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安徽話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安徽話

中文名: 安徽方言

外文名: Dialects of Anhui province

分 類: 官話(中原官話、江淮官話)、贛語、吳語、徽語等

定 義: 多種方言系統的綜合體

主要區域: 中國安徽

各方言代表地: 桐城、阜陽、懷寧、涇縣、歙縣

安徽方言並非指單一系統的方言,而是由安徽省內各種不同的方言組成。有官話區和非官話區之分。安徽省內各方言可大致分為官話(中原官話、江淮官話)、贛語、吳語、徽語四類漢語方言。 官話區包括中原官話和江淮官話,官話區基本可以互相通話,而非官話區的贛語內部和吳語內部也基本可以互通,但徽語內部差異較大,互通有一定難度。 安徽省內江淮官話的代表為合肥話中原官話的代表為阜陽話,贛語的代表為懷寧話,吳語的代表為涇縣話,徽語的代表為歙縣話。[1]

多種方言系統

「安徽方言」不是單一系統的方言,而是多種方言系統的綜合體。它既有官話方言,又有非官話方言。 安徽的官話方言主要有中原官話和江淮官話。中原官話主要通用於淮河以北和淮河以南部分市縣,江淮官話主要通用於江淮之間和長江以南的部分市縣。 安徽方言中的非官話方言主要有贛語、吳語、徽語。贛語主要通用於大別山南麓和沿江兩岸的市縣。吳語主要通用於沿江以南和黃山山脈以北縣市的鄉村里,而且受江淮官話侵蝕嚴重。徽語主要通用於黃山山脈以南舊徽州府所轄地區。寧國市境內畲族人說的近似「客家話」的漢語方言,我省的畲族人大多住在寧國市東南部的畲鄉。

中原官話

中原官話是現代漢語八個官話方言之一、安徽省淮河以北17個市縣和淮河以南的鳳陽縣、蚌埠市、淮南市(不含東部九龍崗、上窯、洛河等地區)、壽縣(北部)、霍邱、金寨(西北部)、長豐縣(北部)等市縣的話,均屬中原官話。

語音特徵

1.各地話大都將普通話開口呼零聲母字,讀成舌根濁擦音?聲母。例如,「安」讀?a~213,「昂」讀?ɑ~55,「愛」讀??53,「襖」讀??24。1 ①為了稱說的簡便,文中有時也說成「皖北官話」或「皖北話」。 3.各地話韻母的元音韻尾大都丟失,鼻輔音韻尾大都變成鼻化韻母。例如,「買菜」說成m?24ts?53,「報銷」說成p?53?i?213,「藍天」說成la~55tia~213,「剛強」說成kɑ~213t?iɑ~55。 4.各地話都是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四個聲調。古清入和次濁入一般併入陰平,古全濁入大都併入陽平,古全濁上今音歸去聲。例如,失=詩,襪=蛙,食=時,是=世視。 5.各地話都沒有把「知綢招唱聲」等古知章組三等韻的字讀成t?t??聲母的情況;沒有將成批的「家敲學」等古見曉組開口二等韻的字讀成kkx聲母的情況。 6.將古全濁聲母全部讀成清音聲母。今讀塞音、塞擦音聲母時,跟普通話一樣,也是古平聲字讀成送氣聲母,古仄聲字讀成不送氣聲母。例如:袍p≠暴p,桃t≠稻t,葵k≠櫃k,求≠舊t?,才ts≠在,腸t?(或ts)≠丈t?(或ts)。

詞語特徵

1.在親屬稱謂上較特殊的叫法:祖父大多面稱「爺」(這與皖中江淮話和徽語的叫法相反,這些話里「爺」多稱父親或父輩的兄弟們,)祖母面呼奶或與表示乳房意思的「奶」有分別;呼父親為「爹」或「?」(音達),母親大都呼「娘」;外祖父呼「姥爺」或「外姥爺」,外祖母叫「姥」或「姥·娘」,舅母呼「妗·子」。 2.在人體、疾病方面說法特殊的詞:額頭叫做「額腦頭子」,脖子叫「脖梗子」或「脖腦梗子」,指甲叫做「指甲蓋子」(指讀陰平);生病大都採用避諱的說法,說「不伸·坦」(伸讀抻)、「不郁·着」、「不舒·坦」(舒音出)、「不得勁」等,發瘧疾說成「打老瘴」、「發瘧子」。 3.有特點的食品名稱:大米飯叫「干·飯」(其他方言區叫「飯」),麵粉叫做「面」,麵條兒叫做「湯」,擀麵條兒說成「擀湯」,餃子叫「扁·食」,把包餃子說成「包湯」或「捏扁·食」。 4.動物、植物的特殊叫法:鴨子叫「扁嘴子」,麻雀叫「小小·兒」或「老雀子」,結網的蜘蛛叫「蛛蛛子」或「羅·羅蛛」,蚯蚓叫「蛐·蟮」,母牛叫牛(音四),玉米叫「玉秫·秫」、「油秫·秫」或「大蘆·秫」,南瓜叫「倭·瓜」。 5.時間詞「今天、明天、後天、昨天、前天」分別說成「今(兒)個、明(兒)個、後(兒)個、夜(兒)個、前(兒)個」,上一年說成「年·時個」。 6.人稱代詞中都有包括式「咱·們」,還有表現親密感情的「俺」和「俺·們」。疑問詞「什麼」說成「啥」(~東西?),「怎麼」說成「咋」(~弄的?)。 1.我知不道,他也知不道。 2.我連喚是喚,他都走得不見影兒嘍。 3.小楊早就槓家了。 小楊早就家走了。 小楊早就走家了。 4.你瞎擺乎啥瞎擺乎?! 5.天咋還下下下的,咋辦口耶? 6.小小的年紀,嘴會講得很喲! 7.你可見着俺爺沒? 8.天又下將起來了。 她又哭將起來了。 9.她哭子細講之細。

