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靜堂書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安靜堂書事》是北宋著名書法家、文學家、政治家蔡襄的作品之一。
蔡襄擅長書法,與蘇軾、黃庭堅、米芾並稱為宋代著名書法家,其書法楷行皆妙,尤以「飛白散草」為最[1]。書跡傳世有碑刻《萬安橋記》、《晝錦堂記》,墨跡有《謝賜御書詩》和書札詩稿等。詩文清妙,造詣較深,有《蔡忠惠公文集》傳世,內集詩歌370首,雜文584篇、奏議64施展。
“ |
勿學異世人,過常不可深。 勿學慢世人,側身隨浮沈。 白日當中天,難破是非心。 不有拔俗器,安得太古音。 大暑苦煩濁,清泉流高岑。 烈士無戀嫪,至理須推尋。 |
” |
— [北宋]蔡襄 |
主要政績
天聖九年(1031年),蔡襄登進士第十名。次年,授漳州軍事判官,在職四年。後歷任西京留守推官、館閣校勘等職。慶曆三年(1043年),大臣范仲淹、富弼、韓琦、杜衍同時執政,歐陽修、王素、余靖同為諫官,蔡襄作詩稱賀,受歐陽修等三人舉薦,被宋仁宗任命為「知諫院」。他遇事從不迴避,奏疏忠誠懇切,大都關係天下利弊、一時緩急。蔡襄認為國家安危取決於人事,君主要知人善任、辨別邪正。由於有蔡襄這樣的人直言敢諫,那些權貴心懷畏懼,多有收斂。
蔡襄在福州時,見百姓患病不就醫而向巫覡求拜,多為蠱毒所害,撰《聖惠方後序》,刊刻於碑,勸病者就醫治療,並採取措施,取締巫覡,「禁絕甚嚴,凡破數百家,自後稍息。」蔡襄還撰《福州五戒文》,以戒除陋俗。蔡襄倡議官吏,發動百姓,從福州大義至泉州、漳州七百餘里的大道兩旁栽植松樹,蔭庇大道,故民謠歌頌道:「夾道松,夾道松,問誰栽之,我蔡公;行人六月不知暑,千古萬古搖清風」。
宋仁宗至和、嘉祐(1054年-1063年)年間,蔡襄兩次知泉州,第一次自至和三年二月至嘉祐元年六月,第二次自嘉祐二年七月至嘉祐五年秋。蔡襄在泉州任上,首先整頓吏治。當時晉江縣令[2]章拱之貪贓枉法,蔡襄奏疏彈劾,把他革職為民。後朝廷發現這是冤案,蔡襄因而被貶。他又修建沿海州縣城池,加強軍事防備,教習舟船熟記水勢,防備海寇。泉州城東郊有洛陽江,下游出海口江面寬五里,有渡口名萬安渡。「每風潮交作,數日不可渡」,「沉舟被溺,死者無算」。並奏請減免漳、泉、興三州身丁錢一半,大大減輕民眾負擔。蔡襄知泉州時期,連年發生旱災,他調動民力,加強水源管理,制定《龜湖塘規》,制止用水糾紛。他任轉運使期間又在郡南小烏石山訪得一泉,通知泉州地方官好好管理,供民眾飲用和灌田。
視頻
安靜堂書事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蔡襄名列「宋四家」的原因的故事,書法愛網,2020-06-25
- ↑ 揭秘:古代的縣令和知縣有什麼區別嗎?,趣歷史,20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