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安貧樂道-孔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安貧樂道-孔子,歷史人物故事。[1]

故事內容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國栗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縣),生於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今山東省曲阜市)。中國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與弟子周遊列國十四年,晚年修訂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一生修《詩》《書》,定《禮》《樂》,序《周易》,作《春秋》(另有說《春秋》為無名氏所作,孔子修訂)。


孔子發現弟子原憲很會理財,就讓他做了學館裡的總管。有一年春節,原憲準備回去和家人一團一聚,孔子見原憲平日十分辛苦,決定給他一些小米帶回家過年,原憲卻堅辭不要。


孔子說:「不要推辭了,如果你家用不完,就送給你家鄉的窮人吧。」


這樣,原憲才接受了孔子贈給的小米。


原憲學習刻苦勤奮,孔子的許多思想都被他全盤接受。最後因為孔子的一句話,決定了他終生安貧樂道、矢志不移的取向。


那是一次師生間的閒談。原憲問孔子:什麼是可恥?


孔子告訴他:「你要堅守自己的信仰,國家政治清明時,就出來做官領俸米;如果國家政治黑暗,就要躲開不干。」


原憲把孔子的話銘記於心。孔子死後,他才三十歲,正是一精一力旺盛、年富力強的時候。可他看到四方各國都是壞人當道、好人遭殃的形勢,找不到一處清明的做官一場所,於是隱居到衛國的草澤之中,過着自食其力、孤燈苦讀的清貧生活。


十幾年後,子貢做了衛國國相。當他打聽到同學原憲的住處後,便乘坐豪華的馬車,率領大隊人馬,來到草澤之野。子貢見無路可行,就派隨從軍士砍伐荊棘,清除地面的草藤污泥,鋪設出一條寬闊的道路。然後,子貢乘車,前呼後擁地來到原憲的茅舍。


子貢下了車,趾高氣揚地嚷道:「屋裡有人嗎?」


原憲手捧書本,衣衫破爛、鞋帽不整地從低矮的茅屋裡鑽出來,雙目無神地盯着子貢。


子貢見狀,譏笑着說:「老同學不認識我了嗎?看你老先生這個樣子,是不是有病呀?」


原憲說:「我先前聽咱老師說,沒有多餘的財富是貧窮;學習了仁義道德而不仁義的人才是病態。我原憲雖然貧窮,但樂於孔子之道。因此不是我病了,而是你病了吧。」


子貢見原憲連諷帶刺,十分惱怒,便把準備送給原憲的物品統統丟進沼澤,扭頭就走。從此,再也不向別人談起此事。


大視角


不因困厄而棄道德,不因喧囂而慕富貴,不因窮達而失氣節,其心其身必定恬然自得。卻見多少生命,陷身於災難一性一的誘一惑里,最終欲自拔而不能。


參考資料 

  1. 安貧樂道 兒童故事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