江淮官話

江淮官話是現代漢語八個官話方言之一。安徽省的江淮官話區,包括淮河以北的懷遠縣(縣城周邊),江淮之間的合肥市、滁州市、六安市(除金寨西北部)、淮南市(限東部九龍崗、上窯、洛河等地)、

語音特徵

1.除懷遠、定遠、淮南市之外,各地話n與l聲母不分。例如:腦=老、年=連、怒=路、女=旅。 2.古全濁聲母字今皖中話也讀清音聲母。今讀塞音和塞擦音聲母的字,也是平聲為送氣音,仄聲為不送氣音。 3.不會區分部分前鼻音與後鼻音,各地話都有en與eng、in與ing韻母不分的現象。例如:根=庚、深身=升聲、金民=京明。 4.各地話基本都是分平翹舌音的。即基本能區分zh與z,ch與c,sh與s。 5.各地話都是5個聲調: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入聲。古全濁上聲字今音歸去聲。例如:高低天三(陰平)、平唐龍人(陽平)、古走老米(上聲)、坐父放菜大帽(去聲)、說筆竹墨拔白(入聲)。 6.入聲在江淮話中的應用非常廣。除上述六個以外,還有踢,憋,撇,木等等。入聲屬於平仄中的仄調,讀音短促,一發即收。 7.江淮話不分尖團音。但是卻把ji或發成zi,qi發成ci,xi發成si:如,洗→死,機器→茲刺,對不起→對不此(「不」發入聲,buh),老母雞→老(音同"牢")母(音同「麼」)音同「擊」或「孜」 8.江淮話中遇到bi音時有兩種處理方法,一是發成快速讀「bz"發出類似電的音,二是發成短促的入聲,拼音"bie"。此二法不共存,也就是說有固定按法一讀的詞,也有固定按法二讀的詞。另外,應對bi音的方法也同樣適用於pi,ti,di音。 舉例:國罵-「××」(」bz」或「bize」),筆(bih);紕(ps),劈(pih);題目(ts),踢人(tih);堤壩(dz),打的(dih)。 9.江淮話中遇到部分張大口型的音時會有把口型縮小的趨勢,比如,謝謝你→戲戲你,姐姐→几几(也有地區保留「姊姊,zǐzǐ」的讀音),哥哥→鍋鍋(陰平陽平皆可),點→diěn),劍→jièn(音似字「進」),鴨子→椰子(入聲,短促),嫌賤→行進(「嫌賤」是江淮話中的用詞,形容人惹人厭)。 10.另外,江淮話中單獨的變化的音有:別→「拜」;吃→「切」;去→「氣」;下→「哈」;車按地區有的說成「chii」,有的說成「chei」;蛇同「車」,shii或shei;腳→「覺」(或jueh,發入聲。腳字,從月卻聲,不僅是江淮話,南方很多地區的方言都把「腳」發此音。)

