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安溪縣龍門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安溪縣龍門鎮,隸屬於福建省泉州市安溪縣,位於安溪縣南部,距縣城23千米,距離廈門同安區25千米。轄31個行政村。2017年,行政區域面積15633公頃,常住人口58643人。龍門鎮政府駐下茂山。206省道、廈沙高速泉州第一出口,金安高速過境。旅遊業和工業是全鎮的支柱產業。龍門是兩岸金融研究中心,安溪縣重點建設的兩大新城之一,也是首批福建省小城鎮綜合改革建設試點和第三批全國發展改革試點城鎮。 2019年10月,龍門鎮入選「2019年度全國綜合實力千強鎮」。[1]

中文名: 龍門鎮

行政區類別:鎮

所屬地區: 福建省泉州市安溪縣

地理位置: 安溪縣南部

面 積: 15633 公頃

下轄地區: 龍門村,龍山村,山頭村,湖山村,榜頭村,榜寨村等31個村

政府駐地: 信息產業園

電話區號: 0595

郵政區碼:362442

氣候條件: 南亞熱帶氣候

人口數量:58643人(2017年)

著名景點:海院,尪公廟,龍會堂,觀音宮,龍船港

車牌代碼:閩C

方 言: 閩南語

鄉鎮概況

地理位置

龍門鎮位於安溪縣南部的東嶺北麓,北緯24°57′,東經118°05′。東鄰南安市翔雲鄉,南連廈門市同安區汀溪鎮,西與虎邱鎮、大坪鄉交界,北和官橋鎮接壤。轄山頭、美頂、美內、美卿、榜寨、寮山、龍門、龍山、龍美、翠坑、桂瑤、桂林、觀山、湖山、炙坑、溪坂、溪內、溪瑤、仙地、仙東、仙西、仙鳳、金獅、洋坑、和平、白雲、榜頭、大生、山美、後坂、光孝,共計31個行政村和1個龍門濱江新城居委會。

自然環境

龍門位於泉州市安溪縣南部,為縣內主要僑區。龍門鎮地處戴雲山脈南部延伸部分,為河谷小盆地,丘陵地帶,屬南亞熱帶氣候,氣溫溫和,年平均溫度18—20.90,年活動積溫5633—7238°C。雨量充沛,年降雨量1700—2188mm。全年無霜期293—340天,全年總日照時數2030小時。境內有地熱溫泉帶長2公里以上,寬30—40米。金獅上湯溫泉早已聞名,溫度高達80°C,具有極大開發利用價值。礦藏資源豐富,花崗岩安溪紅635#儲量上億立方米,還有高嶺土、稀土、滑石等礦藏;村內水庫是安溪縣最大水庫,庫容量達1060多萬立方米,集雨面積18平方公里,且風景優美、氣候宜人。鎮境南端的東嶺峰,位於安溪與同安的交界處,海拔908米,地勢險要,歷史上曾設有「東嶺隘」。明嘉靖《安溪縣誌》載「依仁里山勢若崖,有兩石夾峙如門(原圩尾,今毀)」,即古「龍門驛」(以此得名「龍門」),是安溪通往廈門的交通要道。龍門林氏舊譜載"謂龍門雲者,為水口有兩巨石夾峙,狀如龍門"。龍門東鄰南安翔雲十多公里,南毗同安汀溪、蓮花兩鎮,西倚竹園林場,北連官橋約二十公里至縣城。明清時稱依仁里,民國先後屬依新里、第一區、龍榜鎮,一九四九年後,一度屬官橋區(公社);一九六五年四月獨立公社制,一九八四年四月鄉建制,一九九一年十一月鎮建制;現為全國城鎮綜合改革試點示範鎮。交通便利,通過廈沙S30(福詔S35)高速公路,半小時可達廈門集美北站出口。

交通狀況

龍門鎮距廈門市66公里,泉州市81公里,漳州市129公里。省道206線橫穿境內,是安溪、大田等地通往廈門的主要交通線。瀋海高速公路複線南安金淘至廈門路段經過境內,天然的地理優勢使龍門鎮成為安溪縣對外開放的一個重要窗口。現已實現村村通公路,村級公路已成網絡,邊遠山村與鄰近縣、鄉也有公路相連,交通方便。

