文獻較多,保存了原始史料,有利於後代的研究。[1]

目錄

原文

劉穆之,字道和,小字道民,東莞莒人。少好《書》《傳》,博覽多通。及高祖克京城,問何無忌曰:「急須一府主簿,何由得之?」無忌曰:「無過劉道民。」即馳信召焉。高祖謂之曰:「我始舉大義,方造艱難,須一軍吏甚急,卿謂誰堪其選?」穆之曰:「貴府始建,軍吏實須其才,倉卒之際,當略無見逾者。」高祖笑曰:「卿能自屈,吾事濟矣。」即於坐受署。時晉綱寬弛,威禁不行,小民窮蹙,自無立所。重以司馬元顯政令違舛,桓玄科條繁密。穆之斟酌時宜,隨方矯正,不盈旬日,風俗頓改。從征廣固,還拒盧循,常居幕中畫策,決斷眾事。劉毅等疾穆之見親,每從容言其權重,高祖愈信仗之。

高祖舉止施為,穆之皆下節度。凡所薦達,不進不止。常云:「我雖不及荀令君之舉善,然不舉不善。」高祖西討劉毅,以諸葛長民監留府,總攝後事。高祖疑長民難獨任,留穆之以輔之。長民果有異謀,而猶豫不能發,乃屏人謂穆之曰:「悠悠之言,皆雲太尉與我不平,何以至此?」穆之曰:「公溯流遠伐,而以老母稚子委節下,若一毫不盡,豈容如此邪?」意乃小安。高祖還,長民伏誅。穆之內總朝政,外供軍旅,決斷如流,事無壅滯。性奢豪,食必方丈,旦輒為十人饌。嘗白高祖曰穆之家本貧賤贍生多闕自叨忝以來雖每存約損而朝夕所須微為過豐自此以外一毫不以負公十三年,疾篤,詔遣正直黃門郎問疾。十一月卒,時年五十八。高祖受禪,思佐命元勛,諡穆之曰文宣公。太祖元嘉九年,配食高祖廟庭。

譯文

劉穆之,字道和,小字道民,是東莞莒人。年少時喜歡《書》、《傳》。劉穆之通覽廣博。等到高祖劉裕攻克京城,問何無忌說:「我急需一個府主簿,從哪得到?」無忌說:「沒有超過劉穆之的。」於是就立刻派信使快馬徵召他。高祖對穆之說:「我剛剛舉起大義之旗,正到了艱難的時候,很是急需一名軍吏,您說誰能擔當此任?」劉穆之說:「你的軍府剛剛建立,所有的文官都必須有真才實學才行,在這種緊張倉促的情況之下,恐怕沒有比我更合適的人了。」高祖笑着說:「你屈尊親自擔當這個職務,我的事業一定能成功。」於是當即任命劉穆之為主簿。當時晉朝朝綱鬆弛,禁令無人遵守,百姓窮困,無地存身。再加上司馬元顯政令腐敗,桓玄束縛百姓的科條繁密。劉穆之根據當時的實際需要,隨時加以矯正,不到十天,風俗頓時為之改觀。穆之跟隨高祖征伐廣固,抵抗盧循,常住在營帳中出謀劃策,決定各種事情。劉毅等人嫉恨劉穆之被高祖親近,常常慫恿說劉穆之手中權力太大,高祖反而更加信任依仗他。高祖的行為舉止,穆之都加以規範。

凡穆之所推舉的,高祖不接受,穆之就不甘休。穆之常說:「我雖然比不上荀令君推舉賢才,但我不推舉不才之人。」武帝向西征討劉毅,讓諸葛長民留守府中,總管後方一切,高祖懷疑長民難以獨當大事,便留下穆之輔助他。長民果 然有謀反之心,然而猶豫徘徊拿不定主意是否舉事,於是私下偷偷對穆之說:「外面謠傳,都說太尉與我不平等,什麼原因才鬧成這樣?」穆之說:「皇上溯流而上,討伐逆賊,把老母弱子托與你,如果有一點不盡心之處,怎麼會容忍?」長民心中才稍稍安定。高祖回來,長民伏法。穆之在內總攬朝政,對外能為軍隊提供幫助,能迅捷地做出決斷,並無耽擱延誤。劉穆之性情豪放奢侈,進餐時一定使用一丈見方的大飯桌,早晨就準備夠十個人吃的飯食。劉穆之曾經告訴劉裕說:「我家本來貧苦卑賤,生活必需品都很缺乏。自從受到您的信任,雖然常常想節 約省儉,但每天所需的,仍稍微過於豐盛了些。除此之外,我沒有一絲一毫對不起您的地方。」義熙十三年病重,皇上降詔讓正直黃門郎探問穆之病情。十一月劉穆之去世,時年五十八歲。高祖受禪稱帝之後,回想起昔日助他的功臣,加穆之諡號為文宣公。宋太祖元嘉九年,穆之在高祖廟享受香火。[2]

作者簡介

沈約(441年-513年),字休文,吳興郡武康縣(今浙江省德清縣)人。是南朝梁開國功臣,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劉宋建威將軍沈林子之孫、劉宋淮南太守沈璞之子。

沈約學問淵博,精通音律,作為南朝文壇領袖,其詩與王融諸人的詩皆注重聲律、對仗,時號「永明體」,是從比較自由的古體詩走向格律嚴整的近體詩的一個重要過渡階段。著有《晉書》《宋書》《齊紀》《梁武帝本紀》等史書,其中《宋書》入二十四史。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