詞語特徵

1.有特點的稱謂詞:祖父大都稱「爹爹」,祖母呼「奶奶」(奶讀陰平)。「奶奶」說成上聲調時,多指「老太婆」,在含山、桐城、廬江、貴池等地也可以指稱「妻子」。外祖父、外祖母大都呼成家公(或「家公爹·爹」)、家婆(或「家婆奶奶」)。姑母稱「姥姥」(或「阿姥」)、曾祖母稱「太太」或他人可稱「老太太」、曾祖父稱「太公爹爹」「太公」「老太公」。 2.人體生理方面的特殊說法:舌頭叫做「舌條」,左手和右手說成「反手」、「順手」,腿俗說「胯子」。「生病」大都說成「不好過」、「不快活」、「不自在」,「逝世」婉詞說成「走了」,老人逝世說「老之」或「走着」。 3.用具、物品的特殊叫法:自行車叫「鋼絲車」(或「腳踏車」),哨子叫「叫子」或「叫居子」,糨糊叫「麵糊」,提水桶叫做「提?子」,圍裙稱為「圍腰子」,衣袋兒叫「荷(音hú)包」,鋁勺兒叫做「挑子」,鞋叫「孩」。 4.有些食品名稱叫法較特殊:大米飯說成「飯」,麵粉叫做「灰面」或「乾麵」,麵條兒大都說成「面」,「餛飩」和「餃子」分不清,各地大都叫「餃子」。名為香油實指菜子油,把禽畜凝結了的血叫「血?」或「?子」(?讀晃)。 5.動物、植物的特殊名稱:鴨子叫鴨,閹雞叫「鏇雞」或「?雞」(釒散音線),蝙蝠叫「野老鼠」或「檐老鼠」,烏鴉叫「老哇子」,辣椒叫「大椒」,高粱叫「蘆秫」或「蘆稷」。 6.人稱代詞中包括對方在內的說法通常是「我兩個」或「我們兩個」,而不用「咱」或「咱們」的說法。 7.時間上的特殊稱謂:前天:前朝(音qié;zao);昨天:昨朝(音có/cuó/cáo;zao);今天:今個(音gēn;zao);明天:明朝(明音三種,一為má,二為méi<但無後面的i音>,三為méng,朝音同上);後天:後朝(後,音hò/hòu/hào)當代:丈,丈子(丈,應該是「這樣」的省音,即zhèyàng→zhàng),如「~幾點啦?」 8.方言特色較濃的常用動詞:擰毛巾說成「扭手巾」(扭音」肘「),但也有地區說成「整手巾」,另外洗臉的毛巾也常說成「洗臉手」。堵塞說「阻」或「則」(則發入聲),~住老鼠洞。向上爬說成「猴」,~到樹上去了。「候」(三聲),等的意思,~我一會可好?雞禽產卵說成「生」,如雞~蛋。開玩笑說成「逗猴」。用刀具切開瓜果之類的動作,常用」殺「,如把這西瓜~兩半。扇(耳光)這樣的動作常用「刷」或「刮」代替。敲常說成「考」(一聲)。踢這個動作,合肥地區也說成「補」或「聳」。另外,「愣」這個字也是非常具有江淮特色的罵人詞。 9.方言特色較濃的常用形容詞:厚(hou,可發作四聲或一聲),具有稠、濃度大的意思。如,粥太~之。澇(lao,一聲),也是「厚」的意思。如,粥太~人了。贊(zan,二聲),夸譽時用到的詞,為美好,中意的意思。搡(sang,四聲),誇人或物厲害的意思。 形容小孩頑皮淘氣說成「害」或「皮」,帶貶義。如,這孩子真~!形容人臭美,自戀用「sao」,「sao包」或常用」niao「也帶指人裝嫩很女人味的樣子就跟妖精似得的貶義。如,你真是~哎!形容人惹人厭煩用「討人嫌」或「嫌賤」。表示量很少或一點的詞,」一滴滴「「一毫」或「一毫毫」,例如催促人快點會說「搞掃毫」(掃音sao,四聲)。形容人吝嗇,小氣用「摳」或」嗇「(讀作英文字母 「C」第二聲)。如,這個人太~!形容人憊懶拖沓,磨洋工,說成「模」(mu,一聲);說人無用、無能,常用「不頂籠」或」不弄子「;形容人愚笨,不用腦子為「木骨」(骨發似「刮」(gue)音,入聲);形容心情鬱悶煩躁,常說「噁心煩躁」(惡音「務」)。「燒」或「燒包」大多形容男子「驕傲」的表現,「顛狂」通常用來形容「狂妄自大」的樣子。「烏漆麻黑」或「黑漆麻烏」都是形容暗的常用詞。

話語特徵

1.小王在家看電視在。 2.小王看電視在。 小王在看電視在。 3.電視開之在。 電燈亮之在。 4.小英子把婆家了。 5.把報紙遞把我。 把五塊錢把他。 6.小華家去了。 小華趙家了。 7.小王講他飯一吃就趙路。 8.筍子老很之。 要想之講,不要搶之講。 懶之要死。 癢之要命。 9.快去把牆上那蒼蠅拍死大。 去把飯煮好大。 把作業寫好大。 10.你搞(音「港」)什麼東的哎? 11.你幹麼事啊? 你搞麼事啊? 12.你可能別(音「拜」)這麼搞? 贛語是現代漢語十大方言之一。安徽省的贛語主要指通用於皖西南大別山南麓和沿江兩岸的岳西、潛山、太湖、宿松、望江、懷寧、東至、貴池市西部及東南角等8個市縣的方言。當地人傳說,他們的祖先大概是在明初由江西的「瓦屑壩」成批遷徙此地定居的。

語音特徵

1.讀送氣聲母的字比普通話多。不僅「婆桃葵才牆勤祥從」等字讀送氣聲母,下面這些普通話讀不送氣聲母的字,方言也讀成送氣聲母。例如:步p、稻t、共k、在ts、匠t?、近t?、像t?、松(~樹)ts。 2.t?組聲母拼合口呼韻母字與t?組聲母拼撮口呼韻母字混同。例如:肫=軍、除=渠、拴=宣。 3.各地話把普通話的一部分t?、t?、?和零聲母拼齊齒呼韻母字,讀成k、k、x、?聲母拼開口呼韻母。例如:「街」讀成「該」、「敲」讀成「尻」、「眼」讀成「俺」、「瞎」讀成「哈」。 4.各地話都把「壇(~子)肝看(~伢)汗」和「團官寬換」等普通話讀an、uan韻母的字,讀成on韻母。 5.各地話?n與??、in與i?韻母混同。例如:更生=根深、經營=金銀。