主要街巷

龍門街

原無市肆,日用所需仰賴外方。「奉政大夫」林元瑞(又名林大謳/重熙公)鼎建圩場,逐漸形成」安平街「墟市,繁榮於清末民初。與後來「新店」(今中山路)並存至80年代初。1957年成立龍門供銷社時,營業場所全部租用民房,分車頭、舊圩、下茂山三個地點作為營業部。由於地處與同安交界,又與官橋相鄰,人口較多,每5天設兩圩。一到圩日,龍門圩熱鬧非凡。1982年,龍門供銷社在龍門村附近的溪邊大沙埔新建二層綜合門市部,建築面積達2483.18平方米,形成一條新街(今改為龍門廣場)。1995年,安溪至同安二級公路拓寬,公路由原從龍門嶺經過,改為從馬鞍格龍門隧道經過,原龍門街至車站的公路兩側翻建新樓房,省道206線兩側新建龍門信用社、建設銀行、農業銀行等單位及個人民房,一層為店鋪,一直連接到山頭村、寮山村。

榜頭街

又稱榜頭市。官橋一帶一般習慣稱街為圩,龍門一帶稱圩為市。集市形成於明代,又稱榜頭圩。圩場有豆腐店、理髮店、小雜貨店等。安溪人若要到廈門、同安及出洋謀生,榜頭是必經之道,又曾有將軍騎馬趕市之說,故日日為市,熱鬧非凡。此地是僑鄉,明末清初不少榜頭人往東南亞一帶謀生。民國11年(1922年),地方民軍葉定國率兵騷擾榜頭村,白姓鄉民組織鄉團進行抵抗,葉定國放火焚燒民房,許多人無家可歸,不得不逃往海外謀生。因榜頭市有較高的知名度,故華僑寫信回家,只要寫中國榜頭市,就能到達。該街位於榜頭村溪邊,長約100米,寬3米左右。街面為河卵石鋪就,兩側為低矮店鋪。該地鳳山之麓有福海院寺廟,鼎盛時期曾有僧人數十人,也是促使該地成集市的一個原因。民國19年(1930年),安溪民辦汽車路股份有限公司籌辦處開闢赤嶺至榜頭公路,榜頭成為停靠站。新中國成立後,1957年隨着公路的發展,圩場自然消失。1985年,僑親集資興建榜頭大橋,後又捐資創辦榜頭中學。如今,榜頭道路四通八達,一片繁榮景象。

隘仔街

位於桂瑤村,又稱桂瑤圩。古時在此設東嶺隘而得名。過去,安溪人出洋或往同安一帶做生意,肩挑手提、徒步、坐轎,必翻越東嶺,而街位於小路路口,方便來往行人小憩。街道很短,30米左右。20世紀30年代安同公路通車後,圩市逐步消失。

龍門村

在鎮政府駐地東南1.6公里處,龍門溪畔,海拔126米。明嘉靖《安溪縣誌》載:「依仁里山勢若崖,兩石夾峙如門,古『龍門驛』以此得名。」村以驛名。村委會設在祖厝邊,轄16個自然村,廢村觀音島、牛坪。僑鄉,革命老區村之一。龍塘山下的「龍船港」,兩壁夾立,懸瀑數十尺,潭深百餘尺,蔚為壯觀。主要文物景點:林氏祖厝,龍會堂,觀音宮,林師柴,林降祥,林綠竹(張連)的故居等;村民主要為林、邱、白姓。民國27年(1938年)10月,上級黨組織派李毅然到龍門,重新建立中共龍門支部,李毅然和林降祥先後任支部書記。

山頭村

在鎮政府駐地北1.5公里處,龍門溪下游右畔山丘地。後周廣順三年(953年),陳姓一世祖逸溪因出遊打獵至清溪縣依仁里鷓鴣峰下山頭林,喜其山脈清秀,地形似一座小山,山上竹林茂密,遂建築筍山堂,故名筍山。又雲,早時該地毛竹成林,竹簡滿山坡,稱簡山;206國道經村中經過,路邊有一座小山外型像鯉魚狀,故人稱鯉魚山。後該地植樹造林,改稱山頭。村委會設在山頭,轄10個自然村。僑鄉。村民主要為陳、周、石姓。 下茂山 在梧桐山南麓,原為鎮政府駐地。該地有兩個山墩,形似火爐,稱上爐山和下爐山,後諧音統稱下茂山。

龍山村

在鎮政府駐地東南3公里處,茗山西北麓,海拔138米。東部有南山、案山、翔雲山、筆架山。茗山至美卿雙架山(亦稱筆架山)呈南北走向,猶如一條巨龍橫臥,形象逼真,故名龍山。清代為案山鄉,民國時與龍美合為龍山保,解放後為龍山村。村委會設在路宅,轄11個自然村,廢村闊格、岩嶺。村裡有小溪3條,即名山溪、銀珠壠溪、後壠溪。港胞曾星如為全國政協委員、香港福建同鄉會理事長。村民主要為林、曾、張姓。