詞語特徵

1.有地方特點的稱謂詞:指稱岳父、岳母為「外父」、「外母」,妻子稱「堂客」、男子漢稱「老爹」,已婚婦女稱「奶·奶(前一個「奶」字讀上聲,後一個「奶」字讀輕聲),指稱妻子也叫「奶·奶」,「老」是對老者的尊稱,「妹」或「」[n35]都是長輩對下輩的愛稱,小孩兒和孩子都稱為「伢」。 2.人體和生理方面的特殊詞:嘴巴說「幾」,吃飯說「其飯」,口水說「口」,鼻涕叫「鼻膿」,右手和左手分別叫「順手」、「反手」,手掌和腳掌分別叫「手板」、「腳板」,膝蓋叫「色老坡」,指甲叫「指嵌殼」,拉屎說「屙液」,生病說「過不得」,人死了委婉地說「走了」,生孩子說「看伢」。 3.有些動、植物的叫法也很特別:肉豬叫做「香豬」,公雞、母雞叫「雞公」、「雞母」(母音貓),半大的豬叫「半?豬」(?音薄),黃鼠狼叫「黃機靈」,狐狸叫「毛狗」,蝴蝶叫「楊葉」(因"楊喲"),螢火蟲叫「亮火蟲」。絲瓜叫「網瓜」(網音莽),桔子叫「桔紅」,荸薺叫「土栗子」。 4.有些食品的名稱很特別:把各種麵粉製成的餅叫「粑」,「飯」指大米飯。豬舌頭有的叫「口心」,有的叫「賺頭」。豬耳朵叫「順風」,「水餃」是指餛飩,麵粉叫「灰麵粉」。此外,夾菜說「搛菜」,小孩吃奶叫「喝奶」,晚飯叫「夜飯」,等着吃說「候吃」(候讀吼),去菜市場買豬肉,叫「稱菜」,豬肉中的瘦肉叫「精肉」。 5.有特色的物品和用具名稱:「簟子」是竹編的蓆子,繩子叫「索」,牙刷叫「牙帚」,刨子叫「推刨」,曬穀物等篩狀平底竹器叫「?籃」、「曬筐」[cia?],鋤頭叫「撼鋤」,鋤草也講「撼草」(撼音緩),墨叫「黑墨子」,硯台叫「硯池」,婦女用的馬桶叫「馬子桶」或「子孫桶」。 6.較特殊的指代詞語:方位指代詞叫法:近指「得的」、中指「嗯當」(嗯讀n)、遠指說「委的」;什麼說「麼事」,有多少說成「有幾多」,怎麼辦說「索何搞」或「喲呵嘍」;複數人稱代詞說成「我幾」或「我者」、「爾幾」或「爾者」、「幾」或者」,什麼地方說成「麼場子」,沒有說成「莫得」。 7.具有特點的動詞:「着」就是拿着,站着說成「着」(音技),玩耍說成「戲」,折彎說成「?彎」(音努),藏起來說成「扛起來」,結紮或拴系說成「締」,發抖、打顫說「打談」,沒有人說成「莫得人」,擰說成「捩」,吵嘴說「講口」,打架說「角孽」,澆水、上糞說「?水」、「?糞」。 8.有地方特點的形容詞:待人和氣、關係友好說成「莫逆」,關係不好、不和睦說成「忤逆」,「作孽」在各地話里都有可憐的意思。骯髒、邋遢說成「賴汰」或「賴賴」,頭腦不清說成「混沌」,小孩子聰明說成「靈凡」,小孩愚笨說成「木」或「木骨」,女人賢惠說成「停當」,女人不賢惠說成「懂答」,停止說成「歇博」。

話語特徵

1.爾的戒指落脫多,哭得不歇薄。 2.伢把碗打脫多,莫得碗吃飯得。 3.把本書奪我,我把五塊錢奪恩。 4.歡喜爾的死。 5.我長一頭。 牛大似豬。 6.我挑擔子挑不經。 7.的男人凶得不能。 8.風來多,雨來多,和尚抱個鼓來多,爹爹氣喝茶氣多,奶奶打出八來多。 吳語是現代漢語的十大方言之一。安徽省的吳語主要分布在黃山山脈以北和以東的14個縣市範圍內。其中太平、涇縣、石台、銅陵、繁昌、南陵、蕪湖縣等地吳語的通用面較廣。

語音特徵

1.皖南吳語受官話的影響較大,內部出現了不少差異。但是,它們仍保存着吳語的基本特徵。即古全濁聲母今音仍自成一類,與古全清,次清聲母讀音不同。保存着「幫旁並」、「端透定」、「見溪群」三分的讀音特點。例如:拜≠敗,戴≠太≠代,桂≠潰≠櫃。 2.古全濁聲母在皖南吳語中,已出現不同程度的蛻變現象。這種蛻變現象的明顯特點是,「塞音擦化」、「濁音清化」、「送氣強化」。 3.各地話都有?n與??、in與i?韻母讀音混同的情況。例如:針真=蒸征,林鄰=陵靈,根跟=庚耕。

詞語特徵

1.自然、天時方面較特殊的詞語:把下降的意思說成「落」如,落雨、落雪、落霧露、落露水、落霜。雲說成「雲張」,淋雨說成「沰雨」(沰音掇)。今天、明天、後天說成「今朝」(今音跟)、「明朝」(明音門)、「後朝」。垃圾說成「勒色」,泥巴說成「淖泥巴」。 2.植物名稱的特殊說法:茄子叫「落蘇」,南瓜叫做「北瓜」,菠菜叫「甜菜」,麵粉叫「灰面」,高粱叫「蘆稷」,玉米叫「包蘆」或「六穀」,荸薺叫「薺子」,辣椒叫「辣胡椒」,植物的葉子叫「葉板」,植物的干叫「禾皆子」。 3.生活物品的特殊名稱:麵條兒叫「面」,線面叫「索麵」,餛飩和餃子不分,大都稱做「餃子」,開水叫「滾水」,蜂蜜叫「蜜糖」,斗笠叫「箬帽」,圍巾叫「圍領」,樓梯叫「閣梯」,堂屋叫「堂前」,東西說「物得」,桌子叫「台子」,竹蓆子叫「簟子」。 4.人體、生理方面的特徵詞:手脖、腳脖叫「手頸、腳頸」,狐臭說「狐狸臊」,口水說「?吐」,跛足說「腳子」,噁心說「疒反胃」,病了說「不好過」,「不自在」,幹活停下來休息說「歇畈」,舒服說「快活」,害怕說「口赫煞」。 5.人品和稱謂方面的詞:稱父親為「??」或「嗲嗲」(嗲音ctia),伯父稱「大??」或「大嗲嗲」,小叔叔稱「小??」或「小嗲嗲」,姑父、姨父也稱「姑??、姨??」或「姑嗲嗲」、「姨嗲嗲」,呼母親為「姆媽」(姆讀m),外祖父、外祖母呼「家爹爹」、「家奶奶」(奶讀陰平),舅舅稱「娘舅」或「母舅」,兒媳稱「新婦」,小男孩稱「小把戲」。 6.指代方面的詞:我、你、他大都說「阿」、「爾」(音cn)、「亻渠」,複數式也不用「們」表示。做什麼說成「做麼」,什麼東西說成「麼物事」,這裡、那裡的說法也很特殊,近指有「格里」、「以里」、「以算」,遠指有「貴里」、「溝里」、「礙算」等。 7.形容描述方面的詞:長得漂亮說「標緻」,反之卻說「醜死咯」。聰明說「精明」,蠢笨說「拙孽」,懶惰通常委婉地說「身子重」,勤快也委婉地說「身子輕」。為人小氣說「小氣巴巴」,反之說「大氣」。謙虛說「小意」,驕傲說「癲狂」。「氵梟」(音消)可指濃度小也可指厚度薄,「厚」可說厚度厚,也可稱濃度大。 8.行為動作方面的詞:鼻子聞說「嗅」(音訌),伸手夠取物件說「?」(音窪),背、扛說「佗」,曬衣服說「日良衣裳」,站立說「徛」(音技),罩住或蓋上說「?」(音坎),大聲喊叫說「清(禽)唏鬼叫」,藏起來說「起來」,玩耍說「獵」或「嬉」。取笑人說「誚駁」,搗鬼說「促狹」。「吃」的意義很豐富,可以說「吃飯、吃茶、吃酒、吃煙、吃奶」等。

話語特徵

1.蠶眠咯。鞋小咯。 2.講咯講咯笑起來咯。 3.講咯一遍,又講咯一遍。 4.電影我看咯留。 5.我老咯留,頭毛白咯留! 6.把五塊錢把我。 7.我先去家看看看,回頭再去合肥,可中? 徽語是現代漢語中新近被確定的十大方言區之一(也有專家認為是吳語的分支)。皖南徽語主要指舊徽州府及部分毗鄰地區的方言。 歙縣、績溪、旌德、屯溪、休寧、黟縣、祁門、寧國(南鴻門鄉等地)、東至(東南部木塔一帶)、石台(占大區)等地的方言。 語音特徵 1.古全濁聲母在皖南徽語中一律清音化,今讀塞音、塞擦音聲母的字大都送氣。 例如:歙縣 績溪 旌德 屯溪 休寧 黟縣 祁門 白 道 跪 財 坐 茶 丈 2.章組字和知組三等字(除通攝外) 3.古影母字今讀開口洪音韻時,大都讀成?聲母字。例如:歙縣績溪旌德屯溪休寧黟縣祁門啞 4.古日母字今音大都讀成n或?聲母,少數字讀成聲母。例如:歙縣績溪旌德屯溪休寧黟縣祁門繞 5.陽聲韻除通攝字之外,在皖南徽語中已不同程度的出現轉化為陰聲韻的現象。其中咸、山兩攝的陽聲韻轉化得最快,宕、江攝次之。例如:歙縣績溪旌德屯溪休寧黟縣祁門膽 6.皖南徽語的調類雖然很不一致,但是平、去兩聲,都按其古聲母的清濁,分化為不同的類別。例如:歙縣績溪旌德屯溪休寧黟縣祁門東