龍美村

在安溪東南部與南安、同安交界處。全村處在鐃鈸蒂(1065m)、雲頂山(1175m)西北延伸半山坡,村民聚居地多在海拔800m以下,是龍門地區的天然避暑勝地。龍美村委會,設在「徐家洗馬山」東麓大茂格,距鎮政府駐地約15km,現X341縣道(原X337南安眉山-安溪龍門)貫村而過。原稱龍山鄉目場村,為龍門重要革命老區基點村。早在抗日戰爭時期的1941年,就成立「中共目場支部委員會」。在解放戰爭時期,「中共目場支部」對龍門周邊的南安翔雲、東田,同安汀溪地區,發揮着重要的作用。現尚存和尚山上、五馬爭槽山上「崗哨指揮所」遺址。中共目場造槍廠遺址、中共安南同縣工委成立遺址(現東山格林氏宗祠)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全村轄溪湖店、酒運、東山格、大石皮、樓仔內、園仔、頂厝、古里格、大茂格、相疊石、同頭溪、茗山、大山下、英溪等14個自然村落。現有525村戶,約2250多人口;該村村民,主要為林、卓二姓。角落村民主要崇祀「神農炎帝」「朱府明皇」「日月土地」等。綠色能源「中廣核」安溪龍門風力發電場,就在該村外賒埔。目場與外賒埔之間,有一天然勝景:高低起伏的山峰如同五匹馬首,俯視中間的小凹地(現有小水庫),形喝為「五馬爭槽」。其他景點不少:溪湖店「觀音當前」,東山格下騎畲腳溪「林浦觀瀑」,目場「將軍南望(石)」「雙木成林」「猛虎下山」「七仙戲僧」,與茗山「壽龜爭上」、英溪「碧玉俯拾」等。溪湖店的土樓,曾是安南同茶馬古道上的主要驛站。

經濟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90年代後期以來,龍門鎮的經濟社會快速發展,是安溪縣經濟發展重鎮之一。2006年,龍門鎮工農業總產值153100萬元;農業產值14500萬元;企業總產值197650萬元;全鎮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6家,產值9.9億元;國地稅總收入3481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5610元。省級經濟開發區龍橋園工業區大部分坐落其境內,現為安溪縣南翼新城的重要區域之一。整個工業園規劃形成電子機械、服裝鞋帽、食品加工和石材加工等幾個產業功能區。龍門片區共開發建設面積2000畝,報批儲備用地2000畝,已入駐企業39家。2006年,園區企業產值達13億元。在農業方面,桂林、桂瑤、龍美等村盛產茭白筍,生產歷史悠久,有蔬菜珍品之稱;龍門、觀山盛產花生酪,香甜可口,酥而不硬,柔而不韌,是迎賓送客的珍饈佳肴;還有仙地、仙東、仙西、仙鳳的茶葉生產基地已形成一定規模。商業貿易活躍,有龍門、寮山2個農貿市場,石材工藝品專業市場已形成規模。上海音樂學院社會實踐基地、旺旺集團福建區域總廠、APEC國際會議中心、兩岸金融研究中心、華東地區規模最大的信息外包服務基地——中國國際信息技術(福建)產業園(EC產業園)也都落戶龍門,IBM集團、惠普公司紛紛入駐產業園。

旅遊資源

龍門鎮旅遊資源十分豐富,各類名勝古剎、寺院廟宇眾多,加上儲藏豐富的地熱資源,全鎮正在全力推進生態旅遊體系建設。主要打造三大品牌:一是大龍門森林公園志閩旅遊,打造野外運動休閒品牌;二是天湖旅遊—溫泉度假村,打造高爾夫和溫泉文化品牌;三是村內水庫茶葉公園度假村,打造生態休閒和茶文化品牌。在庵墓山和勤櫥山,有新石器時代遺址;桂瑤村有多處宋元時代的古窯址,還有清代福建水師提督林建猷的墓葬和遺像;溪坂村有元代青瓷窯址,有崇祀押遷官張純的靈護廟;仙西村有建築獨特的勝閣岩;位於龍門村龍塘山下的「龍船港」,兩壁夾立,懸瀑數十尺,潭深百餘尺。榜頭村的福海鳳山之麓,有始建於唐·光化三年(898年)的福海院。溪瑤村貴湖山麓的青林岩,是安溪歷史名剎,始建於北宋·建隆三年(962年)。美內村的雙髻尖山,有始建於南宋 ·建炎元年(1127年)的金沙岩。榜頭村的崎頭和福海,還有建於清初和清末的土樓——「下土樓」和「孚福樓」。龍門溪畔光孝村的村南臨溪處的磐石上,古時曾建有一座寨堡,名光孝寨,傳說寨中曾住過99個和尚;附近有曾住過99個尼姑的金山院。明末,朱萬一兄弟曾在此率村民據寨固守,抗擊倭寇的進犯。

視頻

福建省安溪縣龍門鎮專題片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