詞語特徵

1.天文、地理方面的詞:星星說成「天星」,旋風說成「鬼風」或「鬼頭風」,颳風說成「發風」,天亮、早晨說成「天光」;開裂說成「開坼」,山巔、山樑叫做「山?」(音槓)、田畔村頭的小水溝叫做「水圳」,坦露地面的巨石叫做「石?」。 2.動物、植物方面的詞:玉米叫「包蘆」,高粱叫「蘆稷」,南瓜叫「布(菩)瓜」,浮萍叫「」,梨子叫「雪梨」,山核桃叫「山核」;黃鼠狼叫「黃」,黃犍牛叫「黃牯」,黃母牛叫「黃牛婆」,種公豬叫「豬斗」,生仔母豬叫「豬婆」;公雞、母雞叫「雞公、雞母」,蟾蜍叫「癩疙寶」,蟑螂叫「蟑油蟲」。 3.食物、用具方面的詞:燙飯叫「炸飯」(炸音sa33)、晚飯叫「夜飯」,麵條叫「面」、餅叫「?」例如「包蘆?」、「菜?」、「豆沙?」。把樹根,菜根叫做「樹?」、「菜?」(「?」讀te??)。東西叫「物事」,靠椅叫「交椅」,竹蓆叫「困簟」,粗繩叫「索」,挑擔時用以支撐的木棒叫「打杵」,晾曬衣服的竹竿叫「竿」,竹編大匾子形狀的曬具叫「盛筐」(筐音腔)。 4.社會交往方面的詞語:玩耍說「嬉」,幫助說「幫襯」,吵嘴說「相爭」,節省說「做人家」,送禮說「擔恭喜」,道歉說「陪小心」,講故事說「講古典」,親吻說「嗅嘴」,買中藥說「點藥」,演戲說「做戲」。 5.人體、生理方面的詞語:小臂叫「手杆」,手掌叫「手板」,手心叫「手板心」;小腿叫「腳杆」,腿肚兒叫「腳肚」,膝蓋叫「腳膝頭」,跛足說成「跳腳」;口水叫「口?水」,打瞌睡說成「舂目困」,拉屎、撒尿說成「扌罪屎、扌罪尿」。 6.稱謂方面的詞:呼祖父為「朝」或「朝奉」,稱伯父、叔父為「伯爺、叔爺」,稱丈夫為「老公」,稱妻子或老年婦女為「老嫗」,兒媳叫「新婦」,男子漢稱「官客」,婦女稱「堂客」,新娘子叫「新人」,呼父為「相」。 7.人稱代詞方面:單數三稱的說法是「我」(音阿)、「爾」(音cn)、「亻渠」(音cti或cke),複數三稱的說法多數是「我人」、「爾人」、「亻渠人」。 8.動作、描述方面的詞:拿說「擔」,端飯碗說「?飯碗」,推搡說成「?」,穿衣裳說「着衣裳」,砸和捶都說「舂」,將身子趴下說「匍下來」,收藏說「起來」,站立和倚靠着說「?」,烤火說「焙火」,折斷說成「扌月斷」,寬窄說成「闊」、「狹」,「薄」可以表示不濃和不厚的意思,「硬」還可以表示濃的意思。歪斜說成「?」,很乾說成「?燥」,差、次、孬都說「下」(下讀哈),吝嗇說成「小毛」「吃小米」,小孩能幹說「有干」,可憐說成「傷陰騭」。

話語特徵

1.渠吃哩飯嘍,爾吃飯不曾? (他吃了飯了,你吃飯沒有吃?) 2.手洗洗乾淨再吃飯。 (手洗乾淨了再吃飯。) 3.我吃吃飯再去。 (我吃了飯再去。) 4.勞勞動身體要好點。 (勞動勞動對身體有好處。) 5.擔鈕解下來。 (把扣子解開。) 6.再嬉一日添口歪! (再玩一天嘛!) 7.爾坐一下起,我馬上就來。 (你先坐一會兒,我馬上就來。)

語音種類

1.普通話讀t?t??聲母的字,在安徽方言中的讀音有四種情況: (1)普通話t?t??聲母拼齊齒呼韻母的一部分字(中古見、曉組開口二等字),如:「家街、敲掐、下鞋」等,在淮北及淮河以南的部分地區也讀t?t??聲11母。在長江兩岸和皖西、皖南等市、縣的方言裡,大都把這部分字讀成kkx聲母,相應地也把齊齒呼韻母改讀為開口呼韻母。例如,蕪湖市話「家」讀ka31,「敲」讀k?31,「鞋」讀x?35。 (2).普通話t?t??聲母拼撮口呼韻母的一部分字,安徽大部分地區也讀t?t??聲母。但寧國、岳西、潛山、桐城等方言卻讀t?t??聲母,相應地也把撮口呼韻母讀成了韻母或介音的韻母。例如,桐城話「捐」讀ct?an,「群」讀ct??n,「虛」讀c?。 (3)普通話t?t??聲母拼i韻母的一部分字(古入聲字除外),安徽大部分地區也讀t?t??聲母。但皖中的合肥市、肥東、肥西、舒城、皖南的績溪、旌德等地讀成tstss聲母,韻母也相應地讀成了?。例如,合肥話「雞」讀cts?,「旗」讀cts?,「喜」讀cs?。 (4)「精、酒、錢、秋、小、修」等尖音字,安徽大部分地區跟普通話一樣,也讀t?t??聲母。但在渦陽、阜陽老派、臨泉老派、繁昌、歙縣等少數地方話里讀成tstss聲母。例如,渦陽話「酒」讀ctsi?u,「秋」讀ctsi?u,「小」讀csi?。 2.普通話t?t??聲母的字,在安徽方言裡的讀音有以下三種情況: (1)皖中和皖西南的多數方言把普通話中一部分t?t??聲母(來自古莊組的部分)字,讀成tstss聲母。例如,合肥市話「皺、爭」讀ts-,「初、愁」讀ts-,「師、生」讀s-。 (2)沿淮和沿江的大部分市縣方言,有ts組聲母與t?組聲母不分的情況,都讀成了tstss。例如,蚌埠市、蕪湖市話「知」=「資」,「巢」=「曹」,「山」=「三」。 (3)皖南和皖西南的大部分市縣方言,把普通話t?組聲母的字,分別讀成tstss和t?t??聲母。例如,歙縣話「之」讀cts?,「知」讀ct?i,「窗」讀cts,「車」讀ct?ia,「梳」讀csu,「收」讀c?i。3.中古「並」、「定」、「群」等全濁塞音聲母的字,普通話都讀成清塞音聲母,平聲送氣,仄聲不送氣。例如,「婆」、「步」都是並母字,普通話「婆」的聲母是p,「步」的聲母是p。 安徽大部分地區的話也是這樣。少數市縣話跟普通話不一樣,有兩種情況: (1)皖西南贛語和皖南徽語,將這些古全濁聲母的字不分平仄,大都讀成送氣的清塞音聲母。例如,潛山話和歙縣話「婆」、「步」都讀p聲母,「提」、「笛」都讀t聲母,「葵」、「櫃」都讀k聲母。 (2)皖南吳語仍保持着古全濁聲母字的獨立的聲類。有的話仍讀濁塞音,有的話讀成先清後濁音。例如,太平話「敗」、「皮」的聲母是全濁塞音b,「途」、「度」的聲母是全濁塞音d,「葵」、「窮」的聲母是全濁塞音?;蕪湖縣老派話「皮」、「白」讀成先清後濁的擦音f?聲母,「挑」、「大」讀成先清後濁的擦音?聲母,「葵」、「櫃」讀成先清後濁的擦音x?聲母,「蟲」、「窮」讀成先清後濁的擦音??聲母。 4.普通話里「腦」、「怒」、「年」、「女」等字跟「老」、「路」、「連」、「呂」等字的聲母是不同的,前一組是鼻音n,後一組是邊音l。皖北中原官話、皖西南贛語跟普通話一樣,鼻音聲母和邊音聲母的字分別清楚。皖中江淮官話和皖南宣州吳語的少數方言跟普通話不一樣,這兩個聲母彼此沒有分別字音的作用。多數市縣n、l隨便讀,少數市縣全讀n或l,總之是n與l不分。例如,合肥市話和蕪湖市話都分不清「腦」與「老」,「怒」與「路」,「年」與「連」,「女」與「呂」等字的聲母,但兩者的情況卻有不同,合肥話把這些字大都讀成l聲母,蕪湖話習慣把「腦」、「老」、「怒」、「路」讀成l聲母,習慣把「年」、「連」、「女」、「呂」讀成n聲母。 5.普通話「夫」「匪」「方」等字讀f聲母,「出」「水」「雙」等字讀?聲母。安徽大部分地區的讀音跟普通話一樣,惟有皖北中原官話的渦陽、臨泉、阜陽、界首、亳州等市縣的部分地區,才把普通話讀?聲母跟合口呼韻母相拼的字讀成f聲母。例如,渦陽話把「書」讀成「夫」cfu,把「水」讀成「匪」cf?,把「雙」讀成「方」cfɑ~。 6.普通話「夫」與「呼」,「飛」與「灰」,「分」與「婚」讀音分得很清楚。皖中和皖西話跟普通話一樣,也分得很清楚。但是壽縣、鳳台、淮南市區(西部)、涇縣、石台、旌德、太平等地的話,以及廣德、寧國兩縣鄉間的湖北話,都有f與xu(xu-)不分的情況。這些地方一般把f聲母字讀成x聲母(拼合口呼韻母),也有把x聲母(拼合口呼韻母)的字讀成f聲母(拼開口韻)的,也有把f、x聲母的字隨便讀的。 7.普通話?聲母字,在安徽方言裡的讀音也有分歧。例如,阜陽和合肥話「人」、「繞」、「軟」、「絨」、「熱」、「日」等都讀?聲母。在沿淮沿江的一些市縣(如蚌埠市、無為)等方言裡,大多讀成舌尖前濁擦音聲母z。當塗方言又讀成舌根濁擦音?聲母。皖南徽語把「人」、「繞」、「軟」、「日」、「熱」等字讀成?聲母,把「如」「絨」等字讀成零聲母。 8.普通話零聲母的字,在安徽方言里一般都讀成了有聲母的字。有三種情況: (1)開口韻零聲母字,皖北中原官話大都讀成?聲母,皖中合肥、肥東、肥西、舒城等地讀成?聲母,沿江江淮官話、皖南宣州吳語、皖西贛語和皖南徽語讀成?聲母。例如,「安」,阜陽話讀c?a~,合肥話讀c?~,巢湖話讀c?~、歙縣話讀c??,太湖話讀c?an。 (2)合口呼零聲母字,在皖東江淮官話、沿淮以南的中原官話以及皖南宣州吳語和一部分徽語裡大都讀v聲母。例如,「溫」,鳳陽話讀cv?~,滁縣話讀cv??,石台話讀cv??,休寧話讀cva。 (3)一部分齊齒呼零聲母(古疑母開口細音)字,在皖南徽語、皖西贛語裡大都讀成?或n聲母,有的字(來自古疑母開口二等韻)讀成?聲母。例如,「研」岳西、休寧話讀?聲母,「義」歙縣話讀n聲母,「咬」岳西和歙縣話都讀成?聲母。 9.普通話ai、au等複合元音韻母,在安徽的淮北話、皖中話和皖南話中,大都讀成單元音韻母。例如,「敗太」阜陽話讀成?韻母,合肥話讀成E韻母,歙縣話讀成a韻母,太平話也讀成a韻母;「寶刀」阜陽話、合肥話和歙縣話都讀成?韻母,太平話讀成e韻母。 10.普通話「堵」「途」「路」「祖」「醋」「蘇」等字讀u韻母,「斗」「投」「漏」「走」「湊」「搜」等字讀ou韻母。可是,皖西贛語、桐城話和寧國將這些u韻字都讀成跟ou韻母字同音。例如,堵=斗,途=投,路=漏,祖=走,醋=湊,蘇=搜。 11.普通話an、a?、?n、??韻母,在皖北中原官話和沿淮一帶的皖中江淮官話中大都讀成鼻化韻母。例如,「安」阜陽話讀?a~,合肥話讀?~,「恩」阜陽話、蚌埠話都讀?~韻母。 12.普通話an、a?韻母的字,在皖南徽語中大都讀成元音韻母。例如,「湯」歙縣話讀cta,屯溪話讀ctau,「官」歙縣話讀cku?,屯溪話讀ckuˇ。普通話有些讀u?n、??韻母的字,在皖南徽語中也有讀成元音韻的。例如,「敦」休寧話讀ctuˇ,「登」休寧話讀cta,「生」歙縣話讀s?,「寧」休寧話讀la?。 13.普通話「班」「膽」和「關」「彎」分別讀an和uan韻母,「幫」「黨」和「光」「汪」分別讀a?、ua?韻母。在沿江兩岸的馬鞍山、蕪湖、銅陵、貴池、安慶、懷寧、桐城以及皖南徽語中,都有an與a?不分,uan與ua?不分的情況。例如,蕪湖市話「班幫」與「膽黨」都讀a~韻母,「關光」「彎汪」都讀ua~韻母;祁門話「膽黨」「感港」都讀?~韻母,「幫班」「關光」都讀uˇ韻母。 14.普通話「門真跟」和「民林金」分別讀?n、in韻母,「蒙蒸庚」和「明靈京」分別讀??、i?韻母。在沿淮的中原官話中及淮河以南的大多數方言裡,都有?n與??不分、in與i?不分的情況。例如,在蚌埠、合肥、蕪湖、安慶等地話里,「彭蒸庚」=「盆真跟」,「明靈京」=「民林金」;在滁縣、太平等地話里則「盆真跟」=「彭爭庚」,「民林金」=「明靈京」,歙縣話「風蒸」=「分真」、「精明」=「金民」。 15.普通話「班搬」同音,「蠻瞞」同音,「關官」同音,「晚碗」同音,前兩組都讀an韻母,後兩組都讀uan韻母。然而這些字在皖中和皖東江淮官話、皖西贛語以及沿江宣州吳語裡卻讀成不同的韻母。例如,「班蠻」、「關晚」合肥話讀成~、u~韻母,岳西話讀成an、uan韻母;「搬滿」、「短酸亂官碗」合肥話都讀成~韻母,岳西話除了將「官碗」讀uon韻母,其他都讀on韻母。 16.普通話「居、宣、群」等字讀撮口呼y、yan、yn韻母,「豬、拴、唇」等字讀合口呼u、uan、u?n韻母。可是在皖西贛語和桐城、樅陽、寧國話里,卻把這兩類字的韻母混同為一了。例如,「居豬」懷寧話讀ct?y,桐城話讀ct?,「群唇」懷寧、太湖話讀ct?yn,桐城、寧國話讀ct?n,「宣拴」懷寧、太湖話讀c?yan,桐城、寧國話讀c?an。 17.普通話「多」讀uo韻母,「堆」讀uei韻母,「敦」讀u?n韻母,「端」讀uan韻母。但是在我省很多方言中,這些字的韻母大都失去u韻頭,讀成開口呼韻母。例如,「多蓑」蕪湖話讀o韻,「堆歲」蚌埠話讀?韻,「敦孫」潁上與蚌埠話都讀?~韻,「端酸」合肥話讀~韻,寧國和廣德等地話卻讀成an韻母。 18.普通話「比皮米李低體衣」等字都讀i韻母,可是合肥、肥東、肥西、績溪、旌德等地話卻讀成?韻母,與「資次私」的韻母相同。 19.普通話kkx聲母是不跟齊齒韻相拼的。可是歙縣、潛山、潁上話的kkx聲母都可以跟少數齊齒呼韻母相拼。例如,歙縣話的「狗」ki、「口」ki、「厚」xi的字音,潛山話的「跟」kin、「坑」kin的字音,潁上話「格」kie、「客」kie、「黑」xie等字的讀音。 20.普通話有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四個聲調,古入聲字被分別歸併到這4個聲調中。皖北中原官話雖然也是四個聲調,但是古入聲字大都被分別併到陰平(古清入和次濁入聲字)、陽平(古全濁入聲字)中去。皖中江淮官話和沿江吳語有五個聲調,除了有與普通話相同的四個聲調之外,還比普通話多出一個入聲調。皖西贛語和皖南徽語多為六個聲調,除了比普通話多一個入聲調之外,大多還將去聲分化為陰去、陽去兩類。各地話聲調的調值與普通話相比,都有較大的差別。例如,普通話陰平讀55高平調,全省與其相同或相近的只有銅陵話陰平也讀55高平調,貴池話陰平讀44次高平調。普通話去聲讀51全降調,與其相近的有皖北中原官話和皖中沿淮南鐵路各市縣的江淮官話,這些方言的去聲大都讀53高降調。

參考來源

  1. [1],搜狐網